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外资控制我国粮食领域
警惕外资控制我国粮食领域
2009年01月07日
余丰慧(金融工)
跨国粮商的目的是通过跨国战略谋求高额利润。中国对粮食需求大,跨国公司一旦控制中国粮食市场,就会加大中国粮食市场的波动,同时影响到国内的粮食安全。
海关总署统计司日前发出预警,外资企业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在加强。在预警中,有关人士指出,丰益国际斥巨资进驻东北,企图垄断国内非转基因大豆(资讯,行情)的市场。海关总署认为,这是当前我国在粮食生产和出口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每日经济新闻》1月6日)。
去年上半年关于外资企业力图通过渗透中国农业控制粮食领域的消息、预警以及议论不少。高盛养猪、一些外资企业通过入股参股中国肉类企业控制中国饲料进而控制中国粮食的意图非常明显;一些外资企业通过收购粮食企业,控制中国粮食流通的意向非常明确。但是,这些议论只是停留在专家的担心、百姓的忧虑以及媒体的提醒上。真正有权威数据和官方消息几乎没有。海关总署作为直接与外商和进出口贸易打交道的部门,在观察外资企业动向上是具有权威性的。海关总署统计司发出的预警,必须引起国家、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
笔者赞同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国祥研究员的观点,认为跨国粮商的目的是通过跨国战略谋求高额利润,他们通过影响世界粮食价格和粮食生产的结构来达到这个目的。中国对粮食需求大,跨国公司一旦控制中国粮食市场,就会加大中国粮食市场的波动,同时影响到国内的粮食安全。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比什么都重要。这里面有几个误区必须澄清:首先,不能把粮食问题简单地看成一个经济问题。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国家与人民的安全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从国内看,一旦饿死人,就会引起社会动荡;从国际看,中国一旦粮食短缺,向国际伸手,一些国家很可能把粮食作为筹码,对中国提出政治上的要求。上世纪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对峙时,美国就曾利用粮食问题要挟苏联。
其次,中国粮食问题决不能依靠国际市场,更不能被外资控制。这里笔者想起茅于轼老师最近曾强调,中国如果缺粮可以到国际市场去购买,国际上粮食多的是。他举例说,日本、韩国都是进口粮食的,也没有发生粮食危机。笔者认为中国与日本、韩国有着本质区别,从人口来说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国,中国缺粮恐怕世界粮仓也很难满足。假如中国向世界祈求粮食,我们撇开政治不谈,仅某些国家对中国开放市场、资源能源上的贸易要求中国就可能受不了。
再次,粮食问题决不能用简单的市场经济和所谓的效率来衡量。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对农业的保护和粮食生产的保护,世界各国都概莫能外。如果像茅于轼老师那样用完全、理想化的市场经济和只讲究效率来对待农业和粮食问题,那么,中国农业和粮食产业可能不久就会消亡。茅于轼老师曾经说过,市场经济是富人经济、强势经济,那么,为什么却要把强势经济制度强加到弱势产业上呢?对粮食的保护不仅体现在对生产者的补贴等政策上,更重要的是要对耕地进行保护。
总之,一方面对于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国家应考虑政策干预;另一方面,我们要彻底打消把13亿人口的口粮依托到国际市场的想法。坚持这几点,基本上可以说我国粮食无安全顾虑。
【:信息时】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