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火红的年代——大跃进回忆录

2025-02-27 观点 评论 阅读
  

  火红的年代——大跃进回忆录  

  

  陆渭文  

  现在许多年轻人在讨论,批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大炼钢铁,似乎是毛泽东主席不会搞经济建设,甚至是“罪恶”。瞎指挥造成了大量浪费,言下之意是59年60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饿死XXX万人的祸根。有人为毛主席辩护,无非只是把“大跃进”的责任推向刘少奇第一线领导人。在这个大跃进问题上,就是连前时在凤凰网上发表答辩文章,能言善辩的清荷姑娘也显得苍白无力。这是因为她缺少当时的感性认识。  

  

  作为当时大跃进年代的当事人,今天可以理直气壮的就些问题作一事实的回答,告诉我们的年轻一代58年大跃进非但不是毛刘的罪恶,而是“火红的年代”,事实证明谣言三遍不可能成为“真理”。  

  

  一、先就事论事,谈大炼钢铁的事。  

  

  在58年大跃进中,大炼钢铁是一件突出的事例。大炼钢铁在全国全民动手,建立了大批土高炉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小学生也抽空参加敲矿石的活动)那么炼出了铁没有呢?土高炉,炉身小,炉温低,所以炼出的只是一些数量微不足道的土铁(白口铁)如果不进一步回炉加工,确实是不能直接投入生产所用,在这个热潮中,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还到过江苏无锡示察指示。但这种热火朝天的场景,只坚持了几个月,接着就在土高炉的基础上,炼铁在技术和设备上升级。无铁冶炼厂,兴建了二座的“洋高炉”(小高炉),无锡全市许多单位派员前去学习,笔者就是当年无锡铸件一厂派去二名学员中的其中一名,经过半个月的炉前操作学习,回单位,厂内就兴建了二座13m3的土洋结合的小高炉,(炉身下部是钢板,上部是砖砌,半机械化)每天日产量13吨至18吨可铸造可炼钢的优质生铁。(当时笔者21岁,在高炉任值班长)。  

  

  这样在无锡全市大约有30座左右的小高炉,全市大约的日产量为400吨左右的生铁,相当于一座大型高炉的产量。无锡冶炼厂改名为无锡钢铁厂,兴建二座55m3高炉,从59年开始,无锡有条件的单位又建起一大批小型的转炉,平炉,炼钢设备,从此填补了无锡不生产钢铁的空白。一个小小无锡市通过“大炼钢铁”也对提高全国钢产量作出微薄的贡献。有人把大炼钢说的一无是处,只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误说,有些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恶毒攻击,有些是缺乏对历史真实的误解。笔者介绍无锡大炼钢铁的实况,也有可能是“见一斑而规全豹”。  

  

  二、大跃进带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干劲。  

  

  大跃进中参加大炼钢铁的人群,没日没夜,风里,雨里,火里,好像不要命的劳动,不计酬(没有奖金)困了披件衣服在角落里闭上眼睛休息一会,饿了到食堂去吃碗饭,这样的劳动热情,生产秩序,不是奴隶社会的棍棒逼出来的,也不是资本主义用饥饿来维治的,而是靠每个劳动者发挥出来的“主人翁”责任感所驱使。笔者在数十年后,仍有不胂的感慨,那才像真正的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  

  

  三、大跃进带来了大就业,大发展。  

  

  在大跃进年代,除了丧失劳动力的人员之外,社会上没有一个失业,失学人员,全部有工作,城市劳动力缺乏,从苏北农村调进一批劳动力,参加市内的工业生产。  

  

  里弄内的家庭妇女,闲散劳动力也自己组织起来,小锅小灶,小工具敲敲打打,成立一个又一个生产各种小商品的单位,继而发展也逐步成为众多的小集体经济。  

  

  在工业发展上,以本单位(铸件厂)为例,56年前是一批私人老板的小翻砂工场,十个,八个人在一起,小铁翻砂,铜翻砂,“公私合营”后拼起来也只有十多个,数十人为单位,在一起的分散的铸件工场,58年大跃进搬迁厂址,正式成立无锡市铸件一厂,直到文革前,发展成有千人左右大型正规的铸造专业厂。  

  

  从58年大跃进开始,社会闲散劳力组成集体企业。“公私合营”厂基本上都提级为国营厂,国有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笔者是普通草民,无法得到国家正式的发展数据,但有些学者,专家,也举出了全国范围内58年以后出现的许多重大发明和创造。  

  

  笔者更具当时的史实认为“大跃进”非但不是“罪恶”而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了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阶段。大跃进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如人力物力上的浪费等等,则不过是在前进发展中所发生的问题,是不作为怪的。  

标签:大跃进   无锡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