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房地产业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之我见
一、世界经济简述
1、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
2008年初,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其效应向全世界发射,次贷危机是由债务证券化并杠杆化引起的,是对资本的无限急剧放大,远远超出了资本及其信用的承载能力,形成巨大的泡沫。当泡沫破裂时,证券市场的崩溃就是其主要形式,在金融领域的直接表现为美国五大投行,三家破产两家转入传统商业银行。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破产,而高盛和大摩两家大型投资银行,为什么能幸存?这两家的高管直接控制了美国经济的发言权,比如前美联储主席格里斯潘和美国前财长鲍尔森均来自高盛和大摩,因此可以断定不是这两家公司具有前瞻性,而是他们本身就控制着美国经济。格林斯潘长期奉行低利率,导致市场性流动过剩,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信誉下降,特别是“两房”破产后,美国政府大规模注入资金救助AIG、两房,以填补去杠杆化后美国经济的流动性不足。同时注入大量资金让美国银行高盛、大摩分别收购美林、贝尔斯登,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解决美国经济问题的根本是解决美国经济的流动性的问题。
为什么美国政府不救助雷曼兄弟?雷曼兄弟在2008年夏就已经捉襟见肘,但它没向美联储拆入资金,而是向欧洲央行拆借资金,当其破产时,欠欧洲央行的资金高达80~90亿欧元。除了欧洲央行,中国香港投资者持有雷曼的迷你债券金额高达16.2亿美元;中国台湾以个人名义持有雷曼结构性投资产品的金额高达10亿美元;新加坡金管局早前亦透露当地散户持有雷曼债券金额高达5亿新加坡元;截至2007年底,以石油收入盈余作投资的挪威政府退休金,持有雷曼的股票及债券高达8亿美元。事实说明雷曼破产前还不忘拉债权人垫背,美国补救它正是美国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为什么在收购贝尔斯登和美林的时候,要剔除其负债?其主要原因在于大量的债务以及CDS等毒垃圾都是被外国政府所持有,所以雷曼破产以及美林、贝尔斯登剔除的负债其实都是各国政府对美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剔除,是各国政府所拥有的美元储备的绝对损失。因此,我们可以这样作出判断,解决流动性,大量印制美元弥补流动性不足,是对各国拥有外汇储备的一种贬值,同时利用次贷危机洗劫各国财富。危机是世界性的,但不是美国的。这就是次贷危机的本质。
2、后金融危机的世界经济发展变化
当我们知道也理解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以后,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美国的经济结构仍然是充满活力的,只是这样的经济结构需要作出调整和重建信用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暂时的失业可能对美国社会造成冲击,但她也只是仅仅是暂时的。美元的贬值会推动美国的出口形势,信用的恢复可以巩固其银行体系,只要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储备的地位不受动摇,就能迅速解决目前所遇到的经济困难。
由于美国政府大量印制美元救市,使美元遭遇前所未有的大幅增加,从而直接影响美元的信誉,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支付能力受到质疑。同时,由于美国消费模式受到挑战,由超前消费向适当储蓄过度,世界贸易总量出现下滑,造成世界其他国家严重的产能过剩。国际储备货币持续贬值,使其国家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衰退,国内产业结构急需调整。
随着美国对金融体系国有化的过程的加快以及金融体系国有化率的上升,世界经济会因为美国政府对本国利率的调整,对世界金融市场及其各国经济形势产生重大影响。我们知道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后,那么就能清楚的知道美国政府为了本国利益,会不断的制造各种经济陷阱,以达到其掠夺世界经济财富的目标。 这一点不可逆转,而且频率会越来越高。世界经济将会在高频率的通胀和通缩中被损害,这主要原因是世界各国以应对美元的贬值所采取的货币宽松政策,以跟随美元贬值,各国货币投放量将放大,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因此,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防通货膨胀。
要解决世界经济随美元汇率及其投放量的波动对各国经济的伤害,其主要目标是建立一套世界性的货币体系,其模式主要有两种,或者说是两个步骤。第一,多角化的主权货币共存,其目的是在新的货币储备体系未建立之前以分散美元贬值带来的储备风险。其基础是区域化经济所形成的一种货币体系的互换,当危机出现时,可以改变储备比例,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和促进区域化需求,从而达到降低储备风险的目的。第二,建立非主权货币,以应对单一主权货币作为世界性储备货币的风险。
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将会因货币体系的构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是一个内在需求的自我调节,几个主要的区域经济之间可以形成一种互补和竞争的关系,建立更强大的自我保护体系,以应对各种经济危机,实现区域经济内在的良性发展,为总体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3、这次金融危机所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大国崛起之我见
近十年来,中国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一直是这样一种基本架构,消费占40%左右、投资占30%左右、出口占30%左右,尽管有所变化,但是不是很明显。而2009年上半年,我们看见的是一副什么样的图景呢?投资占87.6%,消费占53.4%,出口是负41%,看看这个刚刚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在这个数据的统计口径上,原先房地产一直统计在投资中,占比约为10%,但是这一次在不告知公众的情况下,悄悄统计在消费中,否则,按过去口径投资实际上占比是97.6%,换一句话说,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完全是货币因素,这种增长怎么可能持续呢?
