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战略失误与台湾问题的由来
呼唤一个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框架共识
董叙霖★
胡锦涛、温家宝先生就任以来,中国大陆、台湾、美国三边互动的关系和格局中出现了一些令人瞩目的变化。2004年在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公开场合,美国总统布什当众指责陈水扁企图「改变现状」;接着台湾三月份大选,反对民进党炒作族裔间(即来台已多代的人和45年台湾光复特别是49年以后来台者及其后裔之间)的差别和矛盾的民意,表现了很大的声势;台湾出现了反对买美国武器的大示威。连、宋等台湾在野党主席连袂登陆,成为此间媒体的大事;一向被视为独派大老的、深受李登辉、陈水扁尊重的知名企业家,许文龙竟以个人名义发表声明,支持反分裂法所起的稳定两岸关系的作用。
两岸三方越来越多的人都感觉到有需要也有可能在两岸之间达成某种框架性的协议,以便规范两岸关系的发展。
2005年4月29日胡、连会谈的公中,写入了两党同意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并达成和平协议和促进两岸恢复协商后优先谈判建立共同市场问题等内容。宋楚瑜先生,本来是在连战之前就提出了登陆的倡议,结果给连战抢了个先机。他先和陈水扁达成一个十点共识,接着才赴大陆搭桥,目的也是想试探和北京达成共识、推动两岸恢复谈判、达成有助于稳定两岸关系的协议的可能性。
连、宋来访造成的媒体旋风过去之后,人们关注的是陈水扁,或下一任台湾总统会不会如胡、连会谈公中所呼吁的那样,「在92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两岸谈判」? 两岸会不会达成正式的和平协议或建立共同市场的协议?我个人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之下,两岸政府通过谈判达成实质性突破的机会不大,但是我认为,环绕这个议题能展开讨论,还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尤其是如果这样的讨论能够吸引充分民间的参与和媒体的注意,就有可能不是一场泡沫,能够产生比较长期的、实质性的影响。以下是我对促进两岸谈判、达成协议问题的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讨论。
(1)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两岸关系的框架协议,必须明确表述双方对实现和平统一的愿景的共识。
愿景是台湾流行的用语,是由英文VISION一辞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一个被向往的远景。通常关于一个进程的愿景的陈述,除了告诉读者进程的最终目的是什 以外还应该包括了一些能打动人心的理念和关于远景的描绘。想要上天堂,是一个主观愿望,是一个目的。要提出一个上天堂的愿景,除了宣布天堂是目的地之外,还需要能让人看到天堂的种种美景。也就是说,这个协议在表达的两岸的共同的愿景时,首先需要明确按照此协议发展两岸关系的共同的目的是实现统一,由两岸组成统一的国家;此外,还需要对这个目的地,一个未来的由两岸组成的统一国家,对它的特色,对它的期望,对它的引人之处,需要提供一个令人向往的远景。最近媒体纷纷导国民党把连、胡公中五项共同「愿景」写入政纲之中,这里把公中双方同意促进五个方面的工作,说成是五项愿景是对「愿景」这个词的误用。是把VISION和MISSION(任务、使命的意思)两个词给弄混了。一个逻辑上完整的关于一个特定进程的设想,应该既有愿景也有如何实现愿景的任务的表述。回顾中国和美国也曾经达成了好几个当时被誉为历史性的协定,如1979年的建交公、82年的817公等,它们之所以在台湾问题上完全不能带来实质性的进展,原因在于双方在愿景、基本设想方面,并没有共识,只是用模糊的文字掩盖了实质的差异,其结果自然是同床异梦。你想的是实现最终的统一,他想的是无限期的维持分裂的现状,南辕北辙,又哪能走到一块去呢?
