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中国:咱们资本有力量
玩转中国:咱们资本有力量
苏 杜
日期 2010-12-23
(本文大意:年终岁末,资本再唱凯歌。中央调控,反遭央企明算。网开正面,大鳄优游而去。资本围城,尽结城下之盟。玩转中国,资本总是有理。)
年终岁末,资本再唱凯歌
房产商任志强自豪地说:今年以来,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房地产运行数据来看,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涨幅呈下降走势,从年初的10%以上回落至11月的7.7%。“不过,11月全国房价同比涨幅仍达到7.7%,和我当初预测至少达到5%差不多。即使12月再降一些,涨幅也会达到6%。”我赢了!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政府首脑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叹“房价调控两难”“房价调控确实很难”。
这不是任志强个人的胜利,而是资本的胜利。
这也不是某位政府高官的失败,而是道路的失败。
中央调控,反遭央企明算
近两个月,广州、北京、上海、杭州、青海等城市纷纷高价卖地,新地王频生,有见及此,国土资源部于本月19日发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包括容积率低于1的土地不得出让,拍卖出现地王须2日内上中央等。然而,通知发布才两天,央企之一的中信集团于前日便以63亿元(人民币.下同)竞得北京商务中心区的商业用地,刷新今年北京卖地总价纪录;同日,广州与佛山交界的金沙州住宅用地,民营地产巨头恒大集团最终也以14.35亿元高价险胜央企的保利地产集团。若再加上此前广州白云新城及铁路南站的天价地,可见中央调控政策,竟是被央企一手打破。
许多左派人士总以为央企就是国企,国企就是社会主义,乐挺不疲。央企此等表现,可为这类人士上一小课。这是公开课,不是闭门研究课。
网开正面,大鳄优游而去
其实早在今年3月,央企频创地王的问题已经出现, 3月18日 ,国资委便要求78间“不务正业”的央企退出地产业,但直到12月,仅有中远集团、中国航太、中石化、中石油等7间央企转让其不足20间地产子公司的股权,剩余71间央企超过200间地产公司至今未见动静。16最具势力央企 豁免“清退” 此外,这78间要“清退”的央企,其房地产业务仅占全国不到1.5%,反而被国资委认定为“以房地产为主业”而豁免于“清退令”外的其余16间央企,才是最影响房地产的势力,如创下广州白云新城地王的保利集团,正是获豁免的16间央企之一;而拿下北京商务中心区用地的中信集团,又因非属于国资委管理而不受“清退令”影响。
遥想春暖花开四月里,“史上最严调控”出台,那真是万民高歌,普天同庆,房价下跌,指日可待。然而,春雷响过夏雷呜,甘露化作宫中酒。岂单滴雨不见,干雷日头更毒。“宅基地换楼房”干烈风席卷龟裂的大地,将绿树绕墙燕歌檐上的农家小院摧成了一片瓦砾场,一幢幢“政绩房”,资本扫荡,无所不至了。
资本围城,尽结城下之盟
统计显示,截至11月底,10大标杆房企购地共花费1711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小幅增长3%。但是,10大标杆房企的购地金额占其销售金额比重仅约45%,明显低于2007和2009两年,仅略高于市场低迷的2008年水平。而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费同比增长达到78%。房企在今年参与到土地市场的争夺中,土地市场份额在连续多年集中化趋势之后,再次出现较为明显的分散。受高利润影响,房地产行业的竞争者增多,除了房地产央企、不以地产为主业的央企,还有很多地方企业半路转型,如温州2009年百强企业中有过半的企业都涉足了房地产。
土地购置费虽然同比增加了78%,但这并未给房地商构成半点威胁,他们不缺钱。他们鼓鼓的钱袋子,还没用了一半呢。招商引资,面对财大气粗的各种商,各种官鞠躬致敬,一脸脸笑容真是灿烂,一张张契约真是痛快。然而,一块块粮田的哭声,是没有人听见的。
玩转中国,资本总是有理
当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的官员发出“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的年度最强音之时,不知多少人恕不可遏,奋笔疾书,痛加批驳。但是,“强拆”不过是小巫而已,“土地财政”才是元神。
福建省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赵燕菁和江西省赣州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党委书记 刘宏长,在高官林立的中国,应当说并算不上官位多么显赫的高官,但是,他们对“土地财政”“更加独立和理性的思考”,关于实际上是“土地财政”造就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和经济增长的奇迹”,以及关于“土地财政没有剥削谁”的论证,无疑可以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什么才是中国今日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
