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警惕央行遵照美国利益,取消中国的外汇管制

2025-02-26 观点 评论 阅读
  

  金融管制不等于金融监管

  

  ------应警惕央行遵照美国利益,取消中国的外汇管制

  

  刘川

  

  2007-7-30日

  

  近期仍多个中国经济论坛召开,更有不少新鲜的经济观点出现,地位与观点的影响力依然是正比例的关系,谁占据要职,与其观点在媒体上的曝光率,就是其影响力的表现之一。以此为标准,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女士的影响力相当之大。

  

  吴女士在第三届中国经济五十人论坛(又称“田横岛论坛”)上说:中国下一阶段的金融改革的重点,是放松国内金融管制。而另一位重量级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说:中国国内的金融监管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监管过度,令被监管者苦不堪言;二是监管真空,许多该监管的地方没人管;第三是监管冲突,各个部门监管理念不同、出发点不同、想解决的问题不同,造成“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前一个官员型的“学者”要放松金融管制,后一个是学者型的“官员”要以改善来优化监管。读者或可能以为,管制与监管是同一回事,实则不然。

  

  管制有控制的意思,有权属之意,不仅有法律授权下的上位管理权,还有实际所有权下的控制权,在英文中是control。监管没有控制的意思,即没有实际所有权下的控制权,但有在法律授权下的上位管理权,在英文中是supervision。管制是一种直接的、强制性的控制,监管是一种间接的、强制性的监督与监理。

  

  在金融管制与金融监管中,共同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合法性,有合法的管理权限,均出于不同时期对国家金融安全的考虑而加以实施,另一个共同点是时间管理上,二者均有事前、事后、即时三个阶段的划分。不同之处在于,管制的范围小于监管的范围,管制是出于更强硬的管理动机,以严厉控制金融风险,而监管是出于防范金融风险、增强金融秩序、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人)、有待于市场的平滑运行。

  

  中国的金融管制,就是外汇管制,即对本币与外币在中国境内的流动,实施强行管理和控制。换言之,中国除了有外汇管制,并无其它任何名目的金融管制。实行金融管制,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国家利益的作法,没有强硬的外汇管制,热钱在中国的予取予夺,将时时发生,经济的不稳定性将与经济危机的现实性同步增加。中国的现实是,合法的金融管制领域并不算多,金融监管的领域则比较宽泛。吴女士认为,中国下一阶段的金融改革重点,在于要“放松金融管制”,她是有意把金融管制与金融监管混为一谈了。反而是李扬先生说得对,中国第一是存在监管过严,以至于把合法的监管权限扩大到管制权限,这是不对的,以至于出现第二个问题,就是该管的没有人管,不该管的管得太严,监管变得大而划之,疏而多漏,接着出现第三个问题,因为金融行业存在多头监管,监管条例各管一方,不能适合市场与投资业务已经出现的综合发展格局,在混业监管还不成熟,分业监管领域窄小的情况下,监管过苛与监而不管并存,总体上说,中国国内的金融问题,还是一个如何监管的问题,而不是一个金融管制的问题。

  

  这就是说,中国金融的问题,不是出在管制上,而是出在监管上。中国的金融管制是领域清晰,简单明了的,反倒是金融监管是虚而不实,体弱多困,把中国金融监管放在至上地位,强而化之,编织出一张恢恢天网,疏而不漏,乃为上策。若市场失灵,监管失聪,管制的底线也崩溃了,中国的金融领域还会剩下什么肉,可以令中国的百姓将养颐年的呢?

  

  位高权重,出言宜慎。作为一个中央银行的在位监管者,一个监管机构的高管人士,把一个其辖下的金融监管问题,当成一个金融管制问题,明显是错了。如果他(她)因对金融管制与金融监管搞不清楚,错把合法的、也适合中国国情的外汇管制(现行的有条件外汇管制),也全数无条件放开,令中国经济与中国市场成为投机外国资本的提款机,让全国人民在未来不确定的时间内,随时可能付出惨痛代价,情何以堪呢?

