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炎黄春秋》毁我军魂:毛泽东军事思想不容篡改

2025-02-27 观点 评论 阅读
  

  毛泽东军事思想不容篡改

  

  徐学成

  

  《炎黄春秋》第七期首篇,发表了赵于平的长文,“朱德:不可替代的总司令”。是一篇抬高朱德同志,贬低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才干,影响恶劣的文章。这是“炎黄”和非毛和反毛化一部分。赵于平说:“毛泽东军事思想,其核心部分源头,是朱老总军事实践,也是红军之父的美誉归于朱老总而不是毛主席的缘由所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应当称作朱毛军事思想”。这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心怀恶意别有用心的篡改。朱老总是一位德高望众的军事家。对此应该充分肯定。我们写批判“炎黄”和赵于平,不是损坏毛、朱伟大的友谊,而是弄清历史本来面貌,维护马列主义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真理。“炎黄”及赵于平表面上抬高朱老总,并不是他们对朱老总有什么感情,而是一种政治手法,为其贬毛、反毛的反动政治目的服务。对此,我们必须加以揭穿。如果,朱老总有知,也会反对他们的图谋。

  

  什么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炎黄”及赵于平并没有弄清楚它的科学内涵就胡乱地妄加评论,赵于平行文,从头至尾,都没有全面地准确地评述毛、朱军事思想,而是片面地错误任意歪曲。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创造性的发展和最高成就。它在世界军事理论方面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毛泽东军事思想博大精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人民战争思想及其战略战术;其二,人民军队建设和建军理论;其三,建国以后国防现代建设理论;其四,无产阶级战争观和方法论——军事辩证法。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锐利的武器,是我党我军最为宝贵的财富。“炎黄”及赵于平有眼不识泰山,或有意歪曲,以达到非毛的反动目的。朱老总在军事上建树上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许多文章在军事即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方面,也有不少创见,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发展和成熟,有很大的启发,毛泽东军事思想,其他人是无法替代。把毛泽东军事思想篡改为“朱毛军事思想”是十分荒谬的。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传》指出:毛泽东、朱德在总结经经的基础上概括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决。这一十六字决,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略问题》中,指出“当时的情况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对此,毛主席在这一著作中,把它上升到战略理论加以阐明:“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原则就形成了。这时是军事原则的新发展阶段,内容大大丰富起来,形式也有了许多改变,主要是超越了从前的朴素性”。“十六字诀包举了反‘围剿’的基本原则,包举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两个阶段,在防御时又包举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的两个阶段。后来的东西只是它的发展罢了”。“炎黄”及赵于平却说:“这一作战原则的提出者和创始人首推朱”。“这个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十六字诀,是由朱老总1928年4月28日与毛主席会师后,带到井冈山上来的”。《毛泽东传》说:“毛泽东把这十六字诀称为“适应当时情况带有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它正是从敌强我弱这一特点出发,趋利避害,避实击虚,灵活机动,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从《毛泽东传》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不是朱德把十六字诀带上井冈山,而井冈山时期,军事斗争实践由毛、朱总结实战经验的产物。特别是毛泽东井冈山时期和中央反“围剿”时期,形成了完整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上升为了军事理论,这是毛主席完成的。“炎黄”及赵于平贬毛是不会得逞的。

  

  “炎黄”及赵于平说:“早在1925年,朱老总在苏联莫斯科郊外洛霍夫卡村秘密军事训练班担任学员队长和军事辅导教员时,回答教官回到自己国内怎样打仗”时,朱说:“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项著名的运动战略战术原则,其发明权属于朱老总的。”即使朱老总有运动战说法,但不能说已经有了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从理论上作了全面而又深刻地概括运动战基本作战思想是毛主席的创造。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名著中说:“运动战还是阵地战?我们的答复是:运动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就是今天我们的运动战的通俗解释。“一切的‘走’都是为着‘打’,我们的一切战略战役方针都是建立在‘打的基本点上”。围绕着运动战,毛主席提出了集中兵力问题、外线速决战、歼灭战等一系列作战指导思想。运动战战略战术原则的理论概括归功于毛泽东,而不是其他。

  

