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抗日第一枪——给了日军迎头痛击的江桥之战
“九一·八”事变,由于东北军大部不战而退,导致投降之风横行,多有东三省官绅鼓吹“日军不可力敌”言论,纷纷主张屈膝降日。这时候却有一位“胡子”出身的东北将领拍着桌子怒道:“战亦亡,不战亦亡,与其不战而亡,何如誓死一拼以尽天职!”
这位铁骨铮铮的硬汉,就是临危受命任黑龙江省省长的马占山。日军进犯黑龙江,马占山率部在江桥迎头痛击,多次挫败了了侵略者的进攻,并给予重大杀伤。
“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东北军的实力有多强?
可从下面一组数字来管中窥豹,据当时的资料表明:仅沈阳兵工厂一家,即损失步枪15万支,手枪6万支,重炮、野战250门,各种子弹300余万发,炮弹10万发。另外东北军还拥有300余架飞机,全部在“不抵抗”的命令之下,毫无用武之地,几天内全成为了日军的战利品。
由此可见,如果东北军全力应战,虽不敢说一定能将日军拒之门外,但是让侵略者付出“磕掉几颗门牙,缺个胳膊、断个腿”的重大代价,那完全是可以的。然而,就因为“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命令,捆住了时任东北统帅张学良及东北军二十万将士的手脚。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仅仅一天时间,沈阳、长春、营口、鞍山、抚顺、安东等辽、吉两省20多座城市便陷落敌手。一周之后,辽宁、吉林两省全境沦陷,全部被插上了侵华日军的“膏药旗”。
1931年9月18日,这个日子也成了当时的四万万中国人感到耻辱而无法忘怀的一天。
但是,华夏从不缺英雄,上怯战畏敌,下必有壮士挺身而出。在“二十万人齐卸甲”时,就必有英雄横空出世。在“上畏日如畏虎”的形势下,就有“胡子”出身的东北军骁将马占山,敢于逆流奋进,率先打响了东北军的抗日第一枪。
马占山
从“胡子”到将军,马占山的传奇经历。
东北土话,把占山为王的土匪称为“胡子”,那么马占山是怎样成了“胡子”的,然后又改行从军的?
这就是一段乱世出英雄的传奇故事了。
马占山的祖籍为河北丰润,嘉庆年间,其祖父辈因逃荒而闯关东,遂定居于奉天怀德县,经过几十年的埋头苦干,家中积下了几亩田地,生活勉强得以自足。
1885年11月30日,马占山出生。
为了生计,年仅7岁的马占山就被迫离开父母,外出替地主放牧,后又辗转至内蒙替人牧马,草原上的牧马生涯艰辛而险难,但是却磨砺了这名少年的筋骨,又让他练出了一身娴熟无比的骑射功夫。
19岁那年,在草原上练成了一身本事的马占山回到了老家怀德县,但是本份人家,就算有本事那得替人打工挣钱,于是他又找了份替本村老财主姜大牙放牧的生计。
没料想这一来,就出了大事情。
某日,姜家的马群中有一匹骏马走失了,财主姜大牙一口咬定是马占山偷了马,并把他扭送进了县衙。衙门当然偏信财主,而决不会去听一位身无分文的穷小子辩白,当场就严刑拷打,直把马占山打了个死去活来。
然而马占山生性倔强,一口咬定:“没偷就是没偷,打死我也没偷。”
其父亲马纯心急如焚,四处奔波求情,变卖了家里当年的全部麦青收成,赔了姜大牙的马钱,总算了结了事情,救出了马占山。
又几天后,姜财主家走失的马竟然又回来了,这下马占山的冤屈洗清了吧?
但是没那么简单!当马家上门要求姜大牙退还赔偿款时,爱钱如命的姜大牙一口咬定,自家走掉那匹马并没有回来,死不退钱。
地主家有财有势,欺压小民本就是常态,所马家申诉无门,一点办法也没有。
平白无故挨了顿毒打、又被迫赔了大钱的马占山实在气愤难平,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但官府护着财主,小民们又能怎么样?
