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举目之求,方能放眼天下;舍方寸之地,方能海阔天空
宰相,在人们心目中算是“大官”了,但历史上历朝宰相为数不少,知名度足够高的宰相却并不多。像南宋时候的宰相马廷鸾,因为秉性正直,被把持朝政的奸臣压制,舍弃高位,愤而引退。这种低调,给他涂上了较重的“小众色彩”。
马廷鸾从江西乐平众埠镇走出。幼时,他父亲早亡、家境贫寒,却能勤学苦读,文章出类拔萃,早早地在同龄孩子中颖脱而出。而且,他很早就因为亲身经历,深刻地受到了一次“取舍教育”。
他的哥哥马严甫,也是满腹才学。兄弟俩一同参加乡试,全都榜上有名。这使他们本不宽裕的家庭不得不面对一个难题:如果兄弟二人都离家求学,谁来侍奉老娘、照顾家呢?马严甫前思后想,决定不去参加会试了,把考进士的机会让给弟弟,自己则留在家中开办私塾,赡养母亲。马廷鸾也不负家人期望,得了会试第一。
带着一身正气为官,马廷鸾秉持端正家风,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在朝中颇获清誉。理宗年间,担任右丞相的丁大全网罗党羽,把持朝政。文武百官大多忌惮他的淫威,但马廷鸾却不惧强权,他收集了丁大全的种种劣行,准备向皇帝参奏。丁大全打听到马廷鸾可能会参奏他,就婉言“劝诫”马廷鸾为仕途着想,为人不可太过耿直。但马廷鸾却敢舍一身荣华,也要以忠义报国。他的举动激怒了丁大全一党,他们疯狂反击,编织罪状,诬告马廷鸾。虽然那次弹劾失败了,但马廷鸾却赢得了口碑。几年后,奸臣丁大全终于被罢职,马廷鸾重新被重用,官至右丞相。然而南宋末年的官场积弊难返,马廷鸾见自己已无力回天,便决定不与奸佞共朝堂,毅然辞官,回到众埠。为了让家乡父老得以休养生息、读书明理,他还拿出全部积蓄,兴水利、办义学。
马廷鸾把一生所得归纳为“四留家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短短四句话,却道出了“留”与“还”的微妙玄机。马廷鸾胸怀造化、朝廷、百姓、子孙的非凡气度,警醒着后世子孙,要心存大义,取舍有度。学会舍弃并无价值的,去收获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上千年来,程婴舍子救孤的故事,感染着众埠镇一代代后世子孙,也在他们心中播下奉行大义、明辨取舍的种子,让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心系旧国的马端临,不愿为元朝效力,谎称父亲去世需要守孝,冒着抗旨不遵的危险,保全了心中的大义;年仅20岁的马荷香,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用生命守护了心中的信仰;养殖大户倪丰龙,在家乡的发展与自己的利益面前,舍私利而顾大局;志愿者协会成员,在帮扶中体会着奉献带来的快乐……舍举目之求,方能放眼天下;舍方寸之地,方能海阔天空。不论身处何时,深得取舍之道的古镇人,都始终坚守和传承着那份大义与信仰。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