  四渡赤水用兵如神。1935年1月28日,中央红军发起土城战役,虽然对敌有了很大杀伤,但未全歼守敌。故此,毛泽东决定撤出战斗。四渡赤水是运动战光辉范例,充分显示遵义会议确立毛主席军事指挥,使中央红军获得了新的生命和活力。毛泽东决定避实击虚,再向敌人兵力薄弱的黔此进攻。这一地区,只有黔敌一个军,而红军3万多人,形成了拳头,便于分割敌人,各个击破。果然挥戈向东,连克桐梓、娄山关、遵义俘敌3000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利。长征组歌歌颂了“四渡赤水出奇兵”: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同志军事指挥“得意之笔”。“炎黄及赵于平说:在三人小组成立前,朱德在四渡赤水的领导集体中举足轻重地位。三人小组成立后,中央对作战方针的审批权从周恩来手中转到以毛为核心的三人小组。”“三人小组成立后,毛、周侧重于决定行动方针,朱德侧重于具体指挥。”“1936所撰写的回忆录——《亲历长征》105篇文章,找不到一篇颂扬四渡赤水的。”“四渡赤水并不像现在有人所说是神来之笔。”“说白了,就是躲着强敌走。”这里清楚地告诉人们,“炎黄”及赵于平极力贬低四渡赤水战役重大战略意义,仍然抬高朱老总,贬低毛泽东同志。他们说“四渡”,“甚至神化”。没有四渡赤水的胜利,长征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炎黄”及赵于平不怀好心。

  

  

  “炎黄”及赵于平说“朱老总最早提出抗日持久战。”“早在全面抗战爆发的前夕,1937年4月12日,朱老总就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的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针对国民党的速胜论和党内某些人的急躁情绪,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果真是这样吗?非也。毛泽东于1936年7月,他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经提出,中日战争是持久战。最早提出抗日战争持久战的是毛泽东也,而不是别人呵。

  

  朱老总《论抗日游击战争》确实是一篇很好的著作,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炎黄”及赵于平对于这一个著作与其他持久战思想展开论述,而对毛主席中外名著《论持久战》只说了一句话“朱老总的这一对日持久战的战略指导思想与毛泽东完全一致。”党的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不能有两个指导思想。在赵于平心目中,是否想要以别人的指导思想,替代“论持久战”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论持久战》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周公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程思远,我的回忆)《论持久战》还翻译英文向海外发行。

  

  《论持久战》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是持久战?持久战的三个阶段、犬牙交错的战争、为永久的和平而战、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等等,内容丰富多彩,具有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它的发表,大大地提高人们坚持抗战的信心,博得了愈来愈多人的钦佩。一位外国记者评论:“不管对于共产党看法怎样,以及所代表的是谁”大部分的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毛泽东正确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绘了未来的一般轮廓”。“炎黄”及赵于平为了贬毛不敢向读者介绍《论持久战》伟大成就,就是靠玩一些不可告人坏主意过日子。这难不以为可耻吗?

  

  毛主席对三大战役的指挥——即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连,有一个全局在胸的战略思想,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四万人。是世界战争史壮丽的史篇。它光辉地体现了毛主席卓绝的军事指挥才能,不愧为我军英明的统帅。对此,“炎黄”及赵于平,光讲朱老总是三大战役的擘画。说“当时作为中共中央主管军事的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在伟大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是如何对三大战役进程作出科学预见和指导吗?”“他立足于全国战场,从战略战术方面对三大战役进程作了全面的预示。”作为一个著名的军事家,朱老总有这方面才干,为中央和毛主席进行三大战役战略指挥,提供了有益依据。然而,在关系到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战略决战中,“炎黄”和赵于平在前面几节都进行朱毛对比,抬朱贬毛,在这一节中,唯独没有对比,专讲朱老总的预示(这是必要的,但把指挥三大战役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放到一边,一句话也不说,一个字也不提是何用心?在前节中,“炎黄”及赵于平说,毛泽东“作为总政委,后来作为军委主席,他还参与部队作战行动方针的制定和战备部署的研究。但是,他不是‘万能匠师’,他从来没有替代过总司令的工作,他的工作范围,没有超出过总政委。擅长行动方针的制定与战备部署的研究,并不等于会打仗”。他们贬毛已经到不择手段的程度了。太离奇了!毛主席是一位少有的奇才,他是既能文,又能武,智能双全超群的军事家。在我军革命战争史上,他指挥许多战役和战斗。三大战役集中突出地显示毛泽东主席高超的指挥艺术!

  

  (一)

  

  智勇双全毛泽东,能文能武皆精通,

  

  我党我军好统帅,他为人民尽鞠躬。

  

  (二)

  

  毛朱友谊坚似钢,革命重担肩上扛。

  

  朱总度量大如海,毛公路线精通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你我手足帮。

  

  “炎黄”反毛心肠歪,离间团结自取亡。

标签:毛泽东   老总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