(2)这个协议,应该体现双方对发展两岸关系直至组成统一国家的整个过程的基本设想的共识。
我认为双方应同意推动一个逐渐增加互信、累计和扩大共识、形成民族共同体的感情和意识,直至最终根据自愿原则建立统一国家的过程。协议应将统一的进程设想为两个阶段和三个方面:第一个阶段是为时比较长的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通过谈判实现统一的阶段;三个方面分别是:1.排除外国军事、政治的干预和插手的进程;2.组成统一国家的愿景赢得日益广泛的民意(尤其是台湾民意)的支持的进程;3.加强确保和平防止战争的安排和营造有利和平的环境的进程。协议应针对这三个方面取得进展的需要,明确的规定双方各自或共同承担的行动及可以核查的指针和目标。上述的三个方面是和平统一进程最具有本质意义的三个方面。
正是从这三个最主要的方面来看,79年以来和平统一作为达成政治解决和争取民心的进程,可以说没有任何实质的进展。首先是美国的干预不仅没有停止,甚至有增无减。也没有出现两岸关系走向政治联合的方向的明显迹象;特别重要的是从台湾民心看,岛内没有出现日益强大的赞成统一的呼声,不仅如此,「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地说法竟逐渐成为岛内主流舆论的共识。最后是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并没有减少,达成和平解决的信心并没有增加。更令人不安的是,95年以后,两岸关系中,多次出现剑拔弩张引起举世瞩目的危机。79年以来,北京对台工作当局长期寄希望于国民党去台人员会响应一国两制的号召,寄希望于台商投资贸易的增加会带来两岸政治上的接近,而始终没有能根据这三个方面的需要,从实践中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办法来。
(3)双方在协议内应作出具有突破性和实质意义的承诺。大陆方面应承诺尊重台湾方面反对武力强加的愿望和立场;台湾方面应承诺停止或逐渐停止购买美国武器,并停止要求加入联合国的做秀。
胡锦涛就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主张。第一条就是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我认为落实这一条对于争取民心扩大组成共同国家的民意基础,十分重要。增加互信的最好的办法,是在不伤害自己的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真心诚意地、努力地用行动满足对方的关切。 台湾与大陆,彼此不同的最大的关切是什 ?在中国大陆方面,是担心台湾当局者与美国勾结在一起,企图永远的维持中国的分裂,或者搞台湾独立,或者在维持现状的名义下,搞两个中国。台湾方面主要的关切则是,中国大陆用武力收回台湾。绝大多数的台湾人,并不排除在适当的条件下,统一是一个可能的选择。他们只是不赞成,目前立即统一。他们更不能接受武力强加的方式。此外他们也担心有一天台湾的总统会为了个人和党派集团的利益,与中共达成不符合人民的愿望的协定。多数人赞成公投表达民意的办法,正是出于这样的担心,而不是想用公投的办法搞台湾独立。大陆方面应该承认,台湾的上述的担心、关切是具有正当性的,应该尊重台湾现行宪法中人民有权对两岸政府达成的协议进行公投复决的权利。就像欧洲统一的宪法进程一样。台湾方面,应该尊重中国人民反对美国凭仗武力维持中国分裂的做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台湾人民反对武力强加,它也应该看到,在美国对台湾提供军事的保护和支持的情况之下,搞台独和两个中国也是讲自己的意志,凭仗武力,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台湾应该停止或逐渐停止向美国购买武器,停止每年一度的要求加入联合国的做秀。台湾人民还应该看到,最好的安全保证,不是美国的武器,而是和大陆人民建立互信和谅解,和大陆人民在一起,真心诚意地推动和平统一的进程。试想如果台湾真的能和中国当局达成一个指向统一的框架协议,并且有诚意的按照协议促进统一的进程,中国还会有什 理由不顾天下公论、不计牺牲代价地用武力犯台呢?还有什 武器比这样的协议更能保证台海的和平和安全呢?
