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和负债经济的充分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导致严重的“滞胀”危机。为摆脱危机,资本主义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或经济全球化调整阶段,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和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和危机。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层面的日益积累和加深,以及社会主义的物质因素和政治力量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育、壮大,客观上为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准备着历史条件。
【关键词】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形式发展趋势
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命运,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个半世纪之前就已做了深刻的分析,得出了明确的结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政治经济矛盾的总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经济方面,这一基本矛盾集中体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在政治方面,则集中体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的政治、社会危机。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列宁认为,垄断资产阶级通过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生产过剩危机向外输出以缓和国内的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却激化了受帝国主义统治和剥削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发生战争的时候,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无产阶级革命可能获得成功。因此,列宁得出结论: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2、686页。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资本主义的总危机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总危机,是既包括经济,也包括政治的全面危机。”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5页。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根源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演绎出来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矛盾,即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附属国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必然使资本主义总危机不断加深,导致资本主义体系的总崩溃。
一百多年过去了,随着资本主义新科技革命浪潮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高涨,这些分析和结论是否仍然有效?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进程和现实状况发生了什么新变化推动其演进发展的动因何在?
一、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垄断资本的全球大扩张,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以强大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后盾,以跨国公司为主力军,以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为主要调节机构,以追求全球超额垄断利润为目标,向全球渗透和扩张的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发展,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断地向前运动和发展。
1.生产力的发展
20世纪80代后,信息技术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进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和金融资本垄断世界市场的历史进程;从生产力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反映了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协作高度发展的要求,实现了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出现了市场经济全球化、贸易金融自由化和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世界生产一体化。
作为贸易、金融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的载体和承担者的跨国公司,主要以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利用现代发达的交通、通讯和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资源配置和直接组织生产与销售,从事全球一体化生产。
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分工由帝国主义初级阶段的垂直型分工,发展为现代的行业、企业内部的工序、工艺流程的分工——水平型分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社会化最初意味着一种产品的零部件分别由许多个生产厂家生产,现在,跨国公司不但把零部件的生产分包出去,而且包括这些零部件的科研、设计、试制与最后的生产制造全都包给国外其他企业。全球各个国家都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一个以大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全球性生产网络正在形成。例如:“一种喷气飞机在美国华盛顿州和日本设计,在西雅图装配,尾椎来自加拿大,特殊的机尾部分来自中国和意大利,引擎来自英国。” [美]罗伯特·赖克:《国家的作用——21世纪的资本主义前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113页。
2.生产关系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时代,垄断资本的国际化运动不仅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引起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私有制的性质、实现形式、所有制结构等的新变化。
一方面,二战后,资本主义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而作出种种自我调整,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性增强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现实生产力的适应和容纳能力,为生产力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可能。这主要表现为资本的多样化和分散化,所有制结构和私人占有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生产资料所有制高度社会化,法人股份垄断资本所有制成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主要形式。法人股份垄断资本所有制就是具有雄厚资本实力的社会法人,包括工商企业、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年金基金、保险公司、社会共同基金等,成为企业投资或股东的主体。法人资本为垄断企业的技术大开发和在全球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资金上的保证。股东的法人化和非个人化,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向社会化发展的重大变革。马克思认为,“股份公司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3页。。