由于出口占中国经济比重的59%,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外部市场,消耗过剩产能,消耗自有资源,同时加速中国外汇储备的总量。由于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发生变化,特别是这次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很大影响。前二季度出口下降41%,使我们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内需不增只能强调增加货币供应量,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以对冲产能过剩。因此,通过这次次贷危机揭示了中国经济危机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立足于内循环完成,而是通过外循环来解决发展速度和发展总量。
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其根本在于内需不足,内需不足不仅仅体现在中国经济体外循环上面,更深层的揭示了中国消费市场的购买力下降,货币流通受到阻碍,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解决内需不足才能提高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以及世界大众商品的定价权。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模式主要以低端产业链以及消耗自然资源为主要的发展模式,这就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含量很低,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盈利能力的下降又不利于调整、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内需在国民生产总值当中的比例。
因此,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结构性矛盾是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调整中国经济结构式当务之急,这一调整是决定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
1、结构性问题
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现象,为什么美国的经济危机在中国成为实体经济危机?为什么美国出现所谓的金融危机中国的通缩在2008年那么明显?为什么2009年1-6月份货币投放总量达7.37万亿元,而PBI、CPI仍然出现双降,经济复苏并不明显?……等等。这些足以说明中国的经济出现了结构性危机,其主要问题仍然来自于我们的外向型经济,仅仅只是美国经济和发达资本市场的一个补充,主体市场经济发生危机,那么补充经济市场将是一个对这个危机的放大,其直接结果就是产能放大,同时也抑制了内需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无法建立真正有效的内需市场。无强大的内需市场来对冲产能放大,就造成了整个实体经济大规模倒闭,形成实体经济的危机。世界经济出现流动性减弱,中国经济迅速进入通货紧缩,在应对通货紧缩状态下,2009年1-6月份投入货币总量已远远超过2008年货币投入总量,但是实体经济并未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再次说明中国经济问题不是流动性问题,而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三驾马车的侧重点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当前产能过剩,由于有外在因素对冲这种产能过剩,导致了内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政策走向一直以来都在鼓励投资,注重产业为就业提供平台,而忽视了市场的根本作用。没有有效的内需,就不能够抵御国际市场的波动,不能有效的吸收货币供应量的放大,使经济在通胀和通缩之间快速波动,例如2008年初还在防通胀,2009年初却在防通缩,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有效的内需,在放大世界经济的波动。因此启动内需将是调整中国经济结构的关键所在。
启动内需的关键在于形成真正有效的消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收入在不断提高,但随着医改、教改、房改等三次改革,已经加重了居民支出,无法在市场中形成真正的消费行为,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加深,人民对未来的预期不断降低,更不可能把有限的收入用在消费上,只能转入银行形成储蓄,使生产与消费脱节。因此启动内需必须以增加居民收入,藏富于民为基础,提高国民消费能力,从而启动内需,并带动产业升级,使中国经济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2、产能过剩及解决方法
当前我国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及影响相当突出。其原因主要是经济过度扩张与猛烈收缩的结果。一是上一轮经济扩张期时间长、速度高。从2003年经济开始扩张,到2007年GDP增速达到峰值,同时,投资扩张的速度更快,2003~2007年平均投资率为42.4%。这导致产能尤其是制造业产能过度扩张。二是出口持续扩大对产能增长起了支撑作用。2003~2007年,净出口占支出法GDP的比重由2.2%上升到8.9%;出口额按美元计算年均增长30.2%,其中工业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长31.2%。大量扩大出口使国内产能得到一定程度消化,制造业的产能继续增加,但过剩矛盾在不断累积。
大致可测算出产能过剩程度达40%左右,主要是钢铁、水泥等原材料行业。产能过剩的实质是市场需求不足,使相当一部分产能处于闲置状态,产能利用率低,企业开工不足,如钢铁行业在今年上半年几乎全线亏损,产能过剩和大规模投资可能形成新的产能过剩,一旦投资减弱,产能过剩将更加严重。只能导致企业大规模倒闭,使投入形成巨大的浪费。投入产出和效益很可能成反比。因此,解决产能过剩的方法,第一,消费需求扩大。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第三,外部需求回升。
3、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关键机会
