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石油战争:美国石油集团与金融集团结盟

2025-02-27 观点 评论 阅读
  

  石油战争:美日俄印伊疯狂博弈 谁会成为最后赢家

  

  央视国际 经济半小时

  主编:周人杰

  

  记者:刘莹

  

  图片01:油价现在是美国最热门的话题,在纽约时的十大热门话题排行榜上,油价近来一直是高居榜首,风头正劲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已经被挤到了第三位。

  

    

  图片02:尽管高油价给美国本国也带来影响,但在美国的策略组合当中,美元贬值可以化解他国内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负面压力,然而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则全然不同,2001年中国官方外汇储备达2000亿美元,国际石油价格在每桶25美元左右,中国可购买80亿桶;2008年3月,中国官方外汇储备是世界第一达到1.68万亿美元,以石油价格100美元计算,中国可购买168亿桶,虽然中国外汇储备增长7倍多,但真实购买力只是原来的1倍。

  

    

  图片03:2008年6月22日,产油国和消费国聚首沙特阿拉伯,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宣布增加产量,但是石油输出国组织轮值主席哈利勒表示反对。眼下围绕石油展开的全球博弈,使我们感受到这场对资源和利益的争夺,现在的世界已经连成一个整体,如果全球经济在高油价的压力下陷入衰退,这场豪赌就会变成一个满盘皆输的游戏。

  

  昨天的节目里,我们揭开油价暴涨背后有一只巨大推手,是狂赌油价的金融投机资本,在这只幕后推手的作用下,上周刚刚突破140美元一桶大关的国际油价,在本周又连创新高,昨天纽约、伦敦两地的原油期货价格,盘中双双冲破每桶144美元,涨势可谓凶猛。

  

  油价越暴涨,世界经济头上的紧箍咒也就套得越紧,无论你生活在地球的那个角落,恐怕都逃不过高油价带来的变化,我们今天就先来展开全球连线,看看高油价在如何改变着这个世界。

  

  全世界都被高油价带来的变化压的喘不过气来

  

  中央电视台驻欧洲记者李宾:“我们知道最近一年来油价上涨的幅度将近是50%,体现在这个通货膨胀率方面,欧盟各成员国今年5月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历史的新高,3.7%,那么为此,欧盟各成员国受到油价上涨各行业的一些相关人士纷纷走上街头表示抗议,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像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还有最近比利时的他们一些渔民,还有汽车卡车司机等等,他们的抗议活动至今还没有完全停息,他们要求政府能够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弥补他们因为油价上涨而受到的损失。”

  

  中央电视台驻美国记者侯明古:“油价现在是美国最热门的话题,在纽约时的十大热门话题排行榜上,油价近来一直是高居榜首,风头正劲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已经被挤到了第三位,根据最近的调查,从上个世纪石油危机以来,第一次有相当多的人因为油价的压力,改变出行方式取消度假等,美国人开车的年度总里程,也第一次出现了下滑,现在皮卡和SUV这些油老虎成了汽车公司的沉重负担,美国总体的汽车销量也降到了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石油和汽车一直是共生和相互依赖的两个行业,但是现在却一家欢乐一家愁,最大的通用汽车公司目前的总市值还不到100亿美元,而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今年第一季度的利润就将近110亿美元,卖车的不如卖油的。”

  

  中央电视台驻日本记者李卫兵:“进入6月份以后,日本市场上汽油的零售价格从全国平均每升160日元增长到170日元以上,已经逼近到1979年石油危机时177日元的历史高点,来加油的客人明显地减少了很多,各加油站门口门可罗雀,而能够提供各加油站汽油价格比较服务的网站则受到青睐,点击率有所增高,另外与石油相关的产品,包括食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涨,像食用油,冷冻食品,面包、方便面,奶油等生活必需品都涨了一成以上,包括日本人最爱食用的金枪鱼等海产品,由于渔船的燃油成本大幅度提高,价格也涨了很多,另外,日本最大的电力公司东京电力也宣布,由于油价上涨,他们将在近期上调居民用电价格,幅度在10%左右,面对不断冲高的油价,作为石油消费大国的日本越来越坐不住了。”