有人会说,这个方案不现实,台湾不可能接受。不如不提统一,先搞一个维持现状的协议。我的看法是,与其只图一时的热闹,搞一个对于和平统一进程没有实质意义的协议,不如不搞。就算两岸同意在92共识的基础上恢复谈判,并且能搞出一个黑纸白字的和平协议,本身也不一定有那 大的意义,重要的是协议的内容是否真正有助于推动和平统一进程的实质性的进展。人们都知道,92年达成了所谓的92共识,它其实只是一个没有实质内容的一段文字表述,是由于汪道涵、辜振甫93年会谈前准备会议不能就一个中国问题的提法达成文字共识,而想出来的一个不得已的办法,即双方同意各自用口头方式表述对一个中国的「内涵」的不同理解。93年的辜、汪上海会谈,也一度在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被说成是重大的历史性突破,结果如何呢?两年之后,就发生了濒临爆发战争的台海危机。
近来,在赞成统一的人士中常听到的一种目前只能反独、不宜促统的维持现状的论调。看起来,过去政策、认识上的误解和旧框框仍在束缚人们思想,以致他们对于中美建交谈判至今的在台湾问题上的被动局面的原因何在认识还不够深刻,过分高估了台独思潮的作用和危险性,对美国的战略、策略和影响,缺乏清醒地认识。美国从表示不支持台独到明确的表示反对台独,只是策略上的微调,美国自卡特总统以来历届政府的一个战略目标始终是尽可能维持中国的分裂。台湾独立也好,维持中华民国现状也好,都是阻止中国统一的手段。台独从来不是,今后也不会是有强大的社会物质基础的群众运动。道理很简单,台独不能为台湾人民带来任何的实质利益,从实质上说,台湾已不可能比现在更独立了。宣布独立、改变国号,不会为台湾带来任何政治和经济的利益。台湾不会因此就可以进入联合国,也不会因此而得到更多国家的承认。台湾的人民怎 可能有很大的支持它的热情呢?
台独之所以有时会让人们觉得似乎有很有些声势的原因,一来是因为媒体的误导。二来是因为中国方面响应美国的战略、策略的失误。在这里我们应该来回顾一下中美建交谈判到建交后的互动的一段史实。从70年代初中美关系正常化谈判一开始,中国一直坚持一个原则立场:美国必须接受中国提出的三条件,包括美国必须明确承诺建交后停止向台湾提供武器,两国才能正式建交。一直到78年在邓小平先生主导之下,美国开始看到中国的立场有松动的迹象。中国谈判的立场从松动到最后一天匆忙放弃的细节材料,请参看最近出版的《目击台湾风云》(华艺出版社2005)一书。其中载有当事人老外交家柴泽民先生(末任驻美联络处代表、首任驻美大使)的回忆,详细的叙述了卡特时期中美六次秘密建交会谈的经过。
我只想在这里指出,在美国这样突然袭击的情况下,匆促弃守坚持多年的原则立场,违反了外交工作的基本准则,并带来了当时无法料到的严重的外交后果,种下了中国从此在台湾问题上陷于被动的主因:它将中国的战略意图和底线暴露给谈判的对手。它让美国人看到中国人是如此急于和美国建交和搞好关系,以至于这 大的涉及领土主权的问题,也可以忍气吞声的立即让步,连稍微推迟原定建交日期这样的小小的复性的姿态都不愿意考虑。它的一个严重后果是至今令中国十分头痛的《与台湾关系法》。我相信,如果不是摸到了中国不会复的底牌,美国大约不至于如此肆无忌惮的炮制出这样一个公然侵犯中国主权、非常可能激怒中国的法律来的。如果卡特没有摸到中国的底牌,他肯定会像后来克林顿总统那样,在众议院通过之后,就给它来一个口袋否决。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当天,《人民日》发表元旦社论,定下了以民族大义为号召的对台统战的基调。同一天,邓小平在政协作了以《解决台湾问题,统一大业提上议事日程》为题的讲话,宣布「实现祖国统一」是八十年代三件大事之一。80年9月30日,搞了个叶九条;84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中国当局原来的设想是,中美建交后,台湾的统治集团就很可能会感觉到美国因为更大的战略利益,美国将弃台湾而就中国,与其将来吃罚酒,不如现在吃敬酒,接受一国两制的形式上的统一,去换取中共同意他们在一个较长时期维持其统治地位。如西藏、香港那样。美国并没有因为与中国建交就停止卖武器给台湾,反而在建交之后,加大了向台湾转移武器核武器技术的力度。不仅如此,还紧锣密鼓地于1979年4月炮制了《与台湾关系法》,从此对台军售、保护台海安全便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除非国会正式作出决议,废除这个法律,今后美国各任政府都必须遵行,不能单凭总统的行政权力,改变美国军售台湾和其它该法律明文规定的对台湾安全的承诺。《与台湾关系法》一出笼,蒋经国得到了如此明确的美国的保护的承诺,自然也就不会去响应中国当局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号召了。
