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的人生至暗时刻,被批“八宗罪”,粟裕究竟有没有参与?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43年10月,新四军发生了一件至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大事件。
这一件大事,堪称“诗人元帅”陈毅一生的至暗时刻,多年以后仍然意难平。
时至今日,虽然当年批判代军长陈毅的代政委“小饶”已经作古,但是很多当事人对此事依然讳莫如深。包括老资格的大将张云逸、敢说真话的上将张爱萍,以及开国中将张震等人,都不愿重提。
黄花塘会议的主题,实际上就是“小饶”批判陈毅的“八宗罪”。
因为打着“整风”的旗号,所以华中各战略区的军政主官不管想得通想不通,大多数都在会后,向所在军分区进行了会议传达。但是,1师粟裕和3师黄克诚却没有向下传达。
这还不算,性格刚直的黄克诚还怒怼“小饶”公报私仇、借机整人。
当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小饶”和陈毅也仅仅搭档一年半时间。
本应同仇敌忾、共同抗敌,为什么代政委要扳倒代军长?
在黄花塘事件中,新四军1师师长粟裕究竟有没有参与其中?
作为实力最强2个师的师长,粟裕和黄克诚为什么没有执行?
代军长被代政委批判,黄克诚为何斥责“小饶”公报私仇、借机整人?
1939年2月,陈毅、粟裕、傅秋涛、周公、朱克婧、叶挺
“小饶”和陈毅的矛盾,始于“小饶”和副军长项英的不对付。
1940年6月,37岁的“小饶”空降皖南出任东局的副书记,协助东南局书记项英工作。东南局的前身是东南分局,1939年3月改称东南局,书记项英,副书记曾山,“小饶”的副书记是增补。
新四军副军长(实际履行政委职责)项英,对小5岁的革命军“小饶”并不感冒。“小饶”出生于江西临川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毕业于上海大学,精通英语、俄语等外语,还有过2次留洋经历。
进入新四军之前,“小饶”参加了方志敏领导的弋横暴动,代理满洲省委书记期间,营救了被捕入狱的刘书记,领导了哈尔滨皮鞋厂工人大罢工,和赵尚志等30人一同被捕,还差一点被枪决。
1931年,“小饶”第一次留洋到了苏联,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后,回国领导工人运动;1935年,在莫斯科出席大会并和王明等人起草了《八一宣言》,还被莫斯科派往美、英、法等国进行考察。
回国以后,“小饶”主要负责华侨工作,被延安的老同志亲切地称为“小饶”。
但是,这些光芒四射的履历,在“游击专家”项英眼里一文不值。尽管也知道“小饶”是延安派来的大员,但新四军的绝对核心项英,还是只给了“小饶”一个工会书记的头衔,继续白区工作。
项英
本想在新四军大干一场,但还是干以前擅长的白区工作。
“小饶”的心理落差显而易见,但是他能够隐忍,这也是长期地下工作养成的。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的爆发改变了一切: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的不辞而别,让“小饶”有了表现自己的好机会。他急电延安建议将项英撤职,由叶挺和他指挥新四军直属队继续突围。
直到此时,军长叶挺才发现新四军除了军部和项英的电台,“小饶”还有一部。
在获得延安的授权以后,“小饶”让军长叶挺下山和敌军谈判,以争取突围时间。此后,新四军军部重建,陈毅代军长,华中局刘书记兼政委,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
“小饶”突围到达盐城以后,刘政委对他信赖有加,邓子恢任4师政委后,让“小饶”接任政治部主任。但是,代军长陈毅对“小饶”突围后2个月的下落产生了质疑,两人矛盾的种子由此埋下。
1942年初,新四军军部转移到了原罗炳辉2师的驻地黄花塘。
不久,刘政委转道山东回延安,“小饶”出任华中局代书记、新四军代政委。
1943年6月,“小饶”和陈毅爆发了矛盾,而矛盾焦点是“小饶”身兼多职要求其他人分担一些,而陈毅、张云逸等商议后同意免其政治部主任一职,结果惹得“小饶”和陈毅发了脾气。