年轻气盛的马占山一咬牙,再也不想做本份人了,就跑到了哈拉巴喇山落草为寇,这就叫做官逼民反。
与大多数东北人都长得身板高大魁梧不同,马占山却是身材瘦小、外表也貌不惊人。但是山上的“胡子”们,谁也不敢轻视这位小个子,就因为他有一身骑射武艺,很快就凭着自己的身手折服了众匪。
过了一段时间后,马占山便在以强者为尊的“胡子”堆里坐上了山上的头把交椅,成了老大。之后,立刻就带着人下山,回村收拾了那位不义财主姜大牙,终于解了心头之恨。
招安从军——马占山的军旅生涯。
清末衰弱,日俄在东北相争,战火遍地,乱象丛生,这兵与匪有时候就如同一家。
1905年,怀德县衙门招安收编了马占山的队伍,任命马占山为哨官,带人马驻守怀德县城,负责维持地方社会秩序。
马占山性格豪侠仗义,言出必行,又从不恃强凌弱,于是慢慢就有了名气,入了大人物的眼。
1908年,提督张勋赏识马占山,将其再次收编,把他的队伍划归清朝廷直属的正规部队,移驻昌图。从此,马占山正式从军,跨入了戎马生涯。
蒙古贵族陶克陶胡反清,东北清军参与镇压追剿,马占山随军出战,在追击陶克陶胡和白音大赉的作战过程中,马占山以勇猛善战而崭露头角。
张作霖的把兄弟、清军奉天后路巡防营统领吴俊升对马占山格外欣赏,马占山便率部追随之,在其麾下任四营中哨哨长。
1913年,吴俊升部改编为民国中央骑兵第二旅,马占山被任为三团三连少校连长。
蒙古巴布扎布在日本幕后支持下,由海拉尔南下,企图在东北建立满蒙帝国。东北王张作霖岂能容忍,于是派吴俊升率部清剿,马占山随军出征,战功卓著,被晋升为营长。又两年后,吴俊升升任黑龙江督军,此时马占山已经是其麾下得力军官,于是擢升其为团长,率军驻防海伦。
从此后,大字不识的马占山,凭着忠勇敢战与胆识,开始在军中平步青云。
1925年,升任为东北陆军骑兵第十七师第五旅旅长。
郭松龄倒戈事件时,马占山部在新民县白旗堡大败郭军,并活捉了郭松龄夫妇,再次立下大功。次年,被提升为骑兵十七师师长,不久又升任为骑兵第二军军长。
1928年6月4日,日军密谋策划制造了皇姑屯事件,东北军大帅张作霖的火车被炸,张作霖伤重不治,同车的吴俊升也身亡。
吴俊升对马占山有知遇之恩,马占山得到消息后,悲愤交加,经常泪流满面地对身边的副官大声说道:“这公仇私恨,必报之。否则,我马某就誓不为人!”从这天起,马占山对借着日俄战争而踏上了中国土地的日军,咬牙切齿、恨意日增。
1930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之后,马占山被派往黑河担任警备司令,全权统辖沿江10余县的防务。
马占山虽然不怎么识字,但是生性忠勇坚毅、敢战亦有谋略。所以“九·一八“事变后,被迫执行“不抵抗”命令、但内心实有不甘的少帅张学良,在危机关头,果断选择了马占山担任黑龙江省省长。
“九·一八”之后的黑龙江局势。
蒋介石已经被“仅七天时间,辽宁、吉林两省全境陷落”的事态给惊呆了。他万万想不到日本人的胃口如此之大,行事如此野心毕露,无所忌惮。让蒋倍感难堪的是:在事变之初,他对内对外一概统一口径,宣称“九·一八”事变不过是地方事件,可如今日本人用大炮和刺刀迅速的证明了他的言论就是自欺欺人的假话。
但实际上,日本高层也被自己的“战果”惊到了。
日军在事变中仅出动了二万余人的兵力,却在一天之间便掠地千里,面对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肥田沃地和几乎无穷无尽的各种矿产财富,兵力相对稀少得可怜的日本兵们,颇有些手足无措之感。时有人这样比喻:“犹如一群没见过大世面的小盗贼,突然掉进了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中, 一时竟无从下手了。”
由此,当关东军兵不血刃拿下吉林后,就对下一步究竟如何行动产生了争议。让日军犹豫不决的主要难题是:是否应趁势北上,立即攻占黑龙江?