李登辉、陈水扁等台湾领导人所以如此胆大妄为,一再挑衅中国,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美国把他看到的底牌交给了台湾:中国没有准备也没有决心为了台湾问题付出让中美关系和经济发展受害的代价的。现在台湾的一些喜欢和中国对着干 的主流政界人物,没有几个是铁杆台独,大抵是靠挑衅中国、玩弄民粹主义手法骗取选票的政客。美国的政府及其智囊,或他们所支持的维持现状论者,希望拿台独的阴影来吓唬中国大陆,这是很容易了解的。我担心一些赞成统一的人士,也跟着起哄,倡导尽中华的物力,去对付想象中被三头六臂化了的台独,以致使人们看不到真正重大的挑战是「促统」,是争取台湾的民心和排除美国的干预。
再回头来看中美建交谈判的经验,中国故领导人毛泽东与周恩来对美国的估计还是比较清醒的。光是有了上海公中那样的关于一个中国原则的双方同意的文字表述,并不能保证美国已经真心诚意地同意中国的立场,将台湾问题提视为中国的内政;只要美国认为中国在卖武器的问题上的立场有可能松动的话,美国不会爽快同意接受中国的三条件,而必定会用一切办法,以期鱼与熊掌兼得,也就是既享受与中国建交的战略利益,又继续享受维持中国分裂的战略利益。但是如果美国对此已不存任何幻想,倒有可能为了目前的和长期的战略利益,同意按照日本模式建交。因此中国一直坚持美国必须先正式承诺停止对台军售,真正表现出和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是有共识的,是有诚意的接受了中国的立场的。事实上,中国在和所有国家谈判正常化关系时,都是根据同样的「一个中国的立场」,在领土主权的原则问题上,中国是不容许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的,也因此建立了中国说了话算数的信誉。用实践来检验中国坚持原则立场的外交方略的确很有成果的:恢复了联合国的席位,先后和除了美国以外的所有主要国家建交,73年11月当美国放弃了中国松动原则立场的指望之后,基辛格也终于在第六次访华时,代表美国总统承诺在尼克松任内后两年按日本模式建交。后来尼克松虽因水门事件陷入政治危机而无法兑现承诺,但中国在外交战线的表现,是举世公认的。可惜的是,文革以后似乎出现了倒洗澡水的时候连婴儿一起倒掉的问题,许多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也被当作错误的东西给否定掉了。
从上述正反面的经验,我们可以吸取的一个重要的教训是,对美国的战略意图和它对台湾的影响力,必须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两岸的领导人达成了一个以维持现状为目的的协议,很可能两者并没有真正的共识。大家都知道,宋楚瑜来大陆是得到了美国的背书的。而台湾的主要党派的领导人对美国的意见都是十分敬重的。目前还是一个鱼与熊掌都想兼得的问题。美国战略、经济上都有求于中国,需要中国的市场、劳动力和在一些战略问题上的配合。另一方面,又想通过台湾来牵制中国。台湾是既想和中国加强关系,又想继续得到美国的武器和保护。只有当他们认识到两者不可能得兼时,他们才会做认真的理性的盘算。这就是为什 必须首先同意组成共同国家的远景,而且必须在军购、入联合国等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只有这样才能证明统一的愿景不是一句空话。
笔者深知,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和道路,涉及巨大的既得利益,主流的政党、媒体的政策和态度倾向,也相应地有极大的惯性。不是几个人的分析和建议可以左右的,不论所提出的分析和建议有多大的合理性。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两岸的政府立即恢复谈判,达成重大的协议, 我们应该寄希望于台湾三大党派之外的健康、进步的力量,和两岸知识界的积极和广泛地参与。为了打破主流论点对话语权的垄断,我们需要有一个像70年代初在海外留学生群体、香港、岛内知识界所发生的保钓运动、统一运动那样的社会运动或思想认识方面的运动。在这个意义上去年台湾的一场反军购万人大示威的意义可能不亚于连、宋的来访。
近年来在环保、维权、社会公正等议题上,两岸知识分子,都表现了道义的关怀和投入的热情,主动肩负起积极引导公共话语的使命,与此相对照的是,在中国如何实现统一的问题上,我们两岸民间知识界,却始终还没有进行深入坦诚的对话和交流。试看欧洲统一运动的经验,首先是有少数知识分子提出和开始讨论有关形成经济共同体并最终走向政治联盟的设想,就愿景、原则、办法、步骤等问题,打破现有政策和国内、国际的主流话语的框框,提出了新的思路,逐渐形成和扩大共识,最终导致政府间的谈判,达成了历史性的协议。我希望也相信在和平统一的问题上,两岸知识分子也会逐渐从长期集体失语的状态走出来,以同样的热情和关怀,提出真知灼见,形成和扩大基本共识,从而对和平统一的进程做出较大的贡献。◆