  

  中央电视台驻印度记者孔琳琳:“印度政府刚刚在6月5号调涨了国内油品价格,汽油价格涨幅11%,这是印度13年来最大的油价涨幅,在过去四年里,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涨幅高达200%,但是印度国内石油产品的价格仅仅涨了50%,为了弥补这中间的巨大差额,印度政府对国内的石油企业,一直给予巨额的石油补贴,去年石油补贴高达78亿美元,今年可能会达到292亿美元,预计占今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的2.2%,对于印度政府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而整体石油行业也预计将出现500亿美元的亏损,对高油价感到最难以承受的还是印度的普通民众,因为目前,通货膨胀率已经高达8.1%,而油品的涨价,可能会使全年的通货膨胀率超过9%,据印度媒体道,在一些贫困的边远地区,一些农民因为使用不起柴油产品,而转而重新利用骆驼和马等原始的交通工具,油品上涨也将延缓印度IT工业的发展速度。”

  

  中央电视台驻俄罗斯记者丁勇:“现在的俄罗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和天然气在俄罗斯GDP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了30%,石油和天然气加起来占到了俄罗斯财政预算的50%,出口的65%,不过油价的上涨使俄罗斯通货膨胀的上升,经济学家解释说,大量的石油美元的收入造成了俄罗斯国内的流动性过剩,政府开始增加老百姓工资、退休金和各种福利的提升,也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大量增长,与此同时俄罗斯国内的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缓慢,供应不足,造成进口大量增加,而高价的能源又造成了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一直是居高不下,进口的价格上升,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俄罗斯国内物价的快速上涨,国际市场油价的飙升,还导致了俄罗斯石油公司更愿意增加出口,而减少了对国内的供应,有市场人士预测,俄罗斯国内汽油价格还将会上涨15%到20%。”

  

  国际油价上涨的背后是谁在合谋?

  

  全世界都已经跟不上油价上涨的脚步,老百姓被节节高升的油价压的喘不过气,政府为降低持续攀升的通货膨胀绞尽脑汁,不管是花美元买石油的消费国还是手里拿着大把石油美元的产油国,如今的日子都不好过,看来,似乎大家都在为油价暴涨买单,那么,从中得到好处的又究竟是谁?一位期货专家从沸腾的石油里,闻到了一股神秘的味道。

  

  隋东明,在期货市场从业15年,他每天都要在网站上发表自己从事期货经纪工作的经历与感想,在期货界他人称“猫总”,这份被称为“猫总日记”的博客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在6月10号的日记里他这样写到。

  

  北京中期期货经纪公司研发部总经理隋东明:“上周五中国人准备欢度首个放假的端午节了,但是美国人可是没有闲着,就在这天夜间,纽约的原油市场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纽约原油价格当天暴涨了10美元,到达了139美元的历史高度。”

  

  在不断飙升的油价背后,猫总似乎嗅到了什么。

  

  北京中期期货经纪公司研发部的总经理隋东明:“我们看到这个很有趣的事情,原油价格一涨,布什就出来讲,说我们要开采国内的原油,因为美国国内原油一直,就是开采美国国内原油,需要美国国会批准,那么这里显然,他是代表着美国垄断石油集团在说话,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么精心的一幕,就是有人举高原油价格,有人来呼吁开采国内原油,这实际上整体这一连串的动作,都是为了美国未来石油垄断集团的利益在说话。”

  

  隋东明说,在这一轮油价上涨中不能忽视一个政治氛围,那就是如火如荼的美国大选。其实在油价近几年的上涨中,被行内称作“代表石油集团利益的共和党行情”总是若有若现,最明显的一次调整发生在2006年8月,共和党的高油价政策使得选民一边倒地反对,在紧要关头,布什政府突然宣布严查石油交易市场的黑幕交易,于是英国的BP公司便成了替罪羊,调查显示,BP公司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多次停工检修位于得州的炼油厂,导致油价波动,而该公司却通过期货市场暗中谋利,美国政府最终对BP公司处以巨额罚款,油价应声回落,如今,在美国大选关键时刻,油价又迎来了新一轮上涨。