刘政委一家
10月,代政委“小饶”在扩大会议上罗列了陈毅“八宗罪”。
参加黄花塘会议的都是华中新四军各个战略区的负责人,但是,出席这一重要“整风”会议的各大战略区负责人大多是二把手,几乎没有一个战略区一把手,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在苏中行署主任管文蔚的回忆录中,对黄花塘两次会议做了记录:
1943年春,华中新四军之黄花塘召开了一次“整风运动”的准备会。参会人员,既有粟裕、钟期光、
管文蔚,还有2师的谭震林,3师的黄克诚,4师的彭雪枫、邓子恢,以及7师曾希圣等人。
此外,还有八路军115师政委、代师长罗荣桓,以及潘汉年、彭康等人。
会议主要是学习文件,陈毅、罗荣桓等人还做了辅导报告。
10月的黄花塘会议,主要是批判陈毅的“八宗罪”,包括反对延安、卖弄斯文和故弄玄虚,以及喜欢和潘汉年、阿英、范长江等知识分子交往等。“小饶”称:建议延安另派一位德才兼备的军长。
此次参会,有金明等七八个战略区二把手,粟裕、黄克诚、邓子恢、谭震林等都没去。
会议在“小饶”住的屋子里,两张方桌并在一起,“小饶”坐在一头左侧。主持会议的副军长张云逸坐顶头,接过“小饶”的稿子,宣布陈毅不适宜再在军部继续工作,调去延安。
1946年春,“小饶”在北平军调部
关于“黄花塘事件”,很多人很关心粟裕有没有掺和其中?
既然是“整风运动”的阶段性成果,新四军军部下发个各师的通知,作为1师师长的粟裕肯定是知道的。其他各师师长、政委等主官也是心知肚明。或许,这也是他们没有参会的主要原因。
从感情上来说,粟裕、邓子恢、谭震林等和陈毅早在江西苏区早已相识,黄克诚、彭雪枫等从八路军“划归”新四军的战友也和陈毅在苏区认识,可以说知根知底,对批陈显然是比较抵触的。
但是,作为新四军师一级高级指挥员,服从上级命令的基本素质还是有的。
所以,派战略区二把手参会“批判”代军长陈毅,似乎就成了“心照不宣”。作为新四军1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还是很尊重“小饶”的,派了苏中主任管文蔚和副书记陈丕显。
会议结束时,“小饶”指示回去要向分区、地委、行署负责人传达。
会后,管文蔚和和陈丕显回到苏中后向粟裕汇报。粟裕认为:会上的“八宗罪”真假难辨,而陈军长的为人,大家都是很了解。没有文件又没有证据,此事仅限于我们三人知道就行了。
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也没有向下传达,还曾怒怼“小饶”是借机整人。
事后,“小饶”向延安建议,撤销黄克诚的师长兼政委职位,但是被主席回电否决。
1949年5月,解放上海入城式
在当时的情况下,陈毅最终还是离开新四军,回了延安。
在黄花塘会议以后的一个多月,陈毅也体会到了苏区时期主席“鬼都不上门”的冷清。实际上,各个师的指挥员尽管对批判老领导陈毅心存疑虑,但是“小饶”毕竟代表着华中局和新四军一级组织。
1943年11月25日,心情复杂的陈毅启程之前,即兴写下一首诗:
西去路漫漫,风物仔细看。不知霜露重,应悔着衣单。
陈毅从参加南昌起义,就经历了无数生死时刻,但是像这样从驰骋华中的新四军代军长一下跌倒在地成为“闲人”,这在陈毅一生中还是唯一的一次,所以在乐天派陈毅心里留下一个大大的阴影。
陈毅离开以后,“小饶”带领新四军继续发展。而凭借着高光表现,“小饶”在七大当选委员,在44人中得票数位居第14位,排在张云逸、谭震林和罗、贺、陈、刘、叶、聂、彭等开国元帅前面。
抗战胜利以后,主席还是把陈毅和“小饶”都放在了华东地区,但是两人的合作从亲密的搭档关系,转变为战略配合关系:陈毅和粟裕执掌华东野战军,而“小饶”和张云逸领导华东军区部队。
1958年,有人把黄花塘作为粟裕和“小饶”联手对付陈毅的证据,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当时的大形势下,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百口莫辩,但是事后证明,这都是对粟大将的无端指责。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