日军看来,黑龙江和苏联接壤,如果日军兵锋过盛,是否会引发苏联的过激反应?毕竟日俄战争的宿怨仍未消散,苏联因素是必须考虑的。
仅攻占了吉林、辽宁,关东军的各部队就已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撒得几乎不见踪影了。这让日军司令官本庄繁中将不得不谨慎行事。作为司令官,他自然深恐因兵力不足而发生意外。由此“站稳脚步、保住胜利成果”便成了他的首选措施。反正黑河、龙江等北满地区,已成刀板上的鱼肉,日军先稳一稳,暂缓攻击,它也飞不走。
由此,本庄繁电示各路日军,先稳定扩张成果,部队休整十天半月。
“九·一八”之后,日本关东军之所以对黑龙江作出暂不进攻的策略,原因如下:
自从1905年日俄大战后,苏、日两国间已埋下了难以调和的战争种子。当时虽然日本在美英对俄牵制下惨胜了一仗,但是日俄实力对比明摆着,日本胜得很是惊险。
沙俄成了苏联,苏军风气已涣然一新,日本天皇对再战苏联能否取胜毫无把握,因而对苏联一直是敬畏、仇视、暗中备战的态度,指望在将来全部完成军事整备后再战而胜之。
所以在日本对苏战备没有准备好之前,东京的一致态度是先不要招惹苏联这头巨熊。本庄繁知道东京的态度,所以在黑龙江问题上他没像辽、吉两省一样直接出兵,而是采取了军事压力与金钱、权势诱降并行,双管齐下的方针。
不到万不得已时,日军不直接出兵。
为此,关东军特务机关和日本外务省驻东北各地领事人员,加紧了对散驻东北各地的中国军政官员的诱降活动。企图挟大胜之威,对东北军政要员们施以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拉拢,使之成为汉奸与日本的傀儡,帮助日本实现“以华治华”之策的推行。
就这样,暂时尚未受到攻击的黑龙江在惶惑、惊恐中迎来了1931年秋天。虽然战火暂时还未烧到这片远离关内的黑土地上,但战争的气氛几乎笼罩在了每个人的心头。日军的军事进攻暂停了,但是其他手段却正在全力进行中。
9月底,辽洮镇守使张海鹏在日军拉拢下,叛变投敌。
日军给张海鹏开出的条件是:只要他能与日本人合作,关东军将供应给张部三八大盖步枪2万支,弹药随时保证接济。并承诺攻下黑龙江后,委任张海鹏为省长。
张海鹏的长相满脸麻子,生性残忍、为人一向势利。其人追随张作霖多年,因始终未得高位而难以发迹,早有满腹怨气。如今眼见日本人在东北势力越来越强,便有了借助日本势力扩张地盘,升官发财的大梦。于是一拍即合,急不可耐地投入了日本人的怀抱,当了汉奸。
而他向新主子缴的投名状,便是为日军当先锋,向黑龙江进兵。
10月13日,张海鹏手下的干将徐景隆亲率3个团的兵力进犯黑省。
10月15日,叛军进抵江桥。
但没想到的是,齐齐哈尔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谢珂将军,是一位坚定的抗战派,为了预防日军进犯,他早就在江桥部署了严密的防御措施。卫队团团长徐宝珍率全团及配属炮兵一个营,工兵及辎重各一个连2000余人已进驻江桥北端阵地,构筑好了战斗工事,并在桥南端布设了雷场。同时为加强火力,谢珂还把库存的近百挺捷克式轻机枪,全部装备给了江桥第一线守备部队。
所以,张逆伪军在江桥遭到了守军的迎头痛击,偷鸡未成、反蚀了一把米。尚未接战,徐景隆就触了雷,当场被炸死,所部伪军在黑省驻江桥守军的猛烈火力打击下,一哄而散了。