  

  北京中期期货经纪公司研发部的总经理隋东明:“就是美国基金,在做原油的这些基金,与美国垄断石油公司,它们达成这种默契,基金使劲拿钱推,然后石油公司它不拿去交割,你又没有原油,你拿钱去买原油,你也买不着,所以这个东西,实际上完全被它们控制住,如果这些石油公司都在这高位交割原油的话,我想价格也不会涨这么高。”

  

  隋东明认为,民主党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主要是中产阶级,而现在风头正劲的奥巴马主张从伊拉克撤军,于是,面对这次大选,石油集团利益方就要开始为自已找后路了。

  

  北京中期期货经纪公司研发部的总经理隋东明:“就是基金推高价格获利,那么这个石油公司通过推高价格获利,并且希望在政策上,例如开放美国本土的石油开采等等这些,美国的垄断石油集团为它长期谋利,我认为这恰恰是美国人运用这个价格去获取它利益的一种方式,所以我觉得这是合谋,完全是一种合谋。”

  

  隋东明的分析为我们又捅破了另一层窗户纸,原来美国的石油资本也与金融资本结成了利益联盟,在联手推高油价,其实,除了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利益,油价走高背后还在打着国际算盘,尤其再加上美元同时贬值给美国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投机收益和大选选票。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美元贬值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油价的上涨,应该说,美国部分专家也就是分析了,从90年代的话,上世纪90年代,就是美元与油价的这个相关性仅仅是12%,但是目前已经上升到了98%,也就是只要美元跌,那么油价就涨。”

  

  众所周知,国际原油价格主要是以美元来计价的,美元的持续贬值,油价的不断上涨,在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看来,是美国的一个经济战略。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美国主导国际石油价格因素是非常突出的,所有的石油价格,除了伊朗,目前的石油交易所是用欧元价,所有的石油价格都是用美元来价的,而我们能看到在美元高涨的时候,比方说布伦特,伦敦布伦特原油的价格,基本上都低于美国纽约期货市场,或者现货市场的石油价格,那么从这一点来看,就是美国人,美元价可以主导石油价格的走向。”

  

  谭雅玲认为,以美国的金融经验和美元这种特殊的货币地位和作用,美元完全可以左右世界的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他的目标也是很明显的。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石油价格上涨对欧洲的CPI形成了压力,对中国的CPI形成了压力,而这两个国家的这个经济,或者货币,对美元或者美国经济的挑战,应该是最直接的。”

  

  尽管高油价给美国本国也带来影响,但谭雅玲认为在美国的策略组合当中,美元贬值可以化解他国内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负面压力,但是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则全然不同,2001年,中国官方外汇储备达2000亿美元,国际石油价格在每桶25美元左右,中国可以购买80亿桶;2008年3月,中国官方外汇储备是世界第一,达到1.68万亿美元,以石油价格100美元计算,中国可以购买168亿桶。也就是说,虽然中国外汇储备增长7倍多,但真实购买力只是原来的1倍。德国经济学家,《石油战争》的威廉恩道尔在接受本栏目记者电话采访时直接指出。

  

  德国经济学家《石油战争》威廉·恩道尔:“期货市场在美国政府的监管以外,换句话说,美国政府纵容这些金融机构的炒作行为,我认为,美国某些利益团体希望看到高油价,比如,高油价会抑制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比如中国,或者印度,尤其是中国,当然高油价也给像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这样的石油巨头带来巨额利益,石油是一种政治力量,就像1973年1974年那次石油危机一样,我曾经在《石油战争》这本书里写过,那时的油价也在飚升,就是为了支撑美元的地位。”

  

  但是,美国知道,美元不可能无限制的一直贬下去,作为国际货币的龙头,这个地位不能被长期弱化,于是,前不久,美国总统布什,美国财长保尔森纷纷出面表示,要支持强势美元。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美元再贬下去的话,现在看来,它对于它调整它经济结构失衡的这种作用已经有限了,也就是说,促进它出口的作用有限,但是带来的负面作用是非常非常大的,一个就是说,美国它是靠吸引外资进行支撑它的经济发展的,因为美国本身的这个居民的储蓄是非常低的,但是美元如果进一步地弱势下去,然后利率又过低,那么就是说,整个国际资本是流向了其他国家,所以这个对它不利;另一方面,弱势美元面临着它这个美元作为国际货币这个地位,有可能会弱化,会受到严重的削弱的这样的一个影响,这样的话长期来说,对美国的战略是非常非常不利的。”

  

  油价到底会涨到哪一步才会踩下刹车?