  

  那么,吴女士真的是犯了一个简单的概念错误,将金融管制与金融监管混为一谈吗?不是的,不是的,绝对不是的。她就是要放松金融管制,把中国经济最后一道防治内外金融风暴的防护栏,在下一阶段的所谓“金融改革”的招牌下,彻底摧毁。在这此论坛上,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提出,应放慢资本市场的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以便更好地保护国内市场。这一观点,是中国大部分经济学家的观点,包括有很大成就的林毅夫教授。吴女士均不以为然,公开反驳称:“这种想法只能在短期内可行”。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激进派猛将,作为一个官员型的“学者”,吴女士在没有很强的金融学根基的前提下,位高胆大,真是中国经济之大不幸,是国家民族之大不幸。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吴女士的此番言论,又是在美国周长保尔森来华前夕,明显有迎合美国政府与国会的政策性放话,难道她把金融管制与金融监管混为一谈,是一时的口误?抑或是另有企图,旨在执行周行长小川先生搞人民币自由浮动的汇率政策?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下,口误是不可能的,遵照美国人的旨意办事,把人民币放开,才是吴女士想念出声的真经。

  

  若此研判无误,可以看到的是:中国经济最危险的时刻已经到来,国家民族长期稳定发展的汇率政策基石已经动摇。中国政府和人民应该看到的是,中国金融官员的立场与政策,正在与国家的根本利益相违逆,他(她)们将金融管制和金融监管混为一谈,强调要放松和取消金融管制,就是要按照美国的利益,执行美国要求的人民币自由浮动的政策。

  

  相信吴女士决非一时口误,媒体因其地位,又放大了她的影响力,实在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中国的金融汉奸面露狰狞。

  

  背景新闻:

  

  众专家认为中国经济进入关键期

  

   2007年07月30日05:35 中国证券

  

  编者按 上周六、日两天,多个重要的经济论坛相继举行,当前经济形势、流动性过剩和与之相关的人民币升值问题不约而同地成为各论坛的焦点话题。本记者分赴各地,为您记录下了专家学者们的精彩观点,以及他们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不同声音。

  

  本记者 周明 康书伟 青岛道

  

  “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7月28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经济50人田横岛论坛”上,与会专家就“未来十年中国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进行了讨论,并认为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需要尽早着手,并用长期的视角加以考量。

  

  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认为,未来十年,有八大问题需要密切关注并取得切实的突破,包括,要更深入地发展资本市场;构建一个科学、统一的宏观调控框架;公平收入分配应成为核心考虑的问题之一;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要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当前实行的货币政策需要调整;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方向,应当有一个新的思路;要充分注意中国经济在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他强调,目前,金融监管不协调,造成了三个问题:第一是监管过度,“现在被监管者已经是苦不堪言”;第二是监管真空,许多该监管的地方却没有人监管;第三是监管冲突,各个部门监管理念不同、出发点不同、想解决的问题不同,这就造成“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市场疲于应付、苦不堪言。

  

  他提出,要尽快协调各监管当局的监管原则、制度、标准、程序、技术、方法,最为重要的是,要尽快促进各金融部门之间的信息统一。

  

  对于当前的货币政策,李扬指出,对货币政策的期望不能太高,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目前,依靠货币政策进行调控的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在货币政策的调整中,要更明确调控的目标,加快现有政策工具的改革,要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公开性、可信度。

  

  发展土地市场和土地交易

  