当代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及其所创造出来的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公司、垄断资本组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跨国公司等,都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这些形式正不断地否定和扬弃着资本主义私有制。
另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形成了世界性的寡头垄断经济和寡头帝国。当代世界经济中,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掌握着巨大的生产资本、商品资本、金融资本,并通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控制和支配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源。在资本主义国家,少数垄断寡头牢牢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例如,美国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本的大公司,其资本在整个工业资本中所占比例从1960年的23%增加到1990年的71.2%,日本占0.9%的大公司控制了本国86%的资本,德国109家大公司控制了本国64.7%的资本,英国3家最大的公司控制了本国42.2%的资本。
国际上的生产集中和垄断也在不断增强,许多传统垄断性银行和企业发展成为今日的全球性大银行和大企业,国际垄断资本几乎控制了全球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源。美国微软公司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计算机软件市场,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三家跨国公司垄断了全球移动电话市场的50%,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生产的客机占据世界民航机市场的近90%。靳辉明、谷源洋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未来走向》,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出于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需要,与竞争对手组成“战略联盟”或进行“横向联合”,通过各种经济组织、协定、条约、会议等等,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经济协调机制。欧洲政治、经济的一体化、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北约等各类国际组织,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国际垄断资本彼此协调、联合垄断世界市场的工具,有利于其加深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渗透与控制。
3.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态势和进程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大规模越出国界向全球扩张所造成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对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影响:
第一,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股份制、法人股份垄断所有制、合作社、基金会所有制等多种资本社会化形式,都已超越了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向着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转变。但是,资本的社会化发展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主导地位和突破传统的私人占有生产关系的狭隘界限。事实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占有和支配着世界各国的生产资料和经济资源,它们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更加尖锐化。
第二,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向全球扩张的过程,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外输出经济危机、摆脱困境的主要手段。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引起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和资本积累的平均利润率呈下降的趋势,迫使资本在全世界抢占新的市场来吸收其过剩资本以维持高额垄断利润,以摆脱经济危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把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这一基本矛盾推到了全球层面这一高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重现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和痼疾。
第三,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不能缓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高技术产业的盲目发展反而成为引发“生产过剩”危机的重要因素。例如,美国的“新经济”危机就是因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和机器软件编制业的盲目发展、生产过度而引起的。随着欧美国家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出现了高技术排挤工人的现象,包括大批“白领工人”。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难以容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生产力了。
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以及世界性寡头垄断经济的形成,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二者的矛盾运动状况都出现了新特征和新的表现形式。
1.在经济上的表现形式
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危机因素和源泉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是在增多。不仅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揭示的传统的周期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依然广泛存在,而且还出现了波及面更广、更难预测和防范、更加危险的股市泡沫、金融投机与诈骗以及诸如结构性危机、部门性危机等新的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解有效需求不足这一矛盾,通过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促使生产过剩在金融扩张以及经济泡沫化中得以虚假的解决,从而使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过剩危机在金融泡沫的冲击下变得愈加严重了。
以美国的“新经济”危机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克林顿时期,道琼斯指数一直在2500点到3000点徘徊,此后差不多整整十年都在持续攀高增长,成为全世界称羡的“牛市奇观”和“新经济奇观”。但美国股市从2000年3月的最高峰到2002年7月,两年3个月的时光,损失了8.2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缩水蒸发掉了48%。2002年6月底,一系列企业会计丑闻拉开了华尔街崩溃的序幕,从8月22日到9月22日,道琼斯指数直线暴跌超过了1000点,此后更连续在8000点以下挣扎,创4年来最低。经济增长、商业投资、退休基金、消费者信心指数、最低工资限额等关键性经济指标不断下跌,而失业率、贫困人口、破产企业等经济数据却在持续高攀。张西明:《新美利坚帝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2002年美国股市崩溃、经济严重下滑的主要原因是: 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投资过剩所引起的生产过剩导致了资本利润率下降,致使合并风潮的出现和大企业的倒闭。幸存的企业为了生存,越来越依赖于股票市场的融资。一些公司用期货交易现通货,导致了高科技股值狂升,掩盖了公司的实际亏损情况。网络狂热虽然使股市繁荣人为地延续了三四年,但最终还是于2000年崩溃。金融泡沫破灭后,一些公司为了吸引投资商,不得不继续在资产负债表上显示赢利。一批美国巨型企业的CEO与会计师事务所、券商公司、企业等级评定机构等相互勾结,制造会计假帐欺诈投资者和雇员,巧取豪夺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的财富,随后又一个接一个地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使企业员工顿时失去了后半生所有的保障,使世界各国的投资者、贷款银行顷刻间血本无归,致使美国市场的信用机制及其整个社会的诚信价值体系、信心基础崩塌,股市狂泻暴跌,美国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危机,并对全球经济产生严重的后果和冲击。Dale A. Krane,The State of American Federalism, 2001-2002: Resilience in Response to Crisis,Publius 32 no4 1-28 Fall ,2002.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世界经济中的表现形式