  

  虽然眼下围绕石油展开的全球博弈,没有动用真刀真枪,没有战火硝烟,但是刚才我们从专家的分析里,也能感受到这场对资源和利益的争夺,同样惊心动魄,可问题是,现在的世界已经连成了一个整体,如果全球经济在高油价的压力下陷入衰退,这场豪赌就会变成一个满盘皆输的游戏,到时候即使美国也难逃厄运,那么,油价到底会涨到哪一步才会踩下刹车?现在这还是一个充满悬念的猜想。

  

  2008年6月9日,美国总统布什称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6月10日,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石油市场的调查没有如期公布结果;6月22日,产油国和消费国聚首沙特阿拉伯,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宣布增加产量,但是石油输出国组织轮值主席哈利勒表示反对;11月,美国总统大选将尘埃落定。

  

  一切,都还是个悬念!

  

  金融大亨乔治·索罗斯警告,说服生产国进行增产的努力也不会起到作用,原油价格可能将进一步攀升,索罗斯认为,“与其期待能源价格有所回落,倒更不如试图接受油价一路上扬的事实,采用新能源恐怕是唯一可取的长期解决方案。”和索罗斯一起创建量子基金的另一位投资天才吉姆·罗杰斯预言商品牛市还将继续,油价长线将会升到每桶150美元,甚至200美元。

  

  在原油市场上享有“预言大师”称号的高盛集团宣布调高今年下半年国际原油价格预期,由此前的107美元/桶,调高至141美元/桶,高盛预言的理由:“供应紧张将是继续推动原油价格上涨的首要刺激因素。”

  

  而“油神”皮肯斯预言除非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油价才会下跌,否则,2008年油价会触及每桶150美元。

  

  德国经济学家《石油战争》威廉·恩道尔:“我认为近期会出现振荡,也许短期会出现下跌,未来两三个月也许会下降,或者美国大选之后一段时期会下降,但是暂时的,只有像中国这样的消费大国和沙特这样的产油大国联合起来成立一个交易市场,不是这种期货市场的交易模式,供需双方直接交易,这样就可以摆脱华尔街和大型金融机构的控制。”

  

  半小时观察:这场石油战争,我们没戴头盔

  

  预测油价的未来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艺术。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了2007年最失败的预言,石油巨头BP公司首席执行官布朗勋爵榜上有名,他在2006年底曾经预言,油价长期来看甚至有可能下降到每桶25美元至30美元。看来,预测油价即使对布朗勋爵,也是一件天大的难事。我们不去评论油价到底会不会涨到200美元,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石油赌局仍在继续,低油价的时代恐怕在段时间内只能是一段回忆了。

  

  战争使我们体会了暴力的残酷,这场石油博弈让我们体会到了另外一种残酷。看来中国经济除了要学会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还需要学会很多生存法则,才能让危机到来的时候,从容不迫,让我们可以走得更远。

  

  油价暴涨内幕:800只基金豪赌原油期货

  

  
《石油战争》的、德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告诉大家,油价暴涨真正的幕后推手,是高盛、花旗、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这样一些国际资本巨头,以及大大小小的对冲基金。

  

  
石油战争:油价上涨系人为操控 800支基金豪赌原油期货

  

  国际油价从今年1月2日突破每桶100美元,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又击穿了140美元大关,今天又创造了新纪录。我们对油价每一次自以为大胆的极限猜想,都被证明是错误的,很快被甩到了背后,这一段时间真是体会到了什么叫“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这两天世界石油大会在西班牙召开,产油国和石油消费国会上吵作一团,他们都竭力否认自己就是推高油价的始作俑者,那到底是谁制造了高油价呢?为了寻找答案,我们展开了一场跨越大洋的对话,来揭开油价大赌局的面纱。

  

  谁在制造高油价?谁才是油价暴涨半年最大幕后推手?

