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之力”与中国的抗灾传统
“举国之力”与中国的抗灾传统
胡锦涛关于汶山大地震抗灾必须用“举国之力”的讲话,表现了中国政府抗灾的坚强决心和正确的决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立国传统。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就是在与特大的自然灾害——大洪水的抗争中诞生的,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大禹:“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国,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以行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史记•河渠书》)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建国的恢宏的基石,大禹治水从此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也就是说,中华民族是以与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抗争,高奏凯歌而建国的。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没有其它三个古国那样天然优良的自然条件,黄河流域与尼罗河河谷平原、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平原完全不同,数千年以来,它以“害河”著称于世,有历史记载以来,平均每三年就有两年成灾,然而灾害非但没有摧毁我们祖先坚强的意志,中华民族却在与黄河之“害”的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这一特征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大大不同于西方,马克思在谈到东西方古代国家机构的特点时说过,这些国家一般都只有三个机构,法庭,财政——收税的机构,和军队。而中国的国家机器自古以来却多了一个机构,这就是水利管理部门,也就是与水旱灾害作斗争的机关。中国光辉灿烂的文明历五千年而不衰,成为唯一尚存的,载体与文明同在的伟大国家,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光辉篇章。历史上著名的“瓠子堵口”即是人类古代史上的壮举。西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洪水向东南冲入钜野泽,泛入泗水、淮水,淹及十六郡,灾情严重。汉武帝刘彻派汲黯、郑当时率10万人去堵塞,未成功,此后黄河泛滥23年。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汉武帝又派汲仁、郭昌率数万人再次堵口,并慷慨悲歌:
瓠子决口没法想啊,城镇村落一片汪洋!
锦绣田园不得安宁,堵口失败尽皆扫荡;
钜野平原沦为泽国,水阔鱼跃寒冬怆怆。
沧海横流惨不忍睹,蛟龙得水欣喜徜徉;
朝拜泰山方知灾情,还乡喜悦一扫而光;
河神为何如此残忍,泛滥成灾朝野惆怅!
淮河泗水都被殃及,水退却慢得令人心慌!
(原文: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旰旰兮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
这支歌唱出了他的忧愁,他的悲伤;然而悲伤之余却是奋起。于是他亲临现场指挥,命令所有随从的官员们,将军们全都扛着成捆的树枝去堵塞决口,这一举动几乎为整个人类古代史所仅见,亦为现代西方社会所罕有,这只要看看飓风袭来之时,号称最关注“人权”的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就再清楚不过的了。我不明白,西化精英在进行他们所谓“东西方文化比较”时,怎么总是不能看到诸如此类的东方优越的事例呢?正因为如此,西汉政府“卒塞瓠子”,“而道河北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史记•河渠书》)终于获得抗灾的胜利。
中国历朝历代与自然灾害抗争的遗迹至今在神州大地上仍历历可寻,都江堰、贾鲁河、独流减河……无不在向中华民族的子孙叙说着先辈们面对灾难时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慨。
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把我们祖先与自然灾害抗争的优良传统更加发扬光大,并且使“举国之力”的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有了更新的含义,毛主席说:“世界上没有比人更可宝贵的了。”也就是说,举国之力所向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以人为本”。建国伊始,毛主席就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近六十年来,新中国与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五四年大水,六五年邢台地震、七六年唐山大地震,九八年抗洪,……直至此次汶山大地震。由于我们国家抗灾的传统,由于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在抗灾中总是能够方便地动用“举国之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统一调度,统一指挥,这就大大提高了抗灾的效率,及时拯救了更多的生命,并且能够更迅速的实现灾后的家园重建。
此次汶山地震中举国一致的大救援,书记总理亲自上阵指挥,十一万大军紧急出动,灾区人民临危不惧、互相救助,众多志愿者自动前往救援,全国人民鼎力支持;“我是中国人”喊声响彻云霄。与国家同在,与灾区人民同在,成了全民族的心声。人民军队仁义之师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肠”,中华民族互相支持、互相救援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巨大优越性,一起呈现在世界面前,世界为之动容。从而震动了世界,也震慑了亡我之心不死的西方反华势力。美国一著名军事专家近日发表文章说:“中国人一瞬间由一盘散沙凝聚成钢板一块,真是太可怕了!”这就是“举国之力”的深厚伟力。
由此可见,“举国之力”就是我们战胜自然灾害的“传家宝”,新中国建立以后,运用这个“传家宝”,我们迅速摆脱了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运用这个传家宝,我们建立了初步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运用这个传家宝,我们有了两弹一星;运用这个传家宝,我们开发了大庆油田;运用这个传家宝,……而神舟计划和嫦娥工程更是运用“举国之力”的典范。所以。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我们的“传家宝”,当前自主创新中一些紧迫问题又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呢?航空发动机,船舰发动机,计算机芯片,……总之在民族崛起中的一切困扰我们的问题,都是可以用“举国之力”来解决的。这就是“举国之力”的深远含意。
马雅柯夫斯基的名句“翻越过苦难的大山,是一片阳光灿烂的天地;”不畏艰险,奋勇跋涉的中华民族必将迎来灿烂的未来!
华执殳二零零八年五月二十五日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