首战告败,这就使关东军清醒的认识到,张海鹏伪军只是一群兵无斗志的乌合之众,打硬仗就是渣。要真正解决黑省问题,最终还得日军亲自上阵,直接出兵。
于是,日军又推翻了原来策略,开始调兵备战,战火阴云密布在了黑龙江省上空。
马占山临危受命。
江桥之战虽然是守军与张部叛逆伪军的交锋,但这显然就是日军即将进攻的前兆。
此时的黑龙江,却是群龙无首,恐慌情绪蔓延,造出来街市荒废、学校停课,到处人心惶惶。
由此,内心对丢失了吉、辽两省怀有极大不甘,总想做些什么挽回措施的张学良开始了高度重视。他首先考虑的,就是要选出一得力人物全权负责黑龙江。权衡之后,选定了马占山。张学良见过马占山几面,印象很深刻,知道这人恨日军,绝不会向日军屈膝。
这样,在危难之际,心怀难言之隐的张学良,却把敢打敢拼,对日军怀有刻骨之恨的马占山放在了黑龙江,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10月16日,江桥接触战的第二天。
张学良急电黑省:命马占山代理黑龙江省政府主席、黑省军事总指挥,谢珂为副总指挥兼参谋长。
张学良之意,当然是要这两员大将督率黑省军民稳定局势,保卫家园。但悲哀的是,他只能私下授意,而在公开场合上仍得遵从蒋介石之命,表示要避免与日军冲突。
由此在10月15日时,位于北平的副司令行营致电黑省:“如张逆海鹏进军图黑,应予以讨伐,但对于日军务须避免直接冲突。”
10月19日晚,马占山在万人众盼之中,按预定时间准时赶到了省省会齐齐哈尔。
次日上午,马占山在黑省省府新落成的大礼堂举行就职大典。当300多位黑省军政官员全部到会后,参谋长谢珂急急忙忙找到马占山道:“马主席,日本驻黑龙江省的领事清水也来了。”
谢珂坚决主张抗击日军,与马占山意气相投。所以,马占山直言不讳的对谢珂说:“日本人希望张海鹏代理省主席,所以清水这位日本领事,他并不是来祝贺我的。今天他来,无非是来刺探我马某人的政治态度。”
想了想,马占山又继续吩咐谢珂道:“如果清水找你摸我的底,你就直接告诉他,马占山到龙江是来守土的,而不是来做官发财的!”
新任省主席马占山的表态,让谢珂十分振奋,他赞同地说道:“等会儿在大会上,请马主席重申这个政治主张!”
马占山在省主席就职典礼现场的铿锵发言。
就职典礼举行得很隆重,马占山首先宣读了原省主席万福麟电告省各机关负责人的电令:“凡擅离省者,以弃职潜逃罪论处。”
之后,他向大会宣读了万福麟对全省同胞发来的辞职原因说明通电。最后,他向大会再一次强调称:“……诸位,马某奉命就职,实逢国难当头,日本关东军兵不血刃就占了我辽宁、吉林的东北两省,现在又企图举犯我黑龙江。从今起,为了维护本省治安,诸位应群策群力,共相赞助,各司共事,各尽其职,倘有侵犯我疆土及扰乱治安者,决以全力铲除之,以尽我保卫之责……”
听到这里,很多热血志士人等都忍不住起立,报以了热烈的掌声。而日本领事清水迫于场面阵式,也只得尴尬地站了起来,拍着手假装表示附和。
但是,让清水坐立不安的尴尬事还在后头。
马占山用眼角斜扫了一眼清水,接着又大声的说道:“原国民政府蒙边督办张海鹏,老迈昏愤,贪利卖国,乘外患紧张之时,勾结外人争政权,实为国人所共弃……至此次张贼叛变国家,罪止张贼一身,其部下如不反抗国军,决不横加诛连。尔军民人等,如能将张贼活擒来辕献俘,或携其首级来献者,在职军人立即加升二级,并奖大洋4万元,百姓赏大洋2万元……”
讲着讲着,马占山突然间激昂地猛一拍桌站了起来,大喝了一声:“参谋长谢珂将军!”
