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组部斥责的南方某报原是《南方周末》

2025-02-13 观点 评论 阅读

中组部斥责的南方某报原是《南方周末》

石华宁

近日,全国各种媒体均报道了中组部驳斥“南方某报”关于全国总工会第一书记变动的消息,说这家报纸的报道是“无中生有”。此消息为新华社发稿,全国媒体报道,但让人纳闷的是到底是哪家报纸做了“无中生有”的报道?以下是这一句话新闻的原文,仅仅一句话,但却让人生出很多疑问。
新华网北京12月3日电 据记者询问中组部新闻发言人:南方某报12月3日关于全总第一书记接替人选的说法完全是无中生有的。

中组部不指名的批评是给这家报纸留了面子,但却给全中国的读者出了难题:中组部到底是驳斥谁?这家报纸又是怎样“无中生有”的?

我的第一感觉是,可能是《南方周末》或是《南方都市报》。因为这两家报纸的记者作风不严谨,经常对一家之言或是小道消息不加核实就做报道,并因此经常出现虚假消息。这两家报纸就像一些港台报纸一样,爱做这种捕风捉影的报道。但我仅是怀疑。在网上搜索了很长时间也没查出来到底是哪家报纸报纸做了这种“无中生有”的报道,也没见有媒体调查落实这个新闻悬念。

今天终于看到了事实,我的第一感觉没有错,又是《南方周末》。以下是《南方周末》的报道原文和链接。《南方周末》经常胡说,现在又胡说了一次。《南方周末》以大胆闻名,也以不严谨闻名,因此出现这样的错误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情,有其必然性。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家报纸而不是其它报纸,就是这个原因。

国外的知名报纸常以严谨而闻名,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它的发行量并不大,但却以严谨成了最有影响的报纸。《南方周末》不是以严谨出名而是以胆大出名。国外一些像《南方周末》这样胆子大、不严谨的报纸,虽然发行量很大,常被看成是地摊小报。但到了中国胆子越大越显得权威,甚至美国总统奥巴马也会青睐《南方周末》。

这就是中国国情,不是严谨造就权威形象,而是胆大造就权威形象,那怕是经常报道“无中生有”、“不经核实”的小道消息。

《南方周末》有专门的纠错栏目,但这次没见它纠错。它纠正的都是那些文字错误或是小错误,对于中组部指出的错误它还是在装聋作哑,不愿让人知道。也许中组部发言人的一句话传播太广泛了,也批的太重了。让人知道是批《南方周末》会沉重打击报纸的权威形象吧。

问题是,《南方周末》出了这么严重的失实报道,应当给读者一个交代,应当向读者承认报道失实并向读者道歉。其次,《南方周末》应以此吸取经验教训,严格报道作风,今后不再报道未经核实的小道消息,以免误导读者、欺骗读者。

但我估计,这两条它都做不到。

第一,就象发生过矿难的煤老板要隐瞒事故一样,为了报纸的形象,〈南方周末〉还是要隐瞒这次事故的。它还没有勇于承担这种错误的胆量和勇气。即使敢向上级承认错误,但还是不敢面对读者。

第二,它的报道作风不严谨的毛病也是改不了的。 这是因为这家报纸的道德底线比较底,记者多有自以为是和胆子大的毛病,不习惯于听取不同意见和调查核实,不怕出错,不怕新闻失实。他们的道德底线不高,不可能有严谨的报道作风。

如果这家报纸敢于从严要求自己,对发生失实报道的记者坚决辞退,也许会减少这种低级错误。但我估计它不会有这样严格的要求,因为对这样的报纸来说,严格的制度可能会吓跑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才。出错是可以原谅的,把人才吓跑了才是损失。

在此,我还是要请求《南方周末》表现出敢于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不要装聋作哑,隐瞒事实,向读者承认报道失实并公开道歉。

————————————————————————

南方周末关于全总第一书记接替人的报道
http://focus.news.163.com/09/1204/11/5PMET76N00011SM9.html

2009-12-04 11:07:52 来源: 南方周末(广州) 跟贴 44 条 手机看新闻

据了解,全总第一书记,则可能由兼任全总副主席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孙宝树接任。


“共和国一代”渐成地方领导主力

此轮人事调整后,全国省委一把手中(不包括6位政治局官员),12人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11人出生于50年代,出生于1963年的胡春华和孙政才,则成为首度出现的“60后”书记。

十七大之后最大规模的干部轮换出现在11月30日。1天时间里,7个省区的党政一把手出现调整,其中5个书记和3个省长(市长)岗位“换防”,共涉及14名省部级官员。北京的观察家将此视为中央为十八大人进行人事布局的开端。

12月1日,人事变动均被相关各省区党报在头版大幅报道,仅河北和重庆稍显低调,《河北日报》头版刊登发400字消息,《重庆日报》仅在头版刊登一则50多字的简讯。

这次人事调整,仍然延续加大干部交流的思路——8位新书记、省长中,6人属于上下或异地调动。

全国总工会第一书记孙春兰空降福建,成为目前唯一的女省委书记;原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调任河南省委书记,原河南省副书记陈全国调任河北省委副书记(可望接省长);原河北省长胡春华调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农业部长孙政才接任吉林省委书记,原吉林省委书记王珉转任辽宁省委书记,而吉林省长韩长赋则有望接替农业部长的职务。在“扫黑”中心重庆,今年64岁的市长王鸿举卸任。

只有两人是本地任用:吉林新省长将由该省省委副书记王儒林接任,原重庆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成为市长候选人。

在党内,65岁是正部级官员的退休年龄上限。此次卸任的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辽宁省委书记张文岳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都是65岁。

据了解,全总第一书记,则可能由兼任全总副主席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孙宝树接任。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这一轮人事调整之后,全国省委一把手中(不包括6位政治局官员),12人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11人出生于50年代,出生于1963年的胡春华和孙政才,则成为首度出现的“60后”书记。

这12位40年代出生的书记中,除了出生于1948年的苏荣,十八大(2012年)之前,其他人都将到达“65”岁的退休年限。出生于50年代的“共和国一代”,正在成为执掌中国地方的主力。

标签:南方   报纸   周末   报道   书记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