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危害严重:李锐曾负责选拔“第三梯队”

2025-02-27 观点 评论 阅读

  
  ■选才夯实百年基

  

  李锐重回水电部工作三年,口碑很好。1982年3月,陈云推荐李锐调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任新建的青年干部局局长。党的十二大是中国*历史上新老交替规模最大的一次,李锐参加了人事小组工作,工作十分紧张和繁重。李锐疾恶如仇的立场一如当年,但他深知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讲究新的用人之道。根据邓小平、陈云对领导干部提出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李锐针对中央和省级领导班子的现状,着重介绍各级领导层的实际情况和差距,“年轻化”的进度不够抵消干部年龄的自然增长,而在文化程度方面过去提拔的干部都偏低,所以这次提拔的重点是中青年知识分子。至于“革命化”则强调“文革”中表现要好,对“四人帮”爪牙、“造反派”头头、打砸抢分子坚决不用。尽管李锐的这一思想在实践中遇到很多阻力,但他那独到的见解,还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十二大上,李锐当选为中央委员。

  

  十二大刚结束,李锐参加省市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是宋任穷,他位居其后,主要做人事调整工作。让一大批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老干部”退出领导班子并非易事,李锐不断在刊上发表文章宣传中央意图,讲清楚只有干部队伍“四化”才能实现国家“四化”,这是新时期的历史重任,并非某些人所说的是“心血来潮”,给老干部“难看”。为了保证调整干部工作顺利进行,领导小组采取了两个“三分之一”的强硬措施,规定省委常委中五十岁以下的要占三分之一,大学文化程度的要占三分之一。这个标准要推及地委、县委。企业和大专院校这类高文化层次的单位,比例要比三分之一更高一些。

  

  使李锐名声大振的,还是他在坚持领导班子“革命化”原则中参与的两件事:一件是在《人民日》领导班子调整时,他和中央几位领导一起,否定了几个思想“左”倾的人物进入《人民日》领导班子;另一件是阻止在“文革”中写过“揪军内一小撮”和批判彭德怀等同志文章的人进入上海市委。

  

  1983年6月1日,胡耀邦第一次使用“第三梯队”这个新说法。胡耀邦要求有一千名省部级干部的后备人选,即他所说的“第三梯队”。此时,李锐已被任命为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这项工作由李锐主管。李锐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共组织考察了一千零六十八名“第三梯队”。不久这些人就走上了中央和省部级领导岗位,在十四大代表中,有百分之五十是当年“第三梯队”的成员。

  

  1984年9月,李锐完成了建立“第三梯队”的千秋大业,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据《名人传记》2005年第6期周荣初/文)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