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告别?

2025-02-13 观点 评论 阅读

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告别?

[中新社10月22日]“10月22日的《文汇报》就撰文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将在科学、自觉的层面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正在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告别。”
在我看来,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告别,开始于邓小平离开人世之后的江泽民年代。那个年代不问姓社姓资的意识形态压倒一切,已不存在过不过河的问题;因此,也不用讲“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不讲“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只讲“胆子要大”,“步子要快”,不问河对岸是什么地方,不用“摸着石头”, 就“一往无前”地“创新”,结果是什么呢?不用我讲,新“三座大山”,大家反思改革,“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和谐”观念的提出,既形象又深刻地说明问题了。
科学发展观是否已经确立了,是否就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将在科学、自觉的层面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正在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告别?这不仅是一个有待实践检验的问题,而且从网络上看得到,大家在认识上在理论上,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

中央总于12月3日至5日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价格上涨压力加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会议强调,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很多情况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反映。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会,是根据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可以肯定地说,中央看到了问题,但是能不能解决,我没有信心。中央仍然停留在“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样的遁词上。这句话讲了许多年了,但是什么矛盾和问题,至今都无人讲清楚。在不知道产生问题的原因的情况下,尽管我们看到了问题,也不可能在科学、自觉的层面进行解决。
拿通货膨胀来说,专家学者们说原因是流动过剩。我看太不用脑筋了。通货膨胀与流动过剩,可以说是同义反复,不说明问题,也解决不了问题。专家学者们能提出的手段也不外西方的那套,加息,紧缩银根……,这只会按下葫芦起了瓢,必然是制止了通货膨胀,增加了失业,“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又成问题。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只要搞市场经济,经济发展就一定要摇摆于通涨与失业两边,而它的中心是利润,决不是改善民生。
物价上涨的原因在哪里?流动过剩可以说明资产和资源的价格上涨,不能解释生活资料的价格上涨。有人说是受国际价格上涨的影响,我认为石油可以说,其他方面就难说了;也显然不能用供求关系来解释,国际石油价格的暴涨的原因就不在供不应求。现在还没有人解释为什么内需不足而生活品暴涨这种违反市场规律的矛盾现象?谁能说增加内需不会加剧消费品上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发展就能防止经济增长过热、防止通货膨?
总之,容我直说,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后,领导人已经注意到“实事”,但未“求”出其中的“是”,基本上还是“摸”论和“猫”论,束缚于一种观点,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今年9月5日,我写了一篇《“一个中心”、“经济过热”、“科学发展观”》,指出了两个矛盾:一是“经济过热”与“一个中心”的矛盾,一是“内需不足”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相矛盾。一句话,实际和认识发生了矛盾。是实际不真实,还是认识不正确?都不是,实际是真实的存在,认识在当时也是正确的认识,问题是产生这个认识的社会实际发生了变化。就是说,现在中国社会存在着阶级和剥削。
这个实际可以换个说法,叫做剩余价值归了少数非劳动者所有。剩余价值任何社会都是必须要有的,不然怎么发展生产,使社会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但是太多的剩余价值可能造成剩余生产力,生产出来的产品社会消费不了。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中国,不会存在这个问题,因为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剩余价值不归私人所有,第二中国的生产力还不发达,人民生活还不富裕;以后生产十分发达了也不会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剩余生产力将为“消灭劳动”(马克思语)创造条件,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但是,在剩余价值被少数人占有的制度下,太多了就必然造成生产力剩余、产品社会消费不了的情况。“内需不足”,“分配不公”,实质就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少数人占有的太多了,劳动者缺少购买力来充分实现他们发展的需求。
既然内需不足,那么中央调控生产发展速度怎么就控制不下来呢?一是因为资本家如果不愿意在竞争中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二是因为资本主义早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现在叫做“世界经济一体化”,“外需”可以填补内需的不足。但控制不住的结果是中国经济越来越繁荣,随即来的就是经济危机和国际战争;事实上危机和战争都出现了,它表现为所谓“流动性过剩”和不断的贸易战。市场经济必然要按照它自身的规律进行,国家宏观控制起不了根本的作用,它只能起暂时抑制、因而也是最终加剧市场经济冲突的作用。
中央已经感到了问题,在采取措施来缓解国际贸易冲突,同时用“二次分配”的手段,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反还给人民,以提高他们的购买力,增加内需。但这能根本解决问题吗?显然不能,如果能,社会主义革命就永远不可能发生,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不科学的了。用“二次分配”的手段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反还给人民,资本家又可以用涨价的手段捞过来。既然劳动力是商品,那就一定要服从价值规律,劳动者的收入只能在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要的价值上下波动。
太多的剩余价值被少数人占有,不是问题的全部,自然经济的小农生产也阻碍着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来解决矛盾是对的。这里须要弄清楚,科学发展观是什么?我的答案是:科学社会主义观。我认为,如果“两个基本点”不动摇,“一个中心”便不会动摇,现在中国的这个发展速度也不会产生经济过热,不会内需不足而又物价飞涨。“一个中心”发生动摇,是因为它的“两个基本点”动摇了,特别是“四项基本原则”弄折了,弄得另一个“基本点”支撑不住,压变形了。

标签:问题   剩余价值   矛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