台湾问题的由来
玉面飞熊
有一篇关于台湾的帖子,写好很久了,因为怕引起争议,没有贴出来。现在有公开媒体主动提到这个问题了,贴出来给大家看看也无妨。
首先声明一个前提: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决支持祖国统一大业收回台湾。大家心平静气探讨问题,也算是为国家尽点力吧。
一、台湾问题的性质
任何事物,如果认识不正确,方法就自然不正确;方法不正确,问题自然也就得不到解决。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面临的最复杂、最核心问题之一的台湾问题(这个问题我不认为比实现工业化问题简单多少),困扰了整个中华民族100多年(从甲午战争割让台湾开始),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而努力、抛头颅洒热血。其中既包括刘铭传这样的封建官员,朱枫吴石这样的革命先烈,也包括毛泽东这样的旷世伟人,以及二代以来历代核心坚持不懈的努力,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不能不说令人扼腕。看现在台湾政局的种种表现、马英九陈水扁等人等的各色表演,不但看不到统一的迹象,似乎台湾还离我们渐行渐远,令人忧心。但我认为,一个问题最黑暗的时候,也就是光明到来的前奏,看似不可解决的状态,再努力一下也许就是转机。
我个人认为,这个转机已经到来。
在17大以前,我在论坛里就进行了对台湾问题的分析,现在看来,验证了我的这个看法。其实我的这个看法不是今天才提出的,在2003年我和兴华论坛版主周文私下讨论的时候就提出了我的看法,即中美两方都不想打,都需要时间。现在看来,我的看法还是正确的。
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台湾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中国的内政,实质上是中美关系问题,是世界上两个大国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问题。没有这个认识,谈解决台湾问题就是空谈。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但不等于台湾问题就是中国的内政。这个问题很好理解:珍宝岛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那么珍宝岛事件是中国的内政还是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说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那么中国人民解放军把台湾打下来就可以了嘛,需要什么理由?需要什么国际上的认可与支持?统一不需要理由,分裂才需要。任何国家统一都不需要理由,因为统一本身就是最好的理由!如果说生存与发展是每个人天赋的权利,那么统一就是任何国家天赋的权利。
如果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就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2004年和2006年胡锦涛主席和美国总统布什会面的时候两次要求中美两国共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见新华网、人民网道),国防部长曹刚川上将今年访日时也要求日方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见人民网)。既然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那为什么胡主席和曹部长会要求美国插手呢,那不就是要求介入我们的内政吗?有人说美国早已经介入了,不是我们要求的,这恰恰说明在外力介入下事情的性质已经有了变化。
2、既然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现在台海两岸的军事力量对比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大陆消灭台军收复台湾不存在什么太大的问题,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打呢?从以上的结论,只能得出中央不想收复台湾的结论,这显然是荒谬的。