“马主席,谢珂听候命令!”谢珂也站起来大声回答。
“请向南京国民政府、各院部会、北平张副司令、锦州东北边防军司长官公署,各省、市及本省各县通电:‘占山遵电令于本月20日驰抵省垣,就职视事,当兹边围垂危,千钧一发,牺牲所惜,陨越堪虞,惟望远锡箴视……,粉身碎骨也要保卫国家……’”
就职典礼之后,黑省军民们全明白了,新任主席的决心,就是要与日军干到底。
马占山的军事部署。
万事当头,军事为主。马占山到任黑龙江后,他首先就是加强部署,充实军事力量,于是颁下了一系列命令。
任命朴炳珊为黑龙江省城警备司令;
派骑兵一旅旅长王南屏替代马占山为黑河警备司令;
将原兴安屯垦军步、炮共约4个团规模的兵力,改编为新编黑龙江省防第一混成旅、委任苑崇谷为旅长,驻富拉尔基,以加强对付景星方面的来犯之敌。
军事上安排停当,他又尽起了黑省代主席的职责,大力安定民生,恢复金融及地方治安事宜。不准任意抬高物价,不准囤积居奇,对于扰乱市面、扰乱国计民生者,严惩不贷。
要抗击日军进犯,就必须打压投降之风。
“九·一八”之后,日军势大,使得黑省投降之风甚嚣尘上,这是马占山到任后最感头疼的事。
他很快认识到,要稳定黑省局势,整合全省之力御敌,自己必须旗帜鲜明。为此,在各种场合上,但遇有投降言论,他都当场竭力痛斥投降派,以此坚定全省军民抗日决心。
当时,尤其以赵仲仁为代表的亲日派,四处鼓吹向日军投降,迎张海鹏入省。
马占山每与之针锋相对,毫无回旋余地地坚决拒绝,并表示“吾奉命为一省主席,守土有责,决不能为投降将军”。
有一次省城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众人正在讨论应对之策。汉奸倾向日益严重的赵仲仁又弹起了投降老调。他认为日寇来势凶猛,不可抗御,主张撤出阵地。并故作悲天悯人、言辞凿凿的说道:“咸以库空如洗,兵无利器,请马氏顾全地方,欢迎张海鹏。”
汉奸就是这样,投降总是有理由!
马占山再也按捺不住了,拍案大怒,严辞痛斥:“马某奉中央令为一省主席,守土有责,不能为投降将军。再说马某出身绿林,位重未阁,亦何惜一死呢……外敌入侵,你不抗击,何谓国人?战亦亡。不战亦亡,与其不战而亡,何如誓死一拼以尽天职?!张海鹏、你以及日本人都还没看清楚,马某纵死也不会出卖国土。有机会你就转告张海鹏和日本人,请他们不要小看了中国人,想要黑龙江可以,必须提他们的头来换!”
一见马占山发了脾气,在江桥痛打了张逆伪军的团长徐宝珍拔出手枪,拍在了桌子上,咬牙切齿的说道:“大敌当前,在座诸公谁敢再议投降,我现在就毙了他!”
马占山和麾下将领官兵们铁一般的决心和不可动摇的抗日意志,终于压住黑省官员中的投降派。会上作出决定:动员全省的一切抗日力量,迎击胆敢来犯的日军。
为打击投降气焰,瓦解汉奸势力,马占山命人四处张贴悬赏张海鹏首级的布告。布告称:“张贼海鹏,老迈昏愤,贪利卖国,乘外患紧张之时,勾结外人争夺政权,实为国人所共弃”。
同时,又明确宣布对张部普通官兵区别对待的政策:“张贼所部,均为深明大义之国军,如能率军反正,携械投诚者,一律照旧安署,并酌量升赏;如执迷不悟,甘心附逆,将来大兵到时,玉石不分,难免一齐剿灭。至此张贼叛变,罪止张贼一身,其部下等如不反抗国军,决不横加株连。尔军民人等如能将张贼活擒来辕献俘,或携其首级来献者,在职军人立即加升二级,并奖现大洋1万元。百姓赏大洋2万元。储款以待,尔军民等为国杀贼,不但获得实利,且可留美名于后世,想能勇尽职责。”
在马占山的一系列措施下,黑省内部人心得到安定,军民明确了与抗击日本侵略的决心。
正所谓战场上的仗还未正式开打,战场之外的较量已无处不在。
为了达成迅速占领黑省,全取东北之目的。日本关东军和驻黑省领事馆为之使尽了手段,从多方渠道百般威胁恐吓马占山,企图使其下野,将黑龙江省政权移交给张海鹏。
但是马占山对日本人的这种手段理都不理,直截了当的回击:就在战场上相见好了。