  

  2008年6月6号,端午节,中国股市休市,可是远隔万里的纽约商品交易所,正在掀起一场巨大的波澜,一场激烈的多空对决正在打响。许多交易员手里攥着大量买进的单据,原油期货成交价格不断被推高,短短几个小时,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暴涨了10美元,一举登上了每桶139美元的历史高位。

  

  美国福四通期货经纪公司的一名资深交易员这样描绘当时的情形。

  

  纽约商品交易所交易员约瑟夫·马绍尔:“我是纽约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员,我为福四通期货公司和高盛工作很多年了,我按照客户的命令下单,比如买入100手7月份的原油,我在现场要使劲喊价,谁喊得声音大,谁就有可能抢先下单,这个市场看起来很疯狂,其实是很有秩序的,6月6号是个星期五,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交易日,因为大涨了近11美元,前一个交易日也就是星期四,下跌到了122、123美元,6月6号一开盘就大涨4美元,5美元,出现了大量的技术性买盘,油价一下涨到了129美元,然后突破130美元,这对我们来说太意外了,没人见过那么大的涨幅。”

  

  油价为什么会如此疯涨呢?面对这个疑问,每天为全球交易商评估石油价格的美国普氏能源资讯公司的研究人员——华大威这样解释。

  

  普氏能源资讯中国能源市场高级总监华大威:“我看那个全球的原油价格维持很高的水平有几个因素在里面,第一个在这个需求方面,近几年以来特别是从2004年以来这个需求成长力很高,那么因为这个供给不足所以就造成供不应求的情况;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因为过去90年代价格比较低,那个时候厂家他们对这个炼油的新产能的投资不够,就造成一种瓶颈的问题,所以说现在虽然这个需求成长的很快,但是这个供应不足,就那个造成一种需求和供给的缺口。”

  

  华大威把供求不足当做油价上涨首要因素,根据国际能源机构公布的数字显示,每天全球需要原油86.7万桶,而供应是86.6万桶,比需求少了1千桶,审视华大威的解释,记者在疑惑,每天1000桶石油的缺口,真的可以导致油价半年大涨40%吗?来自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高级分析师霍德·伟登也给出了四大因素。

  

  波士顿咨询公司高级分析师霍德·伟登:“供应,需求,炒作,还有美元,这四大因素,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元,一段时间以来,美元在持续走低,事实上从2000年至今,美元贬值了50%了,美元贬值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油价,不仅是石油,全世界其他用美元计价的商品都在涨价。”

  

  审视霍德·伟登的答案,记者发现,自从2002年以来,美元兑全球主要货币贬值超过了30%,这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产品理应上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从2003年9月以来,国际油价已经上涨了400%,美元贬值和油价的上涨速度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看到了,油价向前猛冲,刺激了全世界的经济神经,所有的国家都在担心一个可怕的字眼,通货膨胀,所有的股市也都跟着瑟瑟发抖,前面华大威和霍德·伟登两位的分析,把石油涨价归结于供需失衡和美元贬值,但这些似乎并不是油价上涨的全部谜底,那么,谁才是油价暴涨半年的最大幕后推手呢?一位德国经济学家告诉了记者另外一个答案。

  

  威廉·恩道尔,来自德国,是《石油战争》一书的,因为大胆剖析了战争、石油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种种关系,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他在接受记者越洋电话采访的时候,明确指出原油期货市场的种种金融炒作是油价疯涨最大的推手。

  

  德国经济学家《石油战争》威廉·恩道尔:“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期货市场无法控制的炒作,主要就是纽约和伦敦的原油期货市场,几年前美国曾经通过一项规定,允许原油期货交易市场不受美国的监管,从那以后,油价就从60美元直线上涨到了135,将近140美元,油价上涨70%的因素都是金融炒作。”

  