原先台办对外的确坚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容外国势力干涉”的说法,但从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来看,效果并不好。看最新的对台政策,这方面已经有了调整。
二、台湾问题的由来。
在农业时代,中国是世界的领导国家。掌握了当时领先于世界的科技,从黄河中下游平原扩张到今天所占的规模。国家的领土并非永恒不变的,而是随实力而消长,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时新疆是不折不扣的国际问题,而今日已经没有人对新疆属于中国的主权有任何疑问。与之相对应的有乌克兰问题。苏联时期乌克兰是苏联不折不扣的内政,而今天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关系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国家间问题。可以肯定,如果今天俄罗斯不能有效控制车臣的局势,俄罗斯与车臣之间的关系也将不折不扣的成为国家间的问题。有人说俄罗斯与车臣不是一个民族;但中国和新加坡是一个民族,为什么也不能统一?有人说新加坡土地历史上不属于中国;我们先不说明朝时期中国政府有没有对东南亚实施有效的控治,普鲁士可是历史上德国民族的发源地,现在那里叫加里宁格勒和立陶宛,何时回归德国遥遥无期。有人说同一土地同一民族终将统一,这个终将是多久没有人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阿拉伯民族国家经过了400年仍然没有统一,而且至今看不到任何统一的希望。
内政还是外交问题是以实力来划分的,而疆域来自于实力的有效控制。
在陆权向海权扩张时代,当中国的国力扩张到东南部都达到大海以后,向海外扩张就成为了必然。所以汉武帝平两越,两汉三国就开始向海南和台湾扩张,这是以陆权制海权的过程。由于中国控制了大陆,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所以能够对日本、琉球这样较远的海洋国家施加影响,而把较近的台湾、海南岛收归囊下。但农业社会下原始的航海技术,限制了中国通过陆权向更遥远海疆行使管辖的能力,直至近代。
近代以来,在君士坦丁堡失陷以后,西欧国家通过发展航海,沟通了亚欧大陆之间的海上联系,并通过这一联系,绕过阿拉伯人发展东西方贸易,积累了最初的财富,这是大航海时代的起源。在积累了一定财力以后,在财富的刺激下,开始向东方冒险。在发现新大陆以后,西方人才发现世界上有如此好征服的土地。通过掠夺和奴役印第安人,西方人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才开始摆脱了贫困,而在此以前挑战东方特别是中国对他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通过对南北美澳非四大洲的掠夺,欧洲积聚起了工业革命最初的资本,并以此开始了工业革命。在积累欧美澳非五大洲力量的基础上,欧洲才敢发起对东方的挑衅。从1789年美国建国,派“中国皇后号”来中国寻找财富;到1792年马嘎尔尼来华受到了被勒令磕头的对待,英国政府却不敢有任何不满的表示,可以看到最初整个西方世界的窘境。近代以来西方以海权制陆权,而这个海权是建立在对欧美澳非五大洲陆权控制基础上的。陆地,仍然是人类生产生活和财富的主要。
从西方的海权来到东方开始,中国就开始了失地的过程。先是朝鲜越南琉球等藩属国,接着是本土。1895年甲午战争日本从中国割让台湾的历史为大家所熟知,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当时日英结盟的大背景和美国英国在背后对日本侵华的推波助澜。没有美英背后的财政支持,打到鸭绿江日本就已经弹尽粮绝难以为继。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台湾第一次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台湾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的开始。这时任何有关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的想法都有如痴人说梦,因为台湾正在日本的刺刀下被有效的行使管辖权。中国要在台湾行使内政,先要过了日本这一关。
