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危机

2025-02-27 观点 评论 阅读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危机?--当下危机的“山寨”解读

  

  
文士用

  

  近一年以来,有关这场危机的道在媒体中大有铺天盖地之势。然而,往往看过了道就有一种郁闷之情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众多很“专业”的金融术语、公式拒人于千里之外,更是因为有关这场危机的原因、性质的分析仍然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是金融危机吗?难道仅仅因为一些人还不起住房贷款就能够动摇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难道遥远的华尔街上几个金融大亨的“贪婪”就足以让中国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失去饭碗?带着这样的疑问,出于一种重在参与的山寨精神,笔者苦思冥想直到豁然开朗。之所以将这篇文章冠以“山寨”解读的名头,实在是因为看经济数字一头雾水、读金融道有如天书,所知的经济理论基本上只限于中学课本里的“剩余价值”,不说“山寨”实在没有底气。另一方面,也寄希望这一名头能够把那些如我一般读者的视线拉回来,读下去,甚至咂么出一点味道来。  
   
一、危机的实质--需求危机
   
中学课本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的“癌症”,是经济危机的源头。生产过剩从本质上来说是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源于资本依靠剥削才能实现增殖,才能扩大再生产,才能扩大供给。但剥削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导致需求的不足。众所周知,有需求才有市场,也才有市场经济。供需的失衡本来是市场经济的天然属性。这种失衡主要表现在需求的不足。所以,能不能发现甚至创造更多的需求始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满足需求、寻找需求、扩大需求、甚至努力培养需求的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与资本的结合促使资本增殖的速度大大加快,供需失衡的趁势愈加明显。此时,海外市场的开拓为资本主义国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于是,在军舰和大炮的引领下,一块块殖民地被占领、一个个通商协议被签订,世界工厂的商品源源不断销往海外,需求不足的问题迎刃而解。市场经济的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  
随着殖民地被瓜分完毕,倾销的浪潮席卷而过,亚非拉国家更加积贫积弱,民族资本也在夹缝中与海外资本争夺本国市场。市场需求的不足重新成为了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给自己的商品寻找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列强展开了血与火的较强,甚至不惜发动世界大战。在为自己的商品寻找市场的道路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德、意、日等国仍然依循旧路,用武器抢夺市场。而以美国为首的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则在罗斯福新政后逐渐找到了另外一条扩大需求的道路。在后一条道路上,工人待遇的提高抑制了资本的膨胀速度,缓解了供需之间的矛盾;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得本国从生活必需品消费时代一举进入到耐用品消费时代,国内市场需求得到了极大提升;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保障制度为消费信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保障,消费者不但敢花钱,而且敢借钱花。从此,金融资本的舞台更加广阔,它不仅可以转化为工业资本,扩大供给,还可以通过消费信贷的方式转化为需求。从此,随着在供给和需求两个领域中的投入比例的变化,金融资本起到了缓解供需矛盾、调节供需平衡的作用。从此,金融资本更加长袖善舞、举足轻重。也是从此,市场经济迎来了发展的第二春。  
然而,借钱是要还的。金融资本调节供需平衡的作用只能是短期和有限的。它依赖于实体经济层面的健康发展。它可以弥补需求的一时不足,但不能取代真实的市场需求、不能无限制地脱离人们的消费能力。而现今的全球经济,正是因为真实需求不足,过分依赖金融资本在平衡供需中的作用才爆发了危机。金融市场的动荡与其说是问题的原因,不如说是金融市场达到了平衡供需的极限,终于无法承载本来就无法承载的重量,于是实体经济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供需失衡问题充分暴露出来,才有了全球实体经济的动荡。  
正是由于需求的不足,几年来的现实是投资实体经济远比不上买卖金融产品获利丰厚。于是,来自政府、机构、个人的“流动性过剩”,一会儿涌向房产市场,引起房价上扬,贷款买房成为了唯一的选择;一会儿涌向金融市场,使得金融精英们要创造出种种“衍生产品”容纳如此庞大的资金。于是,人们不得不更加依赖借钱消费,甚至借钱“投资”,投机炒作之风愈演愈烈,信用被不断透支,不能反应实体经济面貌的供需数字不断被虚假地堆砌着,同时也在勉强维持着供需的链条不被扯断。实际上,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大亨并不比那些黑砖窑的老板、靠廉价劳动力发财的企业家,甚至并不比那些把数以亿计资产投向华尔街的投资者更贪婪。当人们对一种商品趋之若鹜导致供应短缺时,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生产者为了最大限度提高产量不惜降低质量,甚至假货会充斥于市。同样的道理,当大量金融资本为了实现增值的本能疯狂购买各类金融产品时,金融产品质量下降甚至金融骗局盛行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当下的最大问题与其说是信用透支不如说是需求透支。当下危机的实质并不是金融危机,而是以需求不足为显著特征的实体经济的危机,  
   