马占山既不买南京国民政府的账,更不买日本人的账。只要日本人有种来,他马占山就有种打。以他的话说“战是亡,不战也是亡,同样是亡还不如拼尽而亡”这一番话,说得虽粗,但不乏铮铮铁骨。
而日本关东军一直认为自己所向披靡,认为黑龙江的中国军队装备低劣,绝难与自己抗衡。当他们看见马占山硬着脖梗就是不服,遂定下了直接出兵、用武力解决黑省武装的决心。
但当时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对苏联尚有所忌惮,顾虑直接出兵会不会引发苏联反应等等,于是就找了这样一个借口:遂以洮昂路的修建有日本投资为理由,认为东北军大修防御工事破坏了嫩江桥。
关东军以此为借口,抽调第2师团第16联队的步、炮各1个大队和1个工兵中队组成嫩江支队,在独立飞行第8中队协助下,开始进犯江桥。
到了10月29日时,苏方向日本声明:对交战双方都不提供任何支持、采取“严格的不干涉政策”。至此,日本陆军省彻底放下了顾虑,对黑龙江的进攻展开了。
江桥激战。
江桥,就是指嫩江铁路桥。
那时黑龙江省省会在齐齐哈尔,日军要攻占省会,就必须经过位于洮昂铁路上的这座桥梁。
铁路桥长853.2米,高30.6米,距齐齐哈尔市80公里,它既是日军进攻齐齐哈尔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齐齐哈尔的南大门,是军队从洮南方向北进的唯一陆上通道。
为了把日军拒之门外,马占山用了3个旅的兵力布防于嫩江北岸,部队夜以继日的构筑工事,扼守嫩江桥。
11月4日,战斗爆发。
日军出动了7架轰炸机,派出4000人的兵力,并在4列铁甲车和数十门山炮地面火力支援下,向江桥、大兴车站发起猛烈攻击,企图一鼓荡平黑龙江省的军事抵抗。
马占山指挥下的守军毫不退缩,奋起还击,声震中外的嫩江河畔血战全面爆发。
从武器装备上看,驻黑龙江省的东北军重火力很不足,是无法与张学良布置在辽宁各地的精锐部队相比的。但是,在马占山以身作则的激励下,部队从上到下憋着一口气,杀敌心切、斗志高昂,这大大弥补了部队装备的不足。
担任江桥正面防御的是徐宝珍的卫队团,他们以正面坚守,骑兵位于左翼伺机而动的战术固守阵地。
正面部队依托工事,顶住了日军的轰炸和炮击,死战不退,与突入防线的日军发生了白刃战,击败了日军步兵的轮番冲锋。同时又分兵并在岸边芦苇丛中设伏,歼灭了从江面强渡上岸的敌军,稳定了全线防御。
左翼的骑兵连同样表现突出,他们在连长阵亡的情况下,勇敢的骑兵连副自动担起指挥之责,多次率部向日军发起冲击,毙敌数十余名。马占山亲赴前线,拍着这名骑兵连副的肩膀叫道:“好小子,有种。从今天起,骑兵连归你了。”
11月5日,次日。
首战受挫的日军改变部署,増加了兵力,以驱使张海鹏的伪军为前队,日军大队在后督饬的战术,再次向江桥发起进攻。
马占山虽没上过一天学,更没进过什么军事学堂,但是战场上的实战经验铸成了他的指挥天才。他预测到了日军肯定会加强攻势,也调整了部署。在命令吴松林旅和徐宝珍卫队团坚决扼守桥头和江岸阵地的同时,又密令张殿九的步兵第一旅由洮昂溪南下增援。
战斗开始,伪军在日军的督战下,只得硬着头皮拼了命的进攻,果然打得异常凶猛。而日军炮火连续轰击江桥阵地,掩护伪军攻击,给守军造成了重大伤亡。
仗打到最激烈的时刻,张殿九旅的前锋部队适时赶到,守军全体官兵顿时士气大振。这时的战场形态为:进攻的日伪军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处境。
于是战况扭转,江桥的部队与援兵前后夹击,越战越勇,日军全局陷入被动,终于在午后2时,全线溃败。
11月5日这一天战斗,日军再付出了更大的伤亡。据当时前方目击报告,日军拉回数十卡车的伤兵与死尸,参与进攻的滨本联队付出了空前的伤亡代价。战后日方公布:此役日军战死167人,伤600多人;张海鹏部伪军死伤700多人。
这个战况不仅震惊了关东军,也震惊了日本国内,使得日本广播用语风向急转。