终于等到抗战胜利,作为战胜国之一,中国从日本手中收复台湾,这时候台湾问题才又成为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国民党镇压228起义,国际上也没有任何问题,直到1949年。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这时候台湾问题也不成其为任何问题。美国大使为首的西方国家大使纷纷撤出台湾,美国公开声明台湾不是太平洋“防御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粟裕准备了50万大军在练兵修船,不出意外,半年之内台湾必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这时,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国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东西方阵营之间的对抗,并在中国没有出兵的前提下把第七舰队直接派到了台湾海峡,隔断了在当时情况下大陆统一台湾的任何可能。之所以帮助大家回顾这段历史,就是为了明白无误的告诉大家,台湾问题之所以再度成为中华民族的问题,一开始就有着很深的美国介入的因素。而这种因素,就来自于美国遏制中国、控制中国的实际需要。
1949年以后,台湾问题虽然成为北京中央人民政府的问题,台独问题却没有成为北京中央人民政府的问题,两岸谁也不担心台湾会从中国分裂出去。原因很简单,蒋介石说:“谁敢搞台独,我就搞掉谁的脑袋”。这就是1958年金门炮战海峡两岸演双簧的背景,也是毛泽东会见尼克松谈台湾问题时说“我们可以暂时不管它们,过一百年再说吧”的底气所在。但是,国共有共识不等于美国也有共识。从朝鲜到越南,遏制中国控制中国一直是美国不肯放弃的梦想。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为了消弭一个将来有可能影响到美国世界霸权的对手,就有必要寻找一切有可能遏制中国的手段;为了将台湾作为控制中国的一枚棋子,就有必要控制台湾。而在这一点上蒋氏父子和美国是没有任何共同语言的。所以从孙立人兵变事件到台独运动的兴起,背后都有美国势力的影子。从蒋氏父子时代起美国就成为台独分子的大本营,被蒋氏父子追杀的台独分子逃亡的第一对象国家就是美国,而蒋经国出访美国时居然还受到台独分子的暗杀,由此可见那时的美台关系。美台之间,蒋氏父子和美国始终是相互利用的关系,蒋氏父子借助美国维持自身的存在,却绝不允许美国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毛蒋为政见不同而斗争一世,但他们都是中国人。所以文革末期毛主席派两岸都能接受的民主人士章士钊作桥梁到台湾绕过美国人谈两岸统一,章士钊却中途死在香港。由于75-76年海峡两岸同时面对失去第一代领导人的问题,两岸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努力再一次受挫。双方再次接触是80年代以后了。
从后两蒋时代起,两岸关系就有了质变。台湾问题从大陆台湾美国的三者对策,变成了台湾成为了美国控制大陆的棋子。原因就在于骗过蒋经国的日本人岩里正男坐上了台湾领导人的位置,又把接力棒传给了陈水扁台独分子。有人问为什么岩里正男能骗过蒋经国,这就要从阿巴斯为什么能骗过阿拉法特说起。苏东波后美国控制中国的欲望逾加迫切,而台湾是美国手中不可缺少的一枚棋子。所以岩里正男为什么能骗过蒋经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国人需要一枚能够听话的棋子,而后蒋经国时代的台湾已经没有人能阻止。
断交、废约(美台协防条约,其实质就是军事同盟,类似于中朝友好协议)、撤军本是我们和美国建交的三个前提条件,可是建交后美国随后搞了一个“与台湾关系法”,废约实际上是废而未废。当时我们实际上是默认了美国的这一条件。当时我们正在搞改革开放,对此并没有加以阻止。如果要阻止就要断交,而我们当时没有这么做。“在中国政府心目中中美建交比台湾问题重要”,这就是美国政府当时得到的印象。由此对美国方面产生的影响是亲华的黑格国务卿去职,而反华的驻华大使李洁明意见受到重视。当美国明白中国政府的底线以后,就逐渐有了与中国政府打交道的底气。于是对台军售的规模逐年只见增加不见减少,而台湾岛上的岩里正男和陈水扁也日见嚣张。
毛主席选择美台不废约宁可中美不建交,邓小平选择了美台不废约中美也要建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毛主席与邓小平在面临台湾问题的时候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今时今日,我们又当如何选择呢?
三、台湾问题的解决
之前我分析中央不想打,该不该打先不说,事实证明了我的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但是,现在我认为解决的时机已经到来,促使我做出这个判断的,就是17大的召开。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