如果你对“土地财政”的伟大意义认识上还不到位的话,那么,请你读一读下边的话吧:“‘土地财政’乃是深圳经验对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深圳的发展乃是随后中国城市化大推进的缩影。乃是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先声。此后,中国高速城市化,无论是当年的珠三角、长三角,还是今天的渤海湾、中部崛起,走的都是这条‘土地财政’的路。”(赵燕菁)“把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分离出来并推向市场,实行有偿占有和使用制度,是传统计划经济走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进步。它带动了城市居民住房制度的改革,又推动了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还带动了建材、装饰材料等多个行业、几千种工业产品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刘宏长)“土地财政并非改革者的有意设计,而是‘路径依赖’(摸着石头过河)的自然产物”。(赵燕菁)你要反对吗,那你反对的是今日中国发展之路,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各级“土地爷爷”或“土地奶奶”何以如此颐指气使、底气十足,就是因为他们是这条路的开路先锋和护路警察。
你认为“土地财政”让各级政府负上了天债,此等发展不可持续吗,那么,你应当将自己的认识提高到这样的认识上来:“‘负债’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负债越多,表明政府信用越好。”(赵燕菁)“目前,多数地方政府的巨额债务主要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也必须依靠今后的土地出让收入来偿还。”“商业用地的使用权出让期限只有40年,城市化基本实现后,这一期限也差不多到期了,又将有新一轮的使用权出让收入。所以,不存在不可持续的问题。”(刘宏长)“只要熬过最初的几年建设期,城市化将会使原来的农民以数倍于传统生产模式的速度迅速积累财富。”(赵燕菁)仔细一想,还真像这么回事。你有钱,是借给黄世仁,还是借给杨白劳?毫无疑问,是借给 黄 先生。因为他有能力还,也就是信誉好。如果这世界上只有你与 黄 先生,那么这世界真是和谐到无不和谐,但可惜还有一个杨白劳在。在负债越多越好这样的一个政府治下,杨白劳的日子还有法过吗?刘宏长书记的意见也不错,五十年或七十年以后,这一拨卖地的钱花完了,新一拨卖地的难得机遇又到了,今日土地财政可持续发展了。但这有一个小条件,那就是杨白劳们必须坚持扫大街或看大门五十年或七十年,也就是两代或三代不动摇,否则,刘书记的今日庙算,是定不了明日天下的。如果杨白劳们“熬不过最初的几年建设期”,就像“下岗工”享不了充当“改革成本”的光荣一样,怎么办呢?
你认为“土地财政”剥削了农民,“宅基地换楼房是对农民的最后掠夺”吗?不,恰恰相反。“地价上涨的过程,不仅不是掠夺居民财富的过程,而是成为分享财富的过程。” “在土地财政模式下,只要你拥有不动产,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就会导致地价的上升,社会新增财富就会源源不断地转移给你;反之,如果你没有不动产,就无缘参与以不动产升值为特征的财富转移。”“老百姓为什么拼命购房?不是因为房地产“掠夺居民财富”,而是老百姓发现房地产积累财富的速度比其他方式更快。地价上涨的过程,不仅不是掠夺居民财富的过程,而是成为分享财富的过程。” (赵燕菁)“土地财政没有剥削谁”,这是刘宏长书记用“马克思主义语言”阐释的结论。这恰恰相反的结论,不仅给不断感叹“调控两难”“的确很难”释了难,也让小白领的“房奴”们感觉好了许多。是啊,有了房子了,有了不动产了,也算是成功人士、“资产”阶级了,土地财政,真是功莫大焉!不过,从现状看,还有一点小小的问题,除了“资产”,还需要一笔小小的现钱,慢慢地享用,舒舒服服地等着“资产”升值,大笔大笔的财富转移到你的账户之下的那一天到来。否则,朝愁吃,晚虑穿,上不瞻老,下难顾小,并且保证不了吴刚嫦娥似地永不生病,那么,即使不说被了剥削,赵燕菁、刘宏长的幸福万年长也是听不大进去的。
说到这儿,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也许仍然还有,但我劝你还是放弃,因为,“‘土地财政’反映了客观经济规律,有它产生和存在合理性。”(刘宏长) “批评土地财政的问题,并不能废除土地财政。”“那些认为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勾结,共同推高地价的故事,都是学者和大众的‘臆想’而非事实。”(赵燕菁)“学者”臆想一下还不大要紧,一则他有臆想的功夫,二则他有臆想的本钱,“大众”要是“认为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勾结,共同推高地价”,则这“臆想”的成本有时就太高了。资本总是有理,为了稳定大局,为了和谐未来,你还是放弃“臆想”,承认“反映了客观经济规律”的“事实”,随着土地流转吧。
附注:文中资料采自
港特稿﹕国企连创地王 中央宏调“无符”(联合早 2010-12-23 )
赵燕菁:高房价和土地财政无关 (一财网 2010-12-09 )
刘宏长:土地财政没剥削谁 房产税如同剥群众皮 (中国经济周刊 2010-12-14 )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