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学者吃里扒外充当内鬼出卖民族利益
近日,网传是中纪委驻社科院纪检组组长张英伟的内部讲话受到舆论关注,张指出,社科院内的意识形态存在“四大问题”:穿上学术隐身衣,制造烟幕;利用互联网炮制跨国界的歪理;每逢敏感时期,进行不法的勾连活动;接受境外势力点对点的渗透。
作为党和国家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社科院代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准。专家云集,著述丰富,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提供给中央与政府部门决策参考,这就决定了它的“灵魂”不能出问题,意识形态工作不能放松。否则,轻者干扰政府决策,影响现代化进程;重者误导政府决策,危害国家安全。
1899年,基督教在华的最大教会出版机构“广学会”总干事李提摩太给上海英国总领事布仁南的信中说:“我认为十分重要的课题是重新考虑我们如何控制中国舆论;如何对中国的主要高等教育学府取得更多的管理权的问题。掌握了这些机关和中国宗教界领袖,我们就抓住了中国的脑袋和脊背。”西方人这种在做精英阶层“思想工作”的传统于今犹然。
在学术交流“立体化”的今天,集中了“中国的脑袋”的社科院难免遭遇“渗透”。极个别学者为一己之私或其他不可告人目的,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黄皮白心”,甘愿做境外势力代言人,甚至吃里扒外,充当内鬼。对这些人,不管他们披上什么“学术隐身衣”,都要一查到底,从学术队伍中清除出去。
科学无国界,学者有祖国。当今世界远不太平。后冷战时代,西方人的“意识形态”不仅没有终结,而是在无声的较量中更加细化、深化了。保持政治的敏感性不是一句空话,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对高级知识分子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科院是中国人文科学的“高地”,意识形态阵地一旦失守,那可真危险了。
当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研究的基本方针。揭露社科院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而非扼杀学术研究自由,关上学术交流的大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已经让深藏象牙塔的学术研究直面世界;也给学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进行学术交流与互访的机会。封闭与保守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汲取、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提高思想对话的层次与内容,切磋碰撞,才能激起思想的火花,推进我国的学术进步。▲(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副教授)
相关文章 李海年:习近平建设强大空军要哪五方面下功夫?罗国中:美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中纪委指社科院受境外势力点对点渗透李殿仁中将: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瓦解苏共的思想杀手——雅科夫列夫何干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第三版前言蓝羽:勇于担当!论新时期左翼文化发展的必然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调整与意识形态输出朱继东:意识形态能力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必备的核心能力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