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37(1)帕麦斯顿

2025-02-20 最新 评论 阅读

 

第37章 福音派传教士(1840-1855)

第一节 帕麦斯顿和沙夫茨伯里:帝国主义者和福音传教士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英国进入维多利亚时代。本节开始提到的人物帕麦斯顿勋爵,此时还是外交秘书。这位帕麦斯顿后来成为外交大臣和首相(也是两次首相,与迪斯雷利有过交替执政)。对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都有他为大英帝国所立下的“功劳”。当然,做为一个帝国主义者,他也不仅仅只是针对中国。

本节说到,帕麦斯顿是个花花公子,他之所以提出保护犹太人的利益,是为了与法国和俄国争夺耶路撒冷的控制权。

而这一计划的具体实施,则是由帕麦斯顿的女婿,沙夫茨伯里伯爵(第七代)来完成的。沙夫茨伯里是位英国政治家,大慈善家和政治改革家。下图,沙夫茨伯里,自网络。

当时的英国,正兴起一种福音派(也并非一个宗派,类似一个运动,与新教有关,反正我的理解能力不够,很难解释清楚,可能用福音主义更恰当些),他们首先提出了让犹太人回归耶路撒冷的这么一个新的理念。沙夫茨伯里是这个理念的赞同者和执行者,但有一个重要的前提,犹太人需要改宗英国国教,即圣公会教或安立甘教

当时,英国的布道会已在耶路撒冷设立分会,而一些在耶路撒冷处境很惨的犹太人,为了生存,纷纷改宗安立甘教,这样就等于得到了强大的大英帝国的庇护,可以开始正常的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的犹太人都会改宗,后面还会发生一些抗拒改宗的骚动。

帕麦斯顿也要求奥斯曼苏丹鼓励欧洲的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

1839年,摩西.蒙蒂菲奥里夫妇也带着从伦敦筹到的巨款,再次来到耶路撒冷。不过蒙蒂菲奥里夫妇的目的与沙夫茨伯里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他们就是为了帮助处境艰难的犹太人,也希望犹太人回归耶路撒冷,但他们并没有让犹太人改宗的想法。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