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日南方报系编黄色新闻纯粹找骂
狗日南方系编黄色新闻 纯粹找骂
11月8日正是中国大陆的记者节,这个本是中国新闻工享受职业荣誉的日子,南方都市某记者一篇题为《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的道再让人大跌眼镜的同时,暴露了部分媒体缺乏底线,贩卖黄色新闻,毫无新闻伦理素养的低劣品格。
黄色新闻,或黄色新闻学,是新闻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指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数之目的的新闻道。美国业大亨郝斯特的发家之路就依赖用类似道占据市场,暴露了仅凭资本运作的自由市场毫无法律道德监督的缺点。
黄色新闻运动发生在商业纸早期,即便在西方新闻界也逐渐被摒弃,西方主流媒体也在商业纸成熟期打出了“公正客观”的旗号,那些耸人听闻的消息残留在“小”上了。今年7月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暴露窃听丑闻的《世界新闻》就是一份历史悠久的黄色纸,它最终的垮台在某种意义上也标志着缺乏底线的黄色新闻难以站稳脚跟。有良知的公众会自觉选择新闻责任感强的媒体,而那些违反法律、毫无道德底线的媒体注定要遭受法律和舆论的审判。
历来宣扬普世价值,号称做“中国最好的纸”的南方都市自然不会承认自己是一份黄色小。但是昨天的这篇道赤裸裸地反映了南都的虚伪性,当然事实上用这种耸人听闻的内容吸引读者眼球的做法对这份纸来说可谓屡见不鲜。这篇道中,“他听到床的晃动声、杨喜利淫荡的呻吟声”,“当时浑身瘫软,哆哆嗦嗦,害怕甚至压过愤怒”等涉及当事人隐私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可对受害者而言可谓极不尊重。在这场新闻事件中,杨武夫妻都在心灵和肉体上遭受了双重伤害,如果媒体认为有新闻价值,也应该侧重于对犯罪者的警戒与宣扬社会正义的方向,而不是斤斤计较这种丑陋的犯罪细节。平日宣扬社会责任的南方都市在本来庄重严肃的记者节刊出如此道,可谓自己扇打自己的耳光。
事实上,受害女士王娟在过去的半个月中已经多次试图自杀了,放在这时推出如此打击受害者的道可谓是放在她行将崩溃的心灵上最后一根稻草。不仅如此,南方都市系列道中还多次刊登有助于辨认受害者身份的图片。由于道激起的风波,网络上流传起来当日强奸案件现场的监控录像……由于黄色新闻激起的后续效应不仅仅导致当事者在案发初期遭受严重的精神创伤,还会在长期内给受害者带来不利影响。
何况,在商业利益驱使下,对犯罪细节细致入微的描写,借此给读者带来感官刺激并扩大销量的炒作违背了新闻道社会价值的初衷。尽管道中不遗余力地渲染受害者的悲惨遭遇,但是对犯罪嫌疑人卑劣行径的态度可谓暧昧不清。大量对犯罪行为的赘述,不仅仅难以逃脱为犯罪技巧赞美的嫌疑,还有潜在的为效仿者提供指南针的嫌疑。而在道中事件发生后对受害者家人矛盾的描述又有可能扩大悲剧的连锁反应,因为强奸案件导致受害者家庭关系破裂的悲剧恐怕会是难以挽回的。
11月8日本是神圣庄严的记者节。中国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们本该借这个特殊的日子反省自己的工作的不足,在新闻专业主义的道路上有序前进。贩卖黄色新闻的行为不仅仅给记者节的荣誉蒙上了灰尘,也给中国新闻界的未来发展敲响了警钟。
@李牧:操广东省委宣传部十八代祖宗,操南方业集团十八代祖宗,操南方都市十八代祖宗】商业化环境下,媒体是逐臭苍蝇,以眼球、金钱为终极目的,哪管什么责任、道义,都是婊子的幌子。许多时候都是媒体渲染建构传播真假事件后搞坏的,如彭宇案、凶杀小学幼儿园案、所谓武汉学生三陪案。
公知柴静都忍不住了,说明妓者确实很过分
文章来自博客
1
杨武妻子被强暴的案子,最近被频繁道。第一篇道中,有句话我看了很刺心。
在对话中,记者对这个在妻子被强奸时没有出来施救的男人说“你太懦弱”
这话实不该说。
前不久跟一位同事聊天,说到有期节目,他采访一个抱着孩子躲避志愿者救助的男人,志愿者很愤怒,认为他要把孩子隐藏起来不接受治疗,这位同事与这个父亲吃饭,想了解为什么,这个农民说,他从乡下第一次来上海,来之前听说“大上海”乱得很,他怕这些不认识的人。
同事可能想安慰他,补了句“不是乱,是繁华”
我找同事聊了几句,说,他从农村来,也许可以问他,他对‘大上海’的这个“乱”的印象从哪儿来?如果来自村里人,村里人怎么说的?之前来过上海的人经历了什么?如果来自电视里的印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在他心里是否认为是真的?他来上海后发生过什么?是加深还是减弱了这个印象?他认为这些志愿者想要干什么?在他心里认为对孩子会有什么威胁?他为什么要躲开?