  恩道尔指出的金融炒作是怎样推高油价的呢?詹姆斯·波尔,美国福四通期货经纪公司的资深能源分析师,20多年来一直研究原油期货交易,他在越洋电话中告诉记者,有大量的资金集结在纽约商品期货市场,背后有几只看不见的手正在以极大的能量推高油价。

  

  美国福四通期货经纪公司资深分析师詹姆斯·波尔:“没人知道这个市场里到底有多少资金,据我所知,大约有800支基金集结在原油期货市场,每天的交易量大得惊人,说起基金,可能许多人不太了解,基金就是不管市场走势如何,对它们来说最高兴的就是买进卖出从中渔利,当然我们也不能把高油价全部归罪于这些基金,目前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市场波动剧烈,给他们提供了炒作的空间。”

  

  从2007年开始,纽约、芝加哥、伦敦的商品交易市场都迎来了大牛市,过去的一年,大约有超过2600亿美元的基金涌入了商品交易市场,和2003年牛市初期相比,增长了近20倍,这其中至少有一半资金,也就是1300亿美元转战在原油期货品种上,记者比较了一下,这大约相当于北京市2007年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德国经济学家《石油战争》威廉·恩道尔:“主要就是那些美国银行,它们因为次贷危机陷入了很深的困境,另外就是对冲基金,目前的油价已经不再受到供需双方的控制,比如沙特阿拉伯、伊朗这样的生产大国,或者中国、日本这样的石油需求大国,它主要被期货市场控制了,像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或者伦敦商品交易所。”

  

  恩道尔指出,美国那些著名的投资银行在这轮行情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高盛、花旗、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是石油期货交易的四大玩家,正是他们在原油期货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油价上涨。

  

  各路资本竞相豪赌油价,油价暴涨真正幕后推手如何在原油期货市场行风作浪

  

  《石油战争》的、德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告诉大家,油价暴涨真正的幕后推手,是高盛、花旗、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这样一些国际资本巨头,以及大大小小的对冲基金,借着石油供应紧张、美元贬值这些消息和题材,它们又是如何在原油期货市场上行风作浪,翻云覆雨的?来了解一些幕后的情况。

  

  谭雅玲,来自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她告诉记者次贷危机让美国的四大投资银行损失惨重,商品期货市场成了它们的避风港。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短期大家的这个投资目光,或者风险规避都到了资源板块,而资源板块炒作氛围最大,或者获利空间最足的,可能就是石油。”

  

  在这一轮石油行情中,高盛集团的异样表现特别引人关注。

  

  谭雅玲:“那么如果从高盛的角度来看,它和美林在中国引起的关注是比较大,相对于美林它是在金融资产类板块占据比较多,而相对于高盛是在资源类板块占据比较多,所以从六大投行的损益状况来看,高盛的这个盈利,相对来讲比其他几家同行要做的好得多,而我们从近两年,能够看到高盛对石油价格的预期,都是站在其他所有投资机构的前列,那么,这样一点可能应该引起我们关注。”

  

  如今的高盛被称为“预言大师”,因为去年年中,当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涨到每桶60美元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达到了顶峰,一致看跌,但是高盛却大胆放言,年底油价将达到95美元,而今年年初油价将涨到105美元,油价破百的预言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但是今年油价的走势和高盛的预言十分吻合,难怪美国福四通期货经纪公司的资深分析师詹姆斯波尔说——高盛既是预测家,也是实际的参与者,他们正在“自导自演”一出高油价的行情。

  

  美国福四通期货经纪公司资深分析师詹姆斯·波尔:“有些基金,我就不提名字了,确实是,它们对油价的预测总是那么准,大型的基金像高盛,还有摩根斯坦利总是做这样的预测,摩根斯坦利不久前还说过油价飙升的预言,与其说它们预测得准,不如说是它们为了自身利益操纵了市场,不过,如果这样说,它们还会为自己辩解,预测油价的是它们的研究分部,和能源基金是两码事。”

  

  除了四大投资银行,各种基金也在原油期货市场上推波助澜。

  

  一是对冲基金,领头的就是曾经在亚洲掀起金融风暴的乔治·索罗斯,被称为投资天才的索罗斯旗下经营5个风格各异的对冲基金,其中大量基金战斗在纽约商品交易市场;

