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王毅用三句古话回应中美关系:文化自信与战略定力的双重表达

2025-02-20 最新 评论 阅读

 

2025年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中国专场”上,以三句中国古话回应中美关系的复杂态势,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智慧,也亮明了中国面对外部压力的战略定力。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国际舆论关注,其背后不仅是外交策略的传达,更是中国文化自信与科技实力的综合体现。

一、三句古话的文化意涵与外交隐喻

1.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此句出自《周易》,强调宇宙运行刚健不息,君子应效法自然,不断自我完善。王毅借此表明,中国的发展基于内生动力,不会因外部干扰而停滞。正如他所言:“新中国就是在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的发展逻辑始终是“自强”。面对美国在贸易、科技等领域的遏制,中国选择以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应对,而非被动的对抗。

2.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这句源自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的改编诗句,以自然意象隐喻中国面对压力的从容态度。王毅借此传递了中方“以柔克刚”的哲学:无论美国采取何种强硬手段(如关税战、技术封锁),中国将保持战略定力,专注于自身发展目标,如同“清风”与“明月”般不为所动。这种态度呼应了中方对特朗普政府政策的回应——“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即在博弈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路径。

3.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泰然处之,岿然不动”

化用郑板桥《竹石》中的名句,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以不变应万变”的立场。王毅明确表示,若美方执意打压,中国必将奉陪到底;但若美方回归合作,中方也愿推动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这种“两手准备”既展现了底线思维,也为中美关系保留了转圜空间。

二、翻译难题与文化输出的深层挑战

王毅特别提到“这几句翻译起来不容易,可以找DeepSeek来帮一帮忙”,这一表态具有多重深意:

-技术自信:DeepSeek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翻译工具,其多版本译文(如将“天行健”译为“宇宙因永恒的动态而演进”)展现了人工智能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潜力,标志着中国科技从“跟跑”转向“领跑”。

- 文化诠释权之争:中国古语的翻译长期面临“信达雅”的困境。例如,“好自为之”被译为“I hope you will act accordingly”,虽达意却弱化了警告意味;而《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急急如律令”的翻译争议,更凸显了文化内涵与受众接受度的平衡难题。王毅的提议实则是通过技术手段争夺文化解释权,推动从“语言转化”到“价值输出”的升级。

三、中美关系的现实路径与历史启示

王毅的发言并非孤立的外交辞令,而是植根于中美互动的历史经验。他援引2019年提出的“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原则,强调两国关系的“金科玉律”仍是合作共赢。当前,美方政策的反复性(如特朗普政府更迭导致的对话中断)加剧了战略互信赤字,但中方仍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12字方针,并通过会见哈佛学者等民间外交渠道释放善意。

王毅的三句古话,既是文化软实力的展示,也是战略硬实力的宣言。在全球化退潮与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以传统文化为锚点,以科技赋能为桥梁,构建了一套兼具韧性与灵活性的外交话语体系。正如《黑神话:悟空》坚持使用“Wu Kong”而非“Monkey King”所体现的文化自觉,中国正试图通过多元策略重构国际话语权,让世界不仅听到“中国声音”,更理解“中国逻辑”。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或将取决于双方能否在博弈中寻找到“清风明月”与“自强不息”的共存之道。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