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收入分配改革可能推高物价”
好一个“收入分配改革可能推高物价”
安庆仁
来自中新网的文章道,27日央行在《2010年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预警,多种因素显示,收入分配改革可能推高物价。如果这个预警是正面的,说明目前的通胀已让央行非常担心,真实情况肯定远远高于官方在媒体中披露的数字;如果这个预警含有其它动机,毋庸置疑,收入分配改革迟迟不动,其背后的阻力因素央行必是其中之一。
这毫无令人费解之处,只要我们回顾一下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央行所采取的一系列货币扩张政策,就可以从容窥知,通货膨胀的真正推手,是严重畸形的货币投放,增发的纸币,不是按合理的比例在消费和生产两方面均匀配置,而是全部投放到了基础性建设领域,如路、桥、房地产业、机场、码头、矿山等,消费领域除房地产业外,其余领域几乎没有得到新增贷款。
2008年货币增加量完全可以放弃不谈,仅2009年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为刺激经济所投放的新增货币就高达9.6万亿元人民币,2010年上半年的数据则是6万亿元人民币。就目前中国劳工阶层的工资水平研究,这些新增贷款中最终能够以工资形式体现的,其可能性肯定不会高于贷款总额的10%,那么如果你是搞经济的,你会认同“物价剧烈上涨跟工资收入有关”这个说法吗?
同样的通胀如果发生在法国,也许根源在于工人工资性收入增长过快,但中国普通工薪族的收入增加,不但一直滞后于物价上涨,而且增加的那一部分收入一直都不能抵消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损失,至少在最近三年里,普通工薪族的相对收入是呈下降趋势的。来自另外两方面的因素,也同时在为这个论断提供佐证,一是消费指数上升的比率,远低于物价上涨的比率,这意味着真实的消费指数是在下降;二是企业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这个现象除了说明内需萎缩,不可能有第二种解释。
事实上在最近十几年里,社会购买力,一直都不是中国物价上涨的真正原因,因为大众工资收入增长的速度,一直都没有跑赢过生产领域信贷投放的速度。收入增加推高物价的说法无疑是南辕北辙,如果真的按照央行的观点行事,不但不能解决通货膨胀,相反必然会将物价推得更高,道理其实很明显,既然央行不得算放弃目前的做法,继续坚持一条腿走了的政策,就算是再过一百年,中国经济也不可能转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想求得一个突破,哪怕是微小的突破,在目前的经济模式和分配模式下都是不可能的,它只能使矛盾更加突出,危机更加严重。国家其实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唯一的出路是进行战略大转移,彻底抛弃唯生产论,尽可能快和尽可能大的扩大内需,使国内生产与内需消费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房价上涨指数没有被纳入CPI测算的范围,但是在测算信贷上涨指数的时候,其中却包含了房贷问题。
这里明显就出现了矛盾,即信贷和物价两张皮,换言之,目前官方发布的物价上涨指数是假的,因为信贷上涨指数所折射的物价水平才是真实的。不妨来做具体分析,房价上涨,必然导致住房贷款增加,这不但会提高建材、运输价格,同时还将相应抬高其它物资的价格,比如像基本生活用品粮食、食用油、蔬菜、肉、蛋、奶等的价格,都将水涨船高。但由于国家在测算CPI的时候,放弃了房价这一大块,那么计算出来的物价上涨水平,显然远低于实际上涨水平。
另外一个矛盾是,在测算信贷上涨指数的时候,国家考虑了房贷增加因素,于是很自然的就得出了消费扩大的结论。也就是说,根据信贷增加显示,社会购买力在快速提高,说明普通工薪族的收入增加很快,同时根据CPI测算的结果,物价上涨幅度依然是处在普通工薪族可以接受的水平。如此自欺欺人,简直到了荒诞的程度,正好比画一张大饼送给乞丐,然后美滋滋的对全世界说,啊,那个乞丐呀,他吃的饱饱的。央行何尝不是如此心态,所以一看见有人要送乞丐一个烧饼,就忧虑起来:不可,粮食会涨价的啊。
2010-10-28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