  

  另一种是专门的石油基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皮肯斯,从油井起家发迹的皮肯斯被誉为“油神”,他率领旗下的BP资金公司呼风唤雨,搏击油市,从2004年起,皮肯斯一直看高油价,是期货市场上典型的“做多派”;

  

  还有一种是退休基金和保险基金,2002年以来,它们成为商品期货市场上的重要力量,此外就是个人投资者,他们通过交易所交易的基金和商品个人储蓄账户进入市场,其中的个人储蓄账户还是英国金融机构专门面向个人投资者的金融产品,总之热钱不分国别,来自世界各地。

  

  各路资本竞相豪赌油价,难怪美国民主党参议员卡尔·拉文曾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说,油价突破100美元没有正当理由,商品期货市场已经成为投机的天堂、贪欲的狂欢节。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局局长盖尔·鲁索也认为,从供求状况分析,油价每桶90美元比较合理,超过90美元,都是过分投机行为的结果,难道全球经济都要为资本巨头的过度投机来买单吗?全世界都在为这个问题担心。

  

  魏东,美国福四通期货经纪公司在北京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今天的纽约商品交易所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期货交易市场,全世界的石油、黄金价格都要看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脸色行事,尽管期货市场的初衷是为了规范定价,透明公开,但是少不了也会成为一些投机者的工具,一些不正常的交易时有发生。

  

  美国福四通集团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魏东:“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它之间的纽带是通过它的交割制度,但现在美国的市场上,的的确确出现了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之间,在临近交割的时候有难以聚合的现象,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断定,里面有投机的过度的成分。”

  

  美国国会近期就高油价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包括埃克森·美孚、壳牌石油,英国石油在内的石油巨头以及基金巨头都被叫去质询,6月3号索罗斯在美国国会参议院回答关于能源价格投机的质询时说,大量投机资金进入商品期货市场吹大了油价“泡沫”,美国国会还委托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市场不正常的交易进行调查,但是调查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迟迟没有结果。

  

  德国经济学家《石油战争》威廉·恩道尔:“我觉得我们不能指望美国政府采取措施来抑制高油价,目前美国国会内部争论非常激烈,美国现任财政部长是华尔街的代言人,保尔森上周曾经说目前高油价不是因为炒作,主要还是供需缺口大,我觉得他这是在帮它的老东家高盛公司推卸责任,但这不是事实,所以尽管目前美国国内和国际有很多压力,但是美国不会采取什么有力措施来抑制油价上涨。”

  

  战火因石油而燃起

  

  资本追逐利润,这个天性决定了那些国际巨头绝不会放慢炒做油价的脚步,这场没有硝烟的石油金融战背后,博弈各方拿着期货合约,暗中展开了较量,而历史上,一次次战火因为石油而燃起,正应了一句话,石油多的地方,战争就多,眼前最好的例证就是中东,那里蕴藏了全球80%的可以开采石油,但那里也是二战后全世界最不平静的地方,从1980年两伊战争,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再到绵延不绝的黎以冲突,都闪现着石油的阴影。

  

  德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在《石油战争》一书中说到,近一百多年来的世界现代史就是一部石油竞争的历史。石油政治正在决定世界新秩序。

  

  德国经济学家《石油战争》威廉·恩道尔:“如果你回看10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时候石油开始成为全世界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商品,农业,运输,工业,样样离不开石油,我们过去100年就是靠石油在发展经济,过去100年的战争史基本就是围绕石油的争夺,当然不是所有的战争,首先是一战,英国和德国之间,德国要修一条直达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铁路,当时从中东到欧洲的海上运输路线被英国海军控制着。”

  

  威廉·恩道尔向记者这样描绘石油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先发制人的德国人坐着烧煤的火车,推进到了距巴黎仅四十英里的马恩河,法军征用了3000多辆烧油的出租车,满载士兵冲向前线,结束了德国的攻势。德国人始终闹不懂的是,巴黎到马恩河当时只有一条铁路,怎么一下子运来了这么多的军队。

  

