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
来自:前线客户端
“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准确把握“两山”理论丰富的科学内涵,积极探索“两山”理论的实践路径。
形成过程
“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的工作中,结合具体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作出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做出过多次重要论述。1985年,习近平同志在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时就明确要求:“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06年,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总结了人们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认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两山”理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科学内涵
“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绿水青山”是指良好的生态环境,“金山银山”则指物质财富、经济收入。“两山”理论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形象概括。“两山”理论内涵不仅仅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句话,而是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句话构成的有机整体。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并非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实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如果单纯一味地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不顾外部生态环境的客观约束,一旦绿水青山被破坏往往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这说明,要有所选择,就要坚持“生态优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也是经济资源。而更深一层的含义是,绿水青山是实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强调生态环境的价值转化,又要强调经济活动的绿色转型,是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有机统一。
全面科学理解“两山”理论的丰富内涵,一条主线是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妥善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处理这些关系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此,绿色发展观是“两山”理论的精神实质。绿色发展要渗透和贯穿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使新发展理念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创新发展
“两山”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史,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自然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不能脱离自然,而是要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完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两山”理论的本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应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是将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人、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关系发展中的具体运用。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由“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过程,将人类活动所处的自然环境转化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两山”理论指明了人与自然从冲突走向和谐的方向,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两山”理论充分展示了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是唯物辩证法的生动体现。
实践路径
“两山”理论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贯彻落实“两山”理论,把“两山”理论落实在工作实践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加强引导,树牢生态文明理念,营造绿色发展氛围。通过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生态环境重要性和价值的认识,从思想上树立“两山”生态理念,引导社会公众加大对生态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提高社会公众对生态产品的支付意愿,形成对生态产品和服务有利的市场条件,为累积生态资源资产和推进绿色转型奠定思想基础。
严格落实功能定位,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培育壮大绿色产业。要深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确保区域生态空间只增不减、土地开发强度只降不升。要立足生态承载能力和资源禀赋,不断提高区域绿色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努力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积极吸引具有影响力的重大活动、重大项目落地,加快构建符合自身功能定位的高精尖经济结构。突出企业主体,发挥市场机制,将“两山”理论与产业绿色转型有机结合,立足自身生态资源禀赋,积极推动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康养、户外运动、特色休闲旅游、绿色创新引领的高端科技文化等产业发展,激发“两山”理论转化的内生动力。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守护好绿水青山,充分调动绿色发展积极性。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是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切实保障生态涵养区的基本权益和发展权益,按照“少取、多予、放活、管好”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生态保护投入保障由政府“一家扛”转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家抬”,实现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增强资金保障和统筹能力,推动生态资产确权生态产品交易,健全市场交易机制,促进生态资源资产化、可量化、可经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吸引优质社会资本参与,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投资管理,向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绿色产业发展倾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加强新理念、新技术应用,不断提升绿色发展的科技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力度。对有利于增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功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加快补短板、强弱项。
完善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强化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导向。推动考评重点从经济增长等总量性经济指标向绿色发展质量和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标转变。建立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减量发展、就业增收、城市服务、创新开放等领域的考评指标体系,加强对森林覆盖率、主要污染物减排、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用水总量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下降率等生态环保类指标的考评,并相应加大权重设置。充分发挥考评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进一步调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绿色发展专业人才队伍,加强绿色发展人才保障。绿色专业人才是推动“两山”理论转化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尤其是在绿色转型关键期,对绿色技术创新、绿色金融发展、绿色资产管理、生态价值核算等方面绿色专业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要加大培养力度,着力完善绿色专业人才发展机制,消除在经济转型中绿色人才流动、使用和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有利于绿色专业人才成长的发展环境。
作者:陆晓光,系北京市第19期局级领导干部研修一班学员,门头沟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指导教师:李劲
编辑:梁齐勇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