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吴易风:值得回顾的一次关于通货膨胀的论争

2025-02-25 观点 评论 阅读
  

  值得回顾的一次关于通货膨胀的论争

  

  吴易风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新一轮通货膨胀。随着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出现,我国经济学界出现了新一轮关于通货膨胀的论争。

  

  当时争论的问题主要有:一、这一轮物价上涨算不算通货膨胀?二、通货膨胀是不是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三、通货膨胀是不是不可避免?四、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益还是有害?五、抑制通货膨胀是不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当时,在上述问题上,经济学界众说纷纭,但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

  

  一种观点和主张认为,这次物价上涨不能算作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是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在经济发展时期通货膨胀难以避免,适度的通货膨胀能刺激经济,抑制通货膨胀会阻碍经济发展。

  

  另一种观点和主张认为,这一轮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在经济发展时期通货膨胀并非不可避免,通货膨胀不能促进相反会阻碍经济发展,抑制通货膨胀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的老一辈经济学家十分重视从1992年开始的新一轮通货膨胀。他们坦荡陈词,就新一轮通货膨胀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在1994年11月7-12日于北京举行的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上,老一辈经济学家和各位与会者对包括通货膨胀问题在内的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在通货膨胀问题上,他们批评第一种观点和主张,坚持第二种观点和主张。然而,媒体上经常见到的是第一种观点和主张,而第二种观点和主张很少有机会与读者见面。难能可贵的是,《高校理论战线》编辑部慷慨地用长达17页的篇幅在该刊1995年第2期和第3期连载了这次年会关于包括通货膨胀问题在内的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研讨《述要》。编辑部这一颇有胆识的做法,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许。《高校理论战线》同时还在1995年第2期用大量篇幅发表一组研究通货膨胀的文章。值得提及的是,这两次,编辑部都旗帜鲜明地加了编者按。

  

  《述要》道:“出席本届年会的代表共125人。研究会会长、著名经济学家、94岁高龄的陈岱孙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词。我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界著名学者陶大镛、巫宝三、宋则行、胡代光、高鸿业、谭崇台、朱绍文、范家骧、吴易风等出席会议。”在研究会的老一辈学者中,有不少早年满怀救国救民的赤忱,留学外国,获得学位。其中,陈岱孙、巫宝三两位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他们学成归来,献身祖国的经济研究工作。《高校理论战线》在《述要》前加了编者按:“这篇述要很值得一读。文章以凝重的笔调,记述了以陈岱孙、陶大镛等经济学界的老前辈为核心的一批真正学贯东西的经济学家们,对我国西方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所作的总结和反思。”

  

  有的学者用西方结构主义或货币主义来解释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针对这些观点和主张,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的学者指出:结构主义是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学者的观点,货币主义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员的主张,这两种理论和主张都有片面性。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问题的解决,既需要短期紧缩政策以治标,又需要结构改革和工业化的长远战略以治本。

  

  有的学者认为,通货膨胀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主张采用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换取经济增长。针对这种观点和主张,研究会的学者指出:通货膨胀政策将产生一系列消极后果,最终阻碍经济增长。仅在经济方面,消极后果至少有:一、使消费者形成通货膨胀预期,从而使通货膨胀向恶性方向发展。二、通货膨胀会降低实际利率,降低储蓄者的储蓄意愿,从而使储蓄率下降,不利于社会资本形成。三、通货膨胀的部门不平衡性,使价格体系更加混乱,导致资源配置更不合理。四、通货膨胀会增大长期投资风险和稳定性,从而降低长期投资意愿,助长短期投机性投资,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五、通货膨胀刺激进口,抑制出口,从而使对外贸易收支状况恶化,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六、通货膨胀使国家财政状况日趋拮据,导致财政赤字。七、通货膨胀使资金外逃,使发展中国家资金净流出日益严重。研究会的一位资深教授引证了关于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发展速度关系的蒙代尔模型,该模型证明:30%的通货膨胀率只换取1%的经济增长率,代价惊人。研究会的另一位教授撰文指出:决不能走用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的路子。温和的通货膨胀与恶性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温和的通货膨胀如不加控制,往往会发展成恶性通货膨胀。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正相关,只要经济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针对这一观点,研究会的学者用大量确凿的数据证明,低通货膨胀率往往与高经济增长率相伴随,而高通货膨胀率则往往意味着经济增长率下降。研究会的学者还用大量确凿的数据证明,高经济增长率可以与零通货膨胀率、甚至可以与负通货膨胀率相伴随。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政策的正确选择。

