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住“衙门作风” 铭记为民服务
几年前,央视曝光“北漂”青年小周和创业小伙小狄办个因私护照,跑了大半年、往返数千里;办理营业执照,被相关部门“踢皮球”来回10多次的辛酸经历,引起热议。现在,在反“四风”、改作风的新风劲吹之下,部分政务服务大厅排长队、往返跑等现象依旧存在,一些窗口单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依然故我。
窗口人员动动嘴,办事群众跑断腿。政务服务中心“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一直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 “窗口”既是群众办事的入口,也是工作作风的出口,老百姓正是从盖章办证这样的“小事”来看干部、观风气。一直以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办事难”成了“老大难”。2018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2018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要求着力提升政务服务工作实效,群众必须要现场办理的事项尽量“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磨破嘴、跑断腿”“小鬼难缠”“无故拖延办理时限”的情况依旧普遍。这些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其背后都是相关部门单位“衙门作风”“官老爷作风”在作祟,是相关工作人员懒政不作为、怠政慢作为、为民服务意识不强的典型表现。同时也反映出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下,虽然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过去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但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在一些地方和单位问题还比较突出。
古语有言,“士不言政,则失其天下之责”;李克强总理也曾说过:“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占着位子不作为,是一种“权力浪费”,是对党和人民的不负责。这样的衙门作风,既是阻碍地方发展的“绊脚石”,也是堵在党和群众之间的“隔心墙”,更是污染政治生态的“雾霾”,其危害甚至比腐败更加严重、更加影响深远。
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坚决向“衙门作风”亮剑,出重拳、下猛药,坚决整治“庸、懒、散、软”等作风问题。对“太平官”“逍遥官”“木偶官”“清闲官”,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必须紧紧咬住“责任”二字,抓住“问责”这个要害,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零容忍”,该问责的要问责,该“打板子”的要“打板子”,该“挪位子”的要“挪位子”,要让“有作为者有位、不作为就让位”成为常态,坚决铲除滋生庸政、懒政、怠政的土壤,如此才能倒逼干部树立担当意识、鼓起实干精神,营造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好氛围。
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服务群众窗口,在为群众办理业务或进行政策等方面咨询时应拿出自觉的服务意识,让群众少跑两趟腿、少生两次气,对于那些不属于自己办理业务范围之内的,也方可对群众提几条建议,要自觉避免“门难进、脸难看”的衙门作风,切实把人民毅力放在首位,以实际行动彰显为民服务宗旨。
作者: 赵敏秀(紫阳法院)
责编:李朋
总编辑:姚启明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