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评吉林国企改革攻坚回顾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评吉林国企改革攻坚回顾:发展永无止境 改革未有穷期
新华网登了一篇,暑名为司马小江的文章《评吉林国企改革攻坚回顾:发展永无止境 改革未有穷期》。该文回顾了吉林省从2005年以来的国营企业改革情况;树立了吉林省领导者、改革者勇于进取,迎难而上的高大形象。当年,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开篇第一回中,用一首五言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概述了《红楼梦》整部小说的大意。用此五言绝句,概述司马小江的文章则在贴切不过了。
要弄清楚吉林国企改革方向的正确与否,必须首先弄清什么叫共产党?什么叫社会主义?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呢?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就在于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列主义旗帜,担当起中国最广大的无产阶级的希望和历史使命,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崭新的人民当作主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以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体,这是保障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则之一。正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这是一切改革都不能突破的底线。一如邓小平所说:”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吉林改革者们改革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司马小江称:“振兴之初,我省国有企业是个什么情形呢?国有经济比重长期高达80%,国有企业数量多,历史包袱沉重,企业改制困难大、任务艰巨。2004年,吉林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816户,其中10%已经两年以上没有任何生产经营活动了,职工下岗、工厂不开工,大门锁起来;有50%以上的企业是资不抵债的;总的净资产比重已经很低,而且还在像伏天里的冰棍一样不断消蚀。”改革的依据是竞然是臭名昭箸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忽悠的“冰棍理论”。众所周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2004年连续发表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一些著名企业的产权改革方案提出强烈质疑。尤其以郎咸平炮轰格林柯尔,引发国企改制的受益者亿万富翁顾雏军理论反击,由此“郎顾之争”引起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方面的大讨论,吸引了无数学者和社会公众卷入其中,各抒己见。2004年9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 对有关国企产权改革的演讲。题目是“国有资产就好比是大热天里的一根冰棍”。 这就是作为对国有企业状态的理论定性之一的“冰棍理论”。当时,以厉以宁、张维迎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经济学家都对此理论极为推崇,曾在许多不同场合力挺。该理论比较经典的阐述是:“许多国有资产是冰棍,不用也会自然消失的,只有运作起来才会产生效益。管理层收购国企,实现了产权和管理权合一的效果。即使是”零价格”甚至负价格转让,国家也不一定吃亏,因为很多国企都有很多的负债和职工负担,这就好比你带着女儿改嫁和你单身一个人改嫁时的谈判能力肯定是不一样的。” 但是,全国各地包括吉林通纲改制健龙集团的进进出出中已经证明,许多国企私有化后的新主人只是对国企的收益部分感兴趣摄取到手中,原有的负债和职工则通过种种渠道剥离出去。在赖掉债务、原有职工推向社会之后,国企内部的问题变为社会的问题......冰棍被吃掉了,冰棍杆儿、包装纸污染了环境。作为国企私有化的基础理论之一,司马小江把之用于吉林国企改革的依据,强加给吉林改制的领导者头上,真乃荒唐。
吉林改革者们为什么要改革国企呢?
司马小江称:“省委、省政府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分析认为吉林最大的实际就是发展相对落后,吉林发展落后的根本症结在于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最终就是要形成一个好的体制机制,使发展充满活力。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
落后的根本症结是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根本否定了公有制的优越性。司马小江把这一历史性的否定,强加在省委、省政府头上,即曰是共产党的省委、省政府自己在否定自己曾为之奋斗,为之流血牺牲才建立起的制度。既然公有制形式的国有企业体制是落后的根本症结,那么只有走私有化之路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如果共产党也搞私有化,共产党就还有自己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吗?当前质疑中国革命合法性,质疑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喧尘上,中国共产党是为最广大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当家做主而起家的,如果共产党也搞私有化,那么推翻人吃人的剥削制度就变的毫无意义。而且在搞资本主义私有化方面,那些老牌资本主义比你共产党要内行的多。于是,资产阶级取而代之的呼声、“颜色革命”的颠覆也就接锺而来,前苏联社会主义政权的垮台就是前车之鉴。前不久所谓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就公开说“共产党不能完全代表人民的利益”,要求“精英掌舵”;最近网上流传的所谓“万里谈话”,又公开质疑共产党的合法性,主张多党制;再联想去年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出笼的“08宪章”,真是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省委、省政府作为共产党的一级党委、政府会致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于不顾吗?若一味推行私有化改革,而丢弃执政地位,显然是十分荒唐之举。
让我们来看看吉林国企改制取得的伟大成绩。司马小江称:“经过全省上下一年多的共同努力,到2006年初,列入攻坚计划的816户企业全面完成改制任务,整体上实现了由国有及国有控股转变为股份制或民营独资,职工劳动关系实现转换,债权债务得到妥善处理,国有资本结构得到优化,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到目前为止,全省3366户工业及非工业领域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安置职工100万人,支付改制成本229亿元。国企改制,一是增强了企业活力。通过改革,职工劳动关系得到转换,企业冗员得到解决,办社会负担得到分离,资产负债率大幅降低,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产权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和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了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企业体制和机制实现创新。二是优化了国有资本结构和布局。在推进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一些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实现退出,国有资本向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类、基础产业和特色产业集中,同时,资产总量扩大,质量提高,布局合理,控制力增强。三是推动了项目建设。通过加大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和形成了新的合格市场主体,吸引了各类投资。这也为2005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新增630亿元作出了贡献。四是促进了工业经济发展。通过改革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好转,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这也是2005年在汽车、石化行业一度出现困难的情况下,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11%的重要保证。"
对这些伟大成绩,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解读又是什么呢?全省3366户工业及非工业领域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等于公有变私有; 职工劳动关系实现转换等于工人的主人公地位失去, 变成雇用地位; 债权债务得到妥善处理等于国家承担本应由资方承担的债务; 企业冗员得到解决等于工人下岗、失业; 办社会负担得到分离等于工人及其子女享受的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福利的失去. 我们应该承认, 国企改制后,gdp及税收会增加, 由于国有资产的变现, 财政收入会增加, 但是, 税收、财政收入增加用没有用到人民的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福利上面去呢? 我们今天指责国企体制不活,办社会负担重, 而正是此种方法, 国企承担了本该有政府承担的功能, 这也正是社会主义企业优越性所在. 发展是为了什么? 是一切为了人民. 所以, 这种浸着工人血和泪的gdp再高, 对人民来说也是无用的,对社会主义制度也是有害的.
既然取得了如此伟大成绩, 怎么会出现通钢改制中, 打死人的现象. 司马小江可能百思不解, 感到非常委曲, 似有说不尽的辛酸, 倒不尽的委曲. 实际上, 总会计师邓小平早就讲过: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
参考文: 私有化不是社会主义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93616112&boardId=2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