  

  有的学者认为,通货膨胀是平等负担,人人有份。针对这种说法,研究会的学者证明,通货膨胀肥了投机者和有资产的富人,损害了穷人和靠固定货币工资为生者,从而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公。研究会的一位资深教授撰文指出:通货膨胀是最不公平的税赋。

  

  有的学者认为,通货膨胀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深化改革。针对这一说法,研究会的一位教授撰文指出:高通货膨胀一旦保持若干年,就难以降低,不仅必须付出经济的沉重代价,而且必须付出政治的、社会的沉重代价。研究会的另一位教授撰文指出,通货膨胀有着非常严重的政治后果。他用国内外的历史事实证明,政治动乱与通货膨胀有着非常大的相关系数。

  

  有的学者认为,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失业,应当继续实行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

  

  针对这一观点和主张,研究会的学者指出:宏观经济形势研究的重要任务是为宏观经济号脉,及时诊断并提出对策。只有诊断正确,才能对症下药。诊断错了,药下错了,后果就不堪设想。失业当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是,当前的失业率小于3%,而通货膨胀率大于20%。在此情况下,如果继续扩张财政支出和货币供给,必定会给通货膨胀火上浇油,有可能使已经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发展成为恶性通货膨胀。必须清楚地看到,当前宏观经济的首要问题是通货膨胀。因此,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抑制通货膨胀。

  

  在如何抑制通货膨胀的问题上,有的学者提出无为而治,有的提出用通货膨胀来治理通货膨胀。研究会的学者普遍不同意这些主张。他们认为,在我国,要控制通货膨胀,必须实行短期措施与长期措施同时并举:短期内采取必要的治标性经济政策,长期内采取治本性经济战略。研究会的一位教授撰文,针对导致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复杂原因,建议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把增长过多的货币供应量降下来:第一,严格控制投资规模;第二,严格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第三,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第四,从严控制信贷规模;第五,加强价格监督管理,推迟出台新的调价项目;第六,研究确定并保持最优外汇储备;第七,抓好农业生产,抓好“菜篮子”工程,做好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工作。他建议分阶段治理通货膨胀。反通货膨胀的进程过慢,用药过轻,通货膨胀的痛苦过程就会延长。反之,反通货膨胀的进程过快,用药过猛,就会造成经济猛降,失业猛增,遭受经济衰退的痛苦。我们应力求避免这两种痛苦。渐进的分阶段治理通货膨胀,有可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摆脱“过热—降温—冷却—启动—升温—过热”的循环。研究会的另一位教授撰文指出,仅从治理通货膨胀的角度看,除了生产领域的国有企业,国家在流通领域保有一定的国营粮店和商店也是必要的。在关键时刻,它们起着物价稳定器的作用。

  

  在我国能否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的问题上,研究会的一位从美国归来的资深教授撰文说:社会主义国家抑制通货膨胀比资本主义国家容易一些,关键是有没有这个决心。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年,我还在美国读书,当时,西方反共的经济学教授说,中共可以取得政权,但是对通货膨胀是无办法的。事实上,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国家就治理好了通货膨胀,在国际上造成很大的影响,认为共产党确实了不起。那时我们党上下一心,同心治理通货膨胀的精神,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

  

  回顾十几年前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的那场论争,对于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问题,仍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然,必须看到,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和特点有了变化。但是,只要实事求是,勇于承认,正确诊断,决心治理,对症下药,分程治疗,就可以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保持经济健康地持续发展。

  

  (《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3期)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