随着PPI、CPI 的双降,2008年底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积极的货币政策,增加流动性,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以应对经济通缩,但是我们说中国经济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而非流动性问题。大规模的货币注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短期内可拉动GDP上升,但从长远来看,将影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美国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机会实际上是中国经济调整的机会,是中国经济从低端产业链向高端产业链发展打基础的机会,大国崛起对我们的提示,只有技术革命带来的工业革命和思想进步体现的飞跃,才能形成一个国家真正的崛起。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决定了未来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没有一个处于低端产业链上的国家能在世界上有更大的话语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这次机会千载难逢,是实现中国经济华丽转身的重要时期。从低端产业链向高端产业链迈进,从内需不整向内需大市场迈进,用大市场这个平台来解决就业问题,完善产业升级,提高民族整体科技文化水平,为下次国际分工提供必要的准备,完成中华民族的崛起。因此,我们说这次美国所谓的金融危机给中国的机会就是完成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时间和技术准备。
三、房地产黑洞效应及对经济结构调整机会破坏
1、房地产维系的仍是原有的经济结构
产能过剩和大规模投资可能形成新的产能过剩,一旦投资减弱,产能过剩将更加严重。房地产业短期可能拉动GDP,但它仍然是对原有经济结构当中产能过剩的维持和拉动,例如对钢铁、水泥的需求,并没有为经济结构调整去产能化做出贡献。同时,随着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对原材料行业提出了更大需求。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这一提法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提法,一个毫无科技含量的产业作为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这本身就具有排他性,不能带动中国经济升级,没有哪一个发达国家是选择科技含量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例如日本选择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这些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为支柱产业,完成了日本传统经济向现代化经济的飞跃。美国选择以航天航空工业、生物工程等高科技行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确保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其国家保持世界绝对的领先。因此,房地产业在中国作为支柱产业本身就是在拖累中国经济转型,是对原有已经被证实了出现问题并要积极调整的经济结构的一种维系。
2、房地产所带来的中国信用破坏
中国的房地产发展是建立在巨大需求至上,这是一个体现人口红利的产业,庞大的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房地产按国家规定自有资金占20%,其余资金为银行信贷,消费者是以交首付为前提,按揭消费的模式,在这过程当中,信誉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基础,只有建立在良好的信誉之上的按揭、开发商的信贷,才能确保这一过程的完成,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例如经济衰退,突发事件引起的危机,都将使信誉毁于一旦,美国的次贷危机其实本身就是一个信誉危机。
中国虽然有人口红利刚性需求,但是中国人居收入世界排名很低,说明中国的实际购买力并不高,这一点就决定了房地产价格不能超过实际需求所能承担的支付能力,一旦超过必将造成房地产业由刚性需求向投机转移,形成巨大泡沫。一旦泡沫破裂,将会出现严重的信誉危机,例如虚假按揭以及对金融安全的破坏等等,这样的信誉危机会传导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造成整个社会的信誉危机,使中国和平崛起化为泡影,一个社会信誉遭到破坏的社会体系,民族振兴亦只是一句口号。
3、房地产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房地产业不是建筑业,建筑业其技术含量很高,近几年来,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房地产业只是一个资金投入和连接政策规划的一个产业,其实质是一个资金推动型的经济,技术含量很低,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量的资金投入,其中包括产业投入和按揭投入,将如黑洞一般吸入国家货币投入的相当一部分,如本次货币投入总量的三分之一进入楼市,而按揭当中却有相当多的来自于信用卡支付,因此减少了对其他产业的投入,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所需资金和技术升级都将被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狂热所淹没,无法对未来经济结构进行思考和研究,更不可能投入资金提高整体技术水平,更不可能投入资金培育未来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因此房地产由于其资金的黑洞效应,将耽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绝好机会,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无限期延后,未来世界未必再给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使中国经济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一个对主导经济体的一种依附,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引导世界经济走出低谷。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