一天之前,日本广播还在大肆宣传说:黑龙江守军的武器装备陈旧,不堪一击。可一天之后,他们为了掩盖自己的惨败,话风一转,又诡称黑省守军武器精良,马占山拥有新式武器等等云云。
而关于马占山本来只是东北军中一位普遍将领,两仗之后,关于他的报道,也突然间骤增了。
进攻连续失利,让日军前线指挥官恼怒异常,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也大为震惊。为压住马占山的咄咄势头,本庄繁星夜从各地急调援军,准备更大规模的进攻。
11月6日,晨。
当朝阳撕破东方灰色的云幕,日军发起了第三次攻击。8架日军轰炸机向硝烟尚未散尽的江桥阵地,投下了密密麻麻的一串串炸弹,阵地被弹雨覆盖。
而在这一日投入攻击的日军,计有滨本步兵联队、高波骑兵联队共约4000人,加上张海鹏的3000伪军,日方投入攻击的总兵力达到7000余人。
此外日军加强了炮兵,集中了50多门轻重火炮的狂轰滥炸,加上8架日机反反复复的俯冲攻击,江桥防御阵地上一片火海。
正面防御的卫队团在敌猛烈的火力突击和反复进攻面前,伤亡剧增。江桥主阵地形势危急。
关键时刻,马占山亲临第一线,顶着硝烟与炮弹爆炸,泰然自若地坐镇指挥作战。这样,卫队团打得虽然艰难,官兵们没有一个退却,纷纷舍生忘死地与日军争夺激战。
至上午10时,马占山见敌我反复争夺,僵持不下,便心生一计,命令骑兵出击,利用自己的机动优势迂回至侧翼,包围江桥南侧日军。
快速机动的骑兵部队充分发扬了速度优势,突然出现在敌侧后,抽出马刀,驱动战马直冲入了敌军中,迅猛地横冲直杀。日军猝不及防,被打得队形大乱。日军士兵们顶不住马占山所的前后夹击,竟把长自己的长官抛在后面,各自溃散了。
士气崩溃是有传染性的,凶悍的日军一旦士气垮了,那也成了渣,于是战场上就出现了日军溃逃,东北军骑兵则纵马压着溃军追杀的罕有一幕。
马占山的这次漂亮的反击,给了日军沉重的一击,致使滨本步兵联队几乎被全歼,高波骑兵联队亦伤亡殆尽。
之后,马占山再接再励,又亲向赶赴江桥北部河套一带指挥,命张殿九旅增援守军实施反击,又击溃了张海鹏部的伪军。
11月6日这一天的血战,马占山展示了用兵大胆,指挥灵活的风格,麾下官兵在其激励下奋勇出击,日伪军被打得狼狈不堪。日军哀叹:这是自进入东北以来空前损失的一次。
但是,敌我实力对比,差距是悬殊的。马占山部虽勇,仍是孤军奋战;而日军屡遭重挫,仍然源源不断増兵,江桥最终没有守住。
继江桥之战后,马占山又在三间房阵地等防线上指挥部队与日军反复的殊死拼杀,顽强苦战一周,打退了日军多门师团7个联队、几万兵力的无数次进攻,直到所部被打得不足2千人,实在无力再时,方才退出阵地,转进省城齐齐哈尔。
由于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援助,齐齐哈尔、黑龙江全境最终也沦陷了。
但是,马占山顶住了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巨大压力,苦战江桥,打响了中国军队正规部队武装抗日的第一枪。这一枪之清脆响亮,回声之大,震动了全国。连马占山本人也大感意外,始料不及。
江桥抗战时的各方反应。
一:
必须回顾的是:在江桥抗战时,马占山所部始终在孤军奋战,未曾获得驻防锦州一带东北军大部队实质援助。张学良虽然电令马占山死守勿退,但是其麾下驻锦州各部队都一动不动。由此,江桥战斗结束后,张学良受到了当时社会舆论猛烈抨击。上海救国联合会说“黑省马军,孤军抗日,效忠疆场,张学良未能拨援”。市民联合会致电国民政府,指责“张学良坐视日寇侵略东北,辱国丧地,放弃职守”。全国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亦电请政府“严惩张学良,克日出兵”。
实际上,张学良是“上命难违”,有其说不出之苦衷的!