第一,跨国公司内部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与世界市场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跨国公司以在全球范围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为了应对世界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跨国公司内部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增长;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全球活动突破了民族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它们的活动舞台是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的世界市场。尽管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联合国的有关经济职能部门,成为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监督的主要组织机构,但是这种协调改变不了资产阶级最大限度地追逐剩余价值的贪婪本性, 也就无法遏止全球范围内生产的盲目性,世界市场仍然处于生产无政府状态,不可避免地导致世界性的生产过剩危机。
第二,世界生产能力无限扩大趋势与世界范围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为追逐更多的利润的竞争驱使着资本家疯狂地投资生产,使全球生产能力的增长明显超过了全球消费市场的需求,再加上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金融泡沫的影响,出现了世界性的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由于“中心”对“边缘”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世界上多数人口处于相对或绝对贫困化,使得人类的整体消费能力和市场容量远远跟不上在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的推动下全球规模的生产速度和能力,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了消费市场的低水平虚假饱和与生产相对过剩的“奇特现象”,这就使消费严重滞后于生产。资本积累过剩与世界范围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日愈尖锐化的后果,是全球经济停滞和衰退,最终将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第三,国际垄断资本的金融投机和金融掠夺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随着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泛滥,各国政府放松金融管制。由于金融市场上的过度投机和全球金融体制的不健全, 资本主义国家诸如有价证券、存款贷款、外汇之类的无物质载体的虚拟经济大大超过了实物经济。随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节,金融泡沫持续膨胀,威胁着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形势。一旦金融泡沫破灭或资本流动方向的突然变化和灾难性的汇率浮动,就会引起破坏性极大的连锁反应——货币汇率大起大落、股市剧烈动荡、大银行破产接踵而来——以金融体系崩溃为特征的区域性或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世界金融体系的失调和危机已在美国股票狂跌(1987)、日本“泡沫经济”破灭(1994)、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东南亚金融风暴(1997)、俄罗斯金融危机(1998)以及2001年以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和进入新世纪后从美国开始的世界经济的衰退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在政治上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必然导致社会政治危机,而后者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更为重要的表现形式。社会政治矛盾和危机的加剧,会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统治,实现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向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过渡。
(1)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矛盾和危机
第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规模结构性失业和工人的相对或绝对贫困化。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信息革命与知识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广泛推行知识密集型生产与服务,实行自动化、合理化、大量削减劳动岗位(特别是非熟练技术劳动岗位)基础之上的“新经济时代”或“后福特主义时代”。20世纪70年代中期爆发的“滞胀”危机,使各国政府放弃凯恩斯主义,采用新自由主义政策,撕毁社会福利国家这种阶级妥协的契约,对劳动进行肆无忌惮的剥削和进攻——大幅度削减劳动岗位、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拆毁社会福利国家,造成了西方国家的大规模结构性失业和社会贫富分化的劳动社会危机。
欧盟国家失业率严重,1985-1995年平均为9.9%,1997年为11.2%,失业人数1800万人。随着2001年西方国家经济衰退,失业率又有所上升。2002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6%,日本为4.6%,欧盟的失业率仍高达10%。
西方社会的贫困、饥饿和无家可归现象越来越严重,靠社会救济生存的人越来越多。美国最底层的40%的家庭拥有的财富只占全部财富的0.2%,相反,占1%的最富有家庭支配着全部财富的40%。从1983-1995年,最穷的40%的家庭失去了其财富的80%,而占1%的最富有家庭的财富却增加了17%。贫困问题不但存在于一般劳动阶层,而且日益侵蚀着中产阶层。约占经理人员1%的高层经理收入剧增,365家最大公司首席执行官1996年的平均收入高达578.13万美元。2000年,美国CEO(高级执行总裁)与普通工人的收入比达到531:1。
第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危机不断加剧。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来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实质上是资本对劳工的反扑,这种赤裸裸的资本主义逻辑必然导致垄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的加剧。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的挫折,以及新自由主义对各国工会和工人运动的沉重打击,西方国家的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急剧拉大,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和斗争的其他形式则更加尖锐和复杂化。
发达国家的抢劫、偷窃、枪杀特别是青少年仇杀、吸毒、贩毒、邪教等犯罪活动泛滥,严重的甚至爆发城市动乱。现在,各个福利国家内部由于失业、财富分配不均、人口增长、移民等越来越严重的问题造成政治动乱和民众不满,整个社会从经济上不断分裂。失去安全感的人们把排外仇恨、分裂主义和与世界市场隔绝作为政治药方。在西方国家,种族歧视以及对外来工人的歧视和排外情绪日益明显。在德、法、奥、比、荷、意、英等国,一些种族主义政党和组织煽动失业者和贫困者排挤、驱赶乃至杀害外来特别是有色人种的移民和劳工。Marcus, Jonathan:Exorcising Europe's demons: a far-right resurgence, Washington Quarterly v. 23 no4 (Autumn 2000), p. 31-40.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世界政治中的表现形式