  土地问题成为众专家极度关注的焦点之一,他们一致认为,妥善解决好土地问题,是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指出,中国的土地问题,关键就出在中国的土地制度是一个二元分割的权力体系,要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发展土地市场和土地交易。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石小敏则表示,对每年一万亿到两万亿的土地增值收入的争夺产生了许多腐败和其他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他说,如果在土地增值税、物业税、资源税等几个方面的改革取得真正的进步,每年带给地方政府的收入大概可以达到一万亿到两万亿。有了这些收入垫底,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在搞企业、搞开发区方面的积极性将得到大大削弱,而有可能把执政精力切实放到教育、医疗、治安、环保、社保等方面来,这对政府转型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吴晓灵:金融改革重在放松对内金融管制

  

   2007年07月30日03: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图片:新浪财经)

  

  在金融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对内开放问题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28日在第三届中国经济50人田横岛论坛上表示,在世界各种要素都已经全球配置的背景下,中国下一步要想在国际上进行竞争必须加快金融改革,而加快金融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放松对内的金融管制。

  

  “现在世界各种要素都已经全球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充分利用金融工具来促进中国在国内优化资源配置和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话,对于中国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制约。”吴晓灵指出。

  

  同样在此次会上,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提出,应放慢资本市场的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来更好地保护国内市场。对此,吴晓灵认为,这种想法只能在短期内可行。

  

  吴晓灵进一步指出,由于中国有一个台湾,有一个香港,台币和港币是可自由兑换的,中国要想挡住资本可兑换的门是不太乐观的,所以只能是加快对内的金融改革。具体地来说,应该放松对内的金融管制,来促进要素市场配置和要素的跨国配置。

  

  在如何放松金融对内管制方面,吴晓灵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个是逐步放开金融自主权。她指出,对金融问题管制得越多,对金融市场的形成越不利。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金融都在自由化,中国在金融的管制方面,应该说是逐步加强的,企业的筹资自主权、居民的投资自主权、金融机构的运作自主权和创新的自主权都不够。

  

  第二个是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监管协调,关键是在监管的理念上,应该树立功能监管的理念,否则就会造成市场分割;要统一规则。面对同样的金融产品,不同的监管当局不能制订不同的游戏规则,实施不同的准入标准;监管者应该对风险有统一的认识,不是替市场承担风险,而是要让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在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承担风险。

  

  专家对人民币升值节奏存在争议

  

   2007年07月30日05:35 中国证券

  

  本记者 王婷 高建锋 北京道

  

  林毅夫:升值不应一步到位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昨日表示,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并不快,过快将汇率提高并不利于中国经济稳定。

  

  他指出,如果将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过程的时间幅度加长来看,这种升值的强度还是可以承受的。

  

  “有人认为人民币汇率应该一次升值到位来阻止热钱的大量流入,我不这么看。”他说,“由于当前我国外汇储备中一半以上是来自于热钱涌入,在一般的贸易中也可能附带大量的热钱流入,如果热钱是赌人民币升值,那么一旦快速升值,这些热钱可能又会立即开始炒人民币贬值了。”他还提到,由于现阶段并不清楚热钱看好升值有多大的幅度,所以不论中国政府一次到位升值多少,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夏斌:要让市场看不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当前人民币升值要采取时密、时疏、时高、时低的策略,打破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夏斌表示,近两年来,人民币升值保持逐步、缓步、幅度比较平均的节奏,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可以测算的预期,而在这一很明朗的升值预期下热钱流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要根据这一两年的发展,从实际的发展测算大概应该升值多少,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尽量把想升的位置升到位,“一定要让市场看不懂”。

  

  夏斌认为,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矛盾,要念好“改、堵、疏、冲、内”五字经。所谓改,就是人民币汇率体制要改革,按照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逐步市场化;堵,即招商引资政策、企业海外上市政策和贸易政策都要调整,堵住一些纯粹资金性质的外资、部分企业的海外上市和高污染企业的出口;疏,即外汇储备多要想尽办法赶紧花;内,即加强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扩大内需;冲,即通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发行特别国债等方式对冲流动性,并将近两三年货币供应量增速的目标下调到14%至15%,甚至更低。

标签:金融   中国   监管   管制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