同事与我相熟,我深知他善良,所以才与他讨论,因为在采访中,我们常不免以自已经验揣度别人,评判别人,纠正别人。忘了问,“为什么是这个人在这个事件中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杨武从小学起与这个联防队员是同学,以他的说法,“从小受到欺侮“。小时候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总是欺侮他?他是否反抗过?结果如何?每次发生后,他是否求助?如果没有,他是怎么考虑的?如果求助了,老师或者家人是如何处理的?如果有人干预后,对方又如何对他?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多少次?造成他后来每次是如何面对对方的?
打工时,他说对方总是找他喝酒,不喝就要打他,怎么打?多少次?他是否反抗过?结果如何?是否找过同乡干预?结果如何?他是否过警?结果如何?对方的联防队员身份对他来说有何影响?
为什么是这个人在这个事件中作出这样的选择?当中因果,我们了解多少?
“你太懦弱”,一个记者登载在纸上的直接判断,象刺一样扎在人心里。
2
昨天晚上,看到更新的视频,这次有了事件发生的过程。拍摄的人刚开始一直在拍电脑上的监控录像,旁边有杨和警察的同期声。
我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暗想,不要把镜头掉过来,不要把镜头掉过来。
结果,镜头直接掉了过来,对着杨武的脸,没有遮挡,直接问他,意思是“你为什么不救你老婆?”
口气中有责问,杨解释“我怕我杀了他,我还有七十多岁的母亲……“
“你为什么不正当防卫?”
杨武愣了一下,“正当防卫”他好象都没听懂这个词是什么?他含糊了一下,用袖子遮住脸,痛哭起来“我不是男人,我太窝囊了……”
我以为会往后问,这个人受过什么教育?他知道这个概念吗?他对法律了解多少?城市当中的农民工能得到的法律教育和援助有多少?
没了。
最后一个镜头,是直接拍他家的地址与店面。
3
今天再看到一张照片。
不止一家媒体,直接进入杨武家门,堵住躺在床上,已经有精神失常迹象的妻子,要求对方回答隐私问题,床上堆着话筒,女人穿着睡衣,蜷在床上,身体往后缩,掩住自己的脸。
还在侦查阶段的性侵犯案件,已经在传播中出现“案情通”,说“双方之前通奸多次”。我不知道这个信息是不准确?这样的信息是否有足够依据?也不知道这样的信息是否在征询当事人同意后发布?
他们夫妇来自农村,可能不知道媒体强行进入私宅涉嫌违法,不知道道中对性犯罪的受害人必须给予隐私保护,避免二次伤害的新闻伦理,也不知道即使在庭审阶段也需要对此类案件进行非公开审理。这样一个新闻,被毫无尊严地,粗暴地曝光于他们的邻居,父母,孩子面前。
他们确实不知道怎么反抗暴力,对自己最脆弱的保护,只能用袖子掩住脸,来避开采访。
是的,这是一场羞辱,但不是他们的。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