二、危机的由来--剥削、垄断与制度缺位  
   
谈到这里,危机由来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既然这场危机的本质是需求危机,那么,那些抑制了需求的主要因素也就是危机的由来。在我看来,这种抑制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过度剥削;二是垄断利润;三是内生需求所依赖的基本制度的缺位。  
我们先来看看剥削的问题。从有资本主义以来,剥削一直是一个足以引起仇恨的字眼。但到了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不可能再把它意气用事地一棍子打死。客观地说,没有剥削就没有资本的增殖,就不可能就市场经济的发展。剥削源自英文“exploit”,原意指不公平地利用。但这个定义几乎无助于我们理解剥削的实质,因为公平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时代中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含义。概念的界定是困难的,但是我们见证的不公平现象又是如此清晰。当东莞的农民工以每周超过40小时的工作量只能换来不足千元的月收入,而一个股市交易员从几笔买卖中得到的佣金就数以万计时;当发展中国家的工人为了微薄的工资而庆幸,而跨国企业集团因为廉价劳动力赚取数以亿计的利润时;当很多民众缺少基本社会保障、甚至工资被拖欠,而政府、企业却把大笔资金用于非扩大再生产的资本投资时,我们可以说,这绝对不是公平的。但探讨道德问题并不是本文的主题。这里只想说明,对这些现象的熟视无睹并不能说明它的正当性,甚至从经济角度上也不能。对劳动力的“利用”是否公平,不仅能从人们的道德感中得出结论,最终也能从市场经济的供需是否平衡中找出答案。市场经济内在地要求人们的消费能力能够跟得上生产力发展的步伐,但现实中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形。过度的剥削提高了短时期内资本积累的数量,也使得需求不能与供给亦步亦趋,于是资本过剩越来越多,只能涌入金融市场去实现它增殖的本能。金融资本冲到哪里,哪里就表现出需求旺盛,价格就会提高,这又会进一步抑制社会整体需求。  
再来看看垄断。一般产业的正常发展遵循这样一个过程:随着需求的增加,生产、科技投入增加,由于竞争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产量上升、价格下降,带来需求随之进一步扩大,直到市场基本趋向饱和。但在垄断行业中却不是如此。由于存在高额的垄断利润,企业降低成本、降低价格的动力明显不足。由于价格居高不下,垄断商品极大抑制了消费者对其他商品的需求。当今的垄断,第一种垄断源于掌握了自然资源。欧佩克成员国即属此类,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一旦需求上升必然涨价,涨价后又会抑制社会总体需求,抑制经济发展。第二种垄断源于掌握了权力资源。有了公权力作为后盾,垄断企业就有了排拆竞争对手、牟取暴利的特权。第三种垄断源于掌握了知识资源。与权力相结合的垄断一般仅限于本国市场,但与知识产权相结合的垄断却关系到整个世界。以微软为例,它的视窗操作系统复制成本极低,但就是因为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知识产权的保护的确有助于鼓励科技创新,但当这种产权已经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时,应当在产权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寻求某种平衡,而不是由产权人任意定价。当今社会,知识产权垄断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成本,对市场上的有效需求起到的是抑制作用。  
再说说培育内需的制度安排。以中国为典型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大多有一些共同点,首先是借助劳动力等成本优势,经济规模迅速膨胀;更为值的关注的共同点是市场需求主要来自外部,内需长期不足,出口占经济总量的比例畸高。也正是由于有了海外市场,提高内需还并没有成为当务之急。从上述老牌市场经济国家发展的道路可以看出,满足需求、提升需求、生发需求不仅是人道主义的政治话语,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后发市场经济国家一定也要从依赖外部需求转向主要依靠内部需求转变。实践证明,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生发内部需求的有效手段和重要基础。如果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去推行其它拉动内需的措施,难以从根本上奏效。如果强行拉动与民生紧密相关行业的需求,甚至会造成人道主义的灾难。  
   
三、危机的化解--平衡供需  
   
与上两个世纪市场经济较大的危机相比,这次危机最大的区别在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危机蔓延的范围会更广,危机蔓延的时间会拉长,危机的化解也一定会需要全球主要经济体较长时间内的共同努力。解决之道的核心在于扩大需求,减少抑制需求的因素,最终形成平衡供需的新机制。危机的化解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始。  
第一是降低或削除垄断利润。经过这次危机的洗礼,全世界的消费者应该形成与自然资源、知识资源垄断者议价的能力,从而解放出一部分被抑制的需求。从这个角度讲,美国政府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计划切中时弊,如果小有成效就可提高本国与能源垄断国在利益博弈中的地位。但美国政府对保护知识产权的强硬态度和对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管制就纯属不合时宜了。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大有文章可作。出租车、电信等市场的放开就应该是第一步。  
第二是建立培育内需的必要制度。通过这场危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消费已经过度透支,挖掘内需的潜力已经到了极限,可以预见,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对外需求仍会维持在较低水平,至少不会超过已有水平。同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还没有建立培育内需的体制,内需增长的空间还相当可观。以中国为例,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从最初“供不应求”发展到了“供大于求”的状态。三十年来的中国的经济是延着满足内需-----扩大内需------拉动内需的脉络发展的。现在,面临外需的减少,内需的不足,已经到了必须培育内需的阶段了。中国有条件也有必要通过建立全民社会保障制度,把内需像庄稼一样去培育,甚至可以为此牺牲一些经济发展的速度。实际上,如果有了较为完善的、全民受益的社会保障制度,GDP数字下来一点也不会是一件让人恐慌、甚至害怕会影响稳定的事情。在今年的国家预算中,我们看到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增加了。但遗憾的是,政府投入的力度与目前的形势相比还显得不足。更加让人不安的是,社会保障还只被看作是一种保障民生的手段而停留在政治话语中。  
可见,在摆脱危机影响的过程中,仅仅加强全球金融监管是远远不够的。一旦新的需求重新产生,金融资本逐利的本性会在经济重建过程中发挥有益的作用。如果过于强调监管,可能会降低金融市场的活力,影响经济的重建。当然,在经济危机演进的过程中,兼并垄断、贸易保护主义等危险时刻存在,如果不能用强有力的措施摆脱这些危险,我们的危机之旅将会更加地漫长和艰难。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标签:需求   危机   垄断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