二:
南京政府蒋介石多次发电对马占山奋勇抵抗行为予以嘉奖,并明确电令张学良迅速增援马占山。
1931年11月12日,蒋介石致电马占山(原文):
“此次日本借口修理江桥,忽复进寇黑省,我方采取自卫手段,其属正当。幸赖执事(指马占山)指挥若定,各将士奋勇效命,得以催败顽敌,保全疆土,虞电驰闻,何胜愤慨。执事等为党国洒耻(雪耻),为民族争存,振臂一呼,全华轰动,人心未死,公理难泯,莽莽前途,誓共努力。临风雪涕,不尽欲言。蒋中正。”
又如1931年11月19日,蒋介石再致马占山电(原文):
“巧电诵悉,悲愤填胸,莫可言宣。我军连日奋战,为国争光,威声远播,中外钦仰,至堪嘉慰。兹已急催张副司令派队援助矣。临电驰念,不胜依依。蒋中正。”
从以上电文看,蒋是要张出兵的。然而众所周知,“不抵抗”又是其既定之策,所以这些电文大概就是一些表面文章,而马占山根本得不到一兵一卒与一枪一弹的支援。
三:
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爱国学生被马占山的坚决抗日之志所震撼,纷纷寄发电文和慰问信,尤如雪片飞向黑龙江。还出现了各界慰问团携带各种慰劳品,甚至赶着猪、牵着羊或怀揣现洋,奔赴前线,慰问马部全体官兵的场景。
北平抗日救国会专门发来电文说:“此次暴日侵我黑省,举国同愤,将军保土卫民,孤军血战,忠勇义烈,钦佩莫名,尚祈整饰军旅,继续奋斗,收复失地,还我河山·…··”
上海《生活周刊》在发给马占山的专电中称:“奋勇抗战,义薄云霄,全国感泣,人心振奋。”当时著名教育家、诗人陶行知特写了一首《敬赠马占山主席》诗:
神武将军天上来,浩然正气系兴衰。
手抛日球归常轨,十二金牌召不回。
“十二金牌召不回”这句话,显然是在借古喻今,用畏敌的宋高宗讥讽当局,而马占山的忠勇,无疑可比岳飞。
更令人称奇的是,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马占山抗日情形所感动,特制了“马占山”牌香烟,竟然一时畅销了全国。老板当即派人向黑省运去了几车烟,以慰劳马占山所部的抗日勇士。
当局“畏日如畏虎”,步步妥协退让的大背景下,“胡子”出身的马占山却逆流而上,打响了抗日第一枪,让世界舆论也为之动容。各国的报刊对江桥抗战也大加评论。《京津泰晤士报》社论中说:马占山是“在充满灾难的中国里,中国高级官吏堪称道仅有的一人……”来自四面八方的慰问电和声援信,把马占山赞誉为“抗日英雄”。
1938年8、9月间,马占山借道陕北前往重庆时,在陕北受到了陕甘宁边区政府领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毛泽东主席高度肯定并赞扬了马占山在黑龙江的积极抗日,尤其对其指挥江桥之战时展示出来的智勇双全赞不绝口。
日本侵略军横扫东北,投降之风盛行时,中国军队第一个打响抗日枪声的,并不是什么当世名将,而是貌不惊人、“胡子”出身的地方军普通将领马占山,这是当时的世人万万没想到的。
敢为别人而不敢为之事;大义面前,敢于违抗上命、勇拒外敌,马占山真不愧英雄之名,应当永垂青史!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