  后来的德黑兰海战中,按照当时的英国海军大臣邱吉尔的建议转用石油做燃料的英国舰队,挫败了烧煤的德国舰队,也挫败了德国的最后希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如果夺取到足够的石油,斯大林格勒的命运很可能被改写,但德国人输了,因为在进攻斯大林格勒之前,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就已经没有油了。

  

  1941年,美国、英国与荷兰决定减少对日本的90%的石油供应,而这正成了当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一个动因,受到美国石油禁运而只剩最后三个月石油储备的日本孤注一掷。而对于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威廉·恩道尔认为,这同样是一场与石油有关的战争。

  

  德国经济学家《石油战争》威廉·恩道尔:“伊拉克战争当然也是为了石油,美国控制石油,所以回顾20世纪就是一部石油战争史。”

  

  曾为美国政府效力多年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肯定知道,他的回忆录《动荡时代》会引来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格老的“江湖地位”,更是因为他在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布什政府发动伊战的根本原因———石油。2007年,他在一次电视节目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而那时候,油价只有80美元一桶。

  

  “如果你说美国出兵伊拉克就是为了有更多的石油,那有人就该问了,那我们为什么油价还80美元那么高?”

  

  “您的观点是如我们不出兵伊拉克那么我们现在的油价就该到每桶130美元、140美元一桶了,是这样吗?”

  

  “对,没错。”

  

  “您确定吗?”

  

  “当然,这就是打击萨达姆的目的。”

  

  其实,早在布什就职初期,2001年4月的白宫内阁会议就已做出这样的决议:“由于伊拉克对石油市场可能有不安定的影响,这是美国无法接受的风险,因而军事干预是必须的。”

  

  对此,在伊战之前,美国的《民族》杂志便已直截了当地指出:“对伊拉克战争是以士兵和国民的生命、鲜血为担保的石油战争。”

  

  虽然布什一再否认伊战有经济企图,但是一些经济学家却坚信,出兵伊拉克意在石油。只不过,此前还很少有像格林斯潘这样重量级的人物如此开门见山,而他本人也是一反昔日在美联储的含蓄。

  

  其实,布什政府与能源业的密切联系也一直引人关注,布什从小就浸泡在得克萨斯州石油勘探文化的氛围中,他本人也曾开过石油公司;副总统切尼在进白宫前是哈利伯顿石油公司的CEO;而其他一些实力派人物,如赖斯、来自安然公司的前陆军部长托马斯·怀特、前商务部长埃文斯等都具有深厚的能源背景。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这里面也有一个不同的党派执政的时候有个政策因素,因为共和党的话,一个是富有者阶层,特别是石油家族代表居多,他的上台以后,就是至少是默认油价的一个高增长的这样的一个态势。”

  

  2003年,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国际石油价格暴涨了6倍,高涨的油价给得州的能源巨头带来滚滚财源,埃克森美孚公司的营业利润从6年前的300亿美元猛增到2000多亿美元,美国石油公司拿走了伊拉克大部分的油田开采权,哈里伯顿公司的总部甚至打算迁入这个目前仍然战火纷飞的国家。

  

  历史上多次出现的石油危机如今又近在眼前,节节攀升的油价就像是脱缰的野马,似乎谁也控制不了,那究竟有没有办法让疯狂的石油价格回到它应有的轨道,关于这场石油的战争,明天还将继续道,您将看到一场更为精彩也更为凶险的博弈。

  

  主编:周人杰

  

  记者:刘莹

  

  (:CCTV经济半小时)

相关文章 二氧化碳战争梅新育:限制战略资源出口是一国基本权利王中宇:“发展”VS“生存”—由山地问题引发的思考黑非洲的悲剧之尼日利亚——《能源战争》节选出租国心理——《能源战争》节选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与国土中国资源市场化的结局:“稀土帝国”被外国掏空恩道尔:中美在非洲的石油冷战--达尔富尔?傻瓜,这是石油…文佳筠:不可能的美国梦恩道尔:今天60%的石油价格是市场投机的结果王中宇:“生态文明”的由来与前景江涌:石油价值异化暴露国际秩序危机
标签:油价   石油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