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习近平教你如何“摆脱贫困”

2025-02-20 最新 评论 阅读

 

手上是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一书的再版,厚重而充盈。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下乡调研的几幅照片,或参加义务劳动,或召开现场办公会,或看望少数民族群众,均是其“四下基层”理念身体力行的表率。一同展示的是闽东地区丰富的农业、林业和海产业资源,也即习近平同志大力提倡发挥的山海优势,在日后的“经济大合唱”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仔细研读正文后,对习近平同志在宁德两年期间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整顿和规划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便于自己更快更好地吸收内里的精华,我特将的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一、下基层调查研究沟通协调

摆脱贫困虽为本书的主体思想,但和其他工作一样,不经过一番的调查研究,不得以了解当地的实情,更加无法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进而将其落到实处。习近平同志到闽东上任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偕同地区几位领导同志,走访了闽东九个县,以及毗邻的浙南温州、苍南、乐清等地。当时的闽东比较贫困,交通不便,信息短缺,小农经济一统天下。但它的农业、林业、海产业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而且水深港阔,是全国少有的天然良港,加以开发建设,必可成为重要的口岸。经过这一番调研,习近平同志对闽东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认真思考、研究后,提出了“弱鸟先飞”、“经济大合唱”、“唱山歌念海经”等符合当地实情和发展需求的战略思维。可见,只有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听取民意,方能得出真正让群众得实惠的好办法。

二、脱贫和经济建设齐头并进

要想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穷并不容易,但只要抱着“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的觉悟,再加上适时提供合理有效的援助,或许是一点儿推动,有时也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另一方面,错误的“贫困县意识”、不切合实际的一步到位的期望,都有可能对这一过程造成一定的破坏。推动正确的杠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正确的杠杆往往很难找到。而且,单凭一个杠杆显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于贫困地区,过去容易以约定俗成的方法来解决,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扶贫政策方面充斥着立竿见影的泡沫,急于求成却收效甚微。要想在脱贫工作上取得进展,必须脱贫和经济建设双管齐下,互为基础,互相支持。习近平同志先对闽东的经济环境进行了治理整顿,随后以“大农业”的思路,努力开拓以工补农和以工伲农的发展局面。同时提出,要“一手继续抓千家万户脱贫,一手抓乡镇企业,壮大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同时抓好十个亿元乡镇的示范建设。”不仅如此,还将闽东的三个热门话题:开发三都澳港口、修建福温铁路和建设中心城市,充分做好前期的宣传和准备,“避免把近期难以实施的远期目标超前化,又要避免把近期规划简单化”。将产业政策细分到近期、中期、长期三个层次,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

贫困的生活意味着接收信息的渠道也会受限,教育水平、精神文明建设都将受到影响。为了让人民过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富足的生活,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建设具有闽东特色的精神文明,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

三、提高素养和廉政建设双管齐下

习近平同志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应当具备和加强的素养,曾经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青年干部在成长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四忌:一忌急于求成,二忌自以为是,三忌朝令夕改,四忌眼高手低。我将这字字句句都刻画在心里,在今后的工作中,必定以此时刻提醒自己,力求从一名青涩的青年干部成长为党和人民都信赖的优秀共产党员。领导者的修养,则体现在党性观念、度量、气节、诚实和气魄上。“在实践中提高修养,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是共产党人建功立业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发展经济建设,离不开廉洁的政府、清明的政风。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只有不断增强自我约束力,跨过自我关和人情关,以此为基础,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制度用以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使用,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

自今年8月收到《摆脱贫困》这本书以来,我时常趁空暇的时候,认真翻阅,细细咀嚼。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了17载,不仅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倡导者,更是群A路线的践行者。今日我所拜读的讲话和文章仅仅体现了他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中的一部分,短短一篇读后感也无法将我所有感想加以详述。我们要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要树牢理想信念,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以实际行动,为践行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福建社会科学院 张丹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