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贺新郎·读史》是毛主席创作于1964年春的词,1978年发表后曾轰动一时。
有人说,此词雄视万代,是毛主席晚年诗词中的“压卷之作”。这首词是毛主席终生读史的立场、观点、心境、情感、所思、所想的一个缩影,充满诗情画意及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仅仅一百一十五字,却概括描绘并深刻点评了从人类诞生到社会主义社会,纵贯几百万年的历史,贯穿了劳动创造人类的观点、阶级斗争的观点、人民是创造历史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观点,可谓哲理深邃,情感浓烈。全词中隐寓着智者的卓识、仁者的义愤、勇者的信念。不少论者,称该词为读史词中的“千古一篇”。
正是在这首千古绝唱中,毛主席用“更陈王奋起挥黄钺”的铿锵之言,歌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陈胜。
毛主席说过:“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点燃了推翻秦王朝的熊熊烈火,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陈胜立传,并把《陈涉世家》列在《孔子世家》之后、汉初诸世家之前,以表达对陈胜历史功绩的充分肯定。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的故事,因司马迁的《陈涉世家》而流芳千古。
陈胜从谋划起义,到称王立国,再到兵败被害,前后不过半年时间,但他点燃的反秦烈火烧红了大半个中国。司马迁赞扬他:“陈胜虽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三年后,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杀入咸阳,推翻了暴秦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陈胜死后,被辗转埋葬在芒砀山主峰西南。刘邦称帝后,对陈胜这位反秦的先驱者念念不忘,追封陈胜为“隐王”,派三十户丁役守护陈胜墓,并按王侯之礼年年祭祀陈胜。
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的序幕。然而,历代农民起义不是被地主阶级利用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便是以失败告终。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毛主席深刻总结过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经验与教训。毛主席在读《史记·陈涉世家》时,深有感触地批注道,陈胜起义失败的原因有“二误” 。
据《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当陈胜起义前还是一个雇农时,有一次对伙伴们说:“苟富贵,勿相忘。”到了他称王建都陈县时,一位以前和他一起干农活的伙伴闻讯前来找他。这个人来到陈胜的宫殿前,拍门大叫:“我要见陈涉!”守门的值勤官要把他绑起来,这个人说自己是陈涉的好朋友,值勤官才饶了他,但不给他通报。这时陈胜正好出来了,于是这个人拦着车子大声呼叫:“陈涉!”陈胜听见叫声,便停车召见他,并一起回到宫里,以故人之礼接待了他。这个人看到陈胜宫中殿堂房屋、帷幕帐帘这些陈设之后,惊叹道:“好多呀!你当这个王的宫殿可真大真深呵!”这个人因而得以经常出入宫廷,也常常毫无顾忌地谈及陈胜为雇农时的落魄往事。有人对陈胜说:“你的客人愚昧无知,所谈的事影响你的威望。”陈胜听信了这话,大怒,竟然把旧时的伙伴杀了。从此老朋友们都躲得远远的,没有人敢再亲近他。陈胜对不起老朋友,对亲戚也不敬。其妻之父来见他的时候,他以一般宾客的礼仪对待他,见面时“长揖不拜”。其妻之父怒道:“怙乱僭号,而傲长者,不能久矣!”愤然不辞而去。
毛主席在这一段记载的天头上,批注了两个大字:
“一误”。
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接着记载:陈胜任用朱房为掌管人事的官员,任用胡武为纠察过失的官员。这两个人作威作福,对在外作战的将领,凡不顺从他们意愿的,随意治罪。对他们不喜欢的人,不送司法部门审理,而擅自处罚。而陈胜对这两个人又十分信任,即使有将领提出申诉,他也不理。众将领拼命为他攻城掠地,结果“多以谗毁得罪诛”。众将领因此都不愿再追随陈胜,为他效力。司马迁说,因陈胜信用朱房、胡武,“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毛主席在这一段记载的天头上,批注了两个大字:
“二误”。
毛主席汲取了陈胜失误的教训,他真正做到了“苟富贵,毋相忘”。
1950年9月25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毛主席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接见出席会议的代表。
毛主席一边招手一边往前走,还不时同伸过来的手紧紧相握,接受代表们的致敬。
忽然,一位代表从后面挤上前排,用双手握毛主席的手,还重重地抖了抖,嗓门大得出奇:“老毛,您咯胖呀!胖多喽!”
毛主席微微一愣,周围的代表都吃了一惊。不是吗?大家都在喊“毛主席万岁”,向毛主席问好,这位代表居然直呼“老毛”,而且不礼貌地说人家胖!
“罗瞎子,是你呀!”毛主席终于叫起来,还朝对方的肩头捶了一拳,只有老朋友见面才会有这种“礼节”。
“罗瞎子”睁着两只大眼,激动地说:“老毛,您到底还记得我这个小萝卜头!”
毛主席用地道的的湖南乡音说:“咯还记不得,苟富贵,毋相忘嘛!我不是陈胜王,我还是毛主席,还是那个老毛。”
原来,早在土地革命时期,“罗瞎子”在苏区一个乡当乡长。来了位年轻先生搞调查,姓毛,就是毛主席。聊天中,毛主席问他:“你这个名字是绰号吧?”
那个乡长回答说:“不,就叫罗瞎子,从小就这么叫惯了。只为咱家穷,没上过学,斗大字认不了一升,名副其实的睁眼瞎。”
毛主席关切地说:“你总得有个真名吧!”
“自小就叫惯了,如今在乡政府里当主席,更不能叫官名了,要不,人家会说摆架子哩。再说,多少年这么叫过来的,听了无拘无束,怪亲热的。”
一番话,引起毛主席的思考和赞扬。他问“罗瞎子”:“陈胜你知道吗?”
“罗瞎子”摇摇头:“不知道”
“噢,不知道,我告诉你。他是第一位农民起义的领袖。他打了几个胜仗,当上了王,就骄傲了,忘了自己共过患难的父老兄弟。《史记》这本历史书里说,陈胜称王以后,家乡的父老去找他,因为在殿上叫了他的小名,他就恼羞成怒,甚至杀害了共过患难的父老兄弟。”
毛主席讲述了陈胜王的故事,然后说:“你刚才说得好,叫不叫得‘罗瞎子’,能看出你有没有官架子。苟富贵,毋相忘。就是日后革命成功了,我们也不能像陈胜那样忘了自己共过患难的父老兄弟。”
“罗瞎子”听了毛主席的话,拉住他的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要是你以后当了皇帝,不,要是革命成功了,你坐了天下,我该怎么称呼你呢?”
毛主席笑道:“那你照样喊我老毛就是!”
近二十年过去了。新中国成立,“罗瞎子”被选为出席全国劳模大会的代表。他万分激动,想不到二十年前随便逗着说笑,今天居然变成了现实,毛主席真的革命成功了。毛主席果然是“苟富贵,毋相忘”,不但记得“罗瞎子”,记得当年的话,而且对”罗瞎子”直呼“老毛”,发自内心地感到欣慰。
毛主席在读《史记·陈涉世家》时,除了在天头批写“一误”、“二误”外,还用红、黑两种颜色的笔迹,作过不少圈画,这说明这篇传记是他多次读过的。传记中“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胜起义时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等处,毛主席都在句首画有着重线。这充分表明,毛主席对陈涉、吴广顽强战斗的作风、蔑视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精神,以及陈胜起义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都是十分重视和肯定的。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