第一,世界人口绝对贫困化和南北矛盾的不断加深。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仅通过投资、外债和对外贸易这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年剥削量就达2500~300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全部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10左右。在西方跨国公司的财富急剧膨胀的同时,大量发展中国家则由于不对等贸易和严重的债务危机陷入了贫困的深渊,世界人口有相当一部分陷入绝对贫困化。目前世界上20%最富有的人消费着86%的产品,其余80%的人只消费14%的产品。至20世纪90年代末,在4.5亿人口中,两亿以上生活于贫困线之下,其中9500万处于饥饿状态之中,5500万人口营养不良, 许多人死于慢性和持久的饥饿。李民骐、朱安东:《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国际垄断资本对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导致世界范围贫富分化的急剧拉大和社会动荡。帝国主义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推行经济、政治、文化霸权进一步引发了“文明冲突”。发展中国家的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宗教原教旨主义的领袖们抛出种种脱离社会发展进程的答复和危险的解决方案,激起那些穷苦的失去一切的人试图用宗教原教旨主义或“国际恐怖主义”进行反抗和复。
第二,世界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20世纪90年代,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崩溃瓦解,美国的霸权主义急剧膨胀。以新经济殖民主义、新干涉主义、新炮舰政策和新霸权主义政治联合为内容的美国“新帝国主义”,其根本目的是要用美国的政治制度、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民主自由价值观念等来改造整个世界,妄图构建以美国为主导力量的单极世界霸权体系。如果哪个国家敢于违抗它规定的秩序,就将其列入“无赖国家”“邪恶轴心”的黑名单,它就有权对其进行经济制裁乃至军事打击,用武力推翻他们的政府,并把美国的制度、模式、意识形态强硬地移植进去,而不受任何国际关系准则的约束。
二战后,尤其是“9.11”事件以来,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当今世界战争的总根源和最重要的策源地。世界人民要和平求发展的愿望与美国的强权政治和战争政策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即是当今世界各种矛盾的集中体现。
三、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各种失衡、失调、波动和危机——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提高了雇佣劳动强度和剥削程度,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证券、股票、保险等金融资本畸形发展,使金融体系与实物经济严重脱节,加剧了资本主义的投机性和寄生性;随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横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全球大分裂和大混乱;西方少数国家和少数人的过度消费和丰裕生活,直接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浩劫、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道德的沦丧等。这就充分说明资本主义不仅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迫在眉睫的重大矛盾和危机,反而在制造和加剧着各种矛盾和危机,在断送人类社会的前途和绝大多数人的幸福。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生存和发展,缓解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和束缚,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做了不少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减轻了经济波动的幅度和经济危机的破坏性,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同时还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得到相当程度的缓和。但是,这种调节和改良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基,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由此产生的经济危机与政治矛盾,罗文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参见靳辉明主编:《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前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版,第345页。相反,还会在新的基础上积累和加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二战后,从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再到“第三条道路”,资本主义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和改良,但终究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反而使危机以更猛烈的形式爆发。这充分证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危机已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愈合的伤口,它们终究会发展到在资本主义框架内无法调节和缓解的地步,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在为实现全球共产主义准备阶级基础。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孕育着一个全球剥削阶级——全球资产阶级(跨国垄断资产阶级),而全球资产阶级必然会造就一个自己的对立阶级——全球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的不断积累和加深及其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种新的适合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态,将成为更加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
列宁指出,垄断决定了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6、650页。垄断资本在全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在一国发展到顶点后产生的经济危机,但却无法回避在全球发展到顶点后必将出现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由于国际垄断资本造成全球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必然引起全球范围的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衰退,从而导致世界性经济危机。革命可能在垄断资本设在南方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和企业中爆发。而现代国际分工的水平型工序分工形式,将使得这种革命迅速在跨国公司设在全球的各个子公司中传播,从而引起连锁反应,导致资本国际循环的阻滞和中断,从根本上动摇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和政治统治。
当代世界历史的进程表明: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没有也不可能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得到解决。经济全球化终将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达到极限,也将使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余地达到极限。虽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相关文章 前景遭到彻底破坏美国正在衰落欧美“新自由主义简史”的启迪翰啸:哈耶克为什么在中国这么红?货币的运动江涌:“经济自由化”政要成为美国手中的玩偶杨斌:批判与创新新自由主义的后果及走向杨斌:海外归来谈新自由主义的危害--从全球视角考察新自由主义当今文艺界学术界一瞥(修订版)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及其反新自由主义之战智利经济改革对劳工的影响资本伦理与底层道德伦理的较量—兼论胡学文小说《向阳坡》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