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华 正 茂——铁道兵女兵风采录(连载第四辑10)沿着父辈的足迹前行
风 华 正 茂
——铁道兵女兵风采录(连载第四辑10)
沿着父辈的足迹前行
邹智孝
邹智孝父母年轻时照片
2017年9月17日,我踏上南去的火车,前往我儿时成长的地方;前往父辈激战襄渝线的驻地;前往那曾经军号声声的地方,参加铁道兵八团子弟组织的四十多年后的“发小”聚会。
随着火车的奔驰,目的地越来越临近,心情也越来越激动,往事涌上心头,儿时许多有趣的事犹如放电影,一帧帧从脑海中掠过。那时我们这些“小铁”,一起听那隆隆的开山放炮声;一起看那大桥一点一点“长高”;一起迎着铁路接轨。那时,和小伙伴们一起不顾忙碌的父亲的“命令”;不顾慈祥的母亲的告诫,依然“偷偷”地溜到河边去摸小鱼。我们,有小时候互相帮助的甜蜜;有受到欺负的委屈;有做错事受批评的尴尬;也有得到奖赏的狂喜。
作为铁道兵的孩子,我们最难忘的还是一天天一次次的军号声声。有人说,那号声不就是单调的音符嘛。可我们这些在铁道兵军营里长大的“铁二代”们,随着部队修铁路需要的流动,我们也是“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不管我们这些铁道兵子弟随着铁道兵走到哪里,还是觉得那号声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几十年过去了,那起床号、出操号、开饭号、集合号、紧急集合号、出工号……依旧时常在耳畔响起,因为我们的父辈是光荣的铁道兵。
窗外的美好景色随着列车的前进一幕幕向后闪去,虽然景色很美,但对我毫无吸引力,我的心已经飞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当火车在安康站停下后,我的心几乎要蹦了出来,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想到马上就能见到儿时的好友激动万分。
我是第一个到达的外地铁道兵军营发小,看到一个个儿时的发小从门外走进来,不禁有些愕然,脑海里的印象,还是童年的身影,如今见面有的己是双鬓如霜,岁月的流逝在我们的身上留下了印痕,但兄弟姐妹们见面时的心情,却一丝没有减弱,如干柴加油遇上火星,熊熊燃烧起来,又是握手,又是拥抱,甚至热泪盈眶,犹如重返当年童真——我们沿着父辈的足迹,寻找自己。
联谊会上,兄弟姐妹们一曲铿锵有力的《铁道兵志在四方》,似乎把我们带到了童年时代的见闻,似乎看到了父辈们奋不顾身地战斗在隧道的礃子面,他们一身水,一身泥;战斗在滚滚激流中的桥墩上,水泥的泥浆涂满了他们的全身;工地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标语仿佛就在眼前;“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大横幅历历在目……是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是他们前赴后继,无私奉献,克服重重艰险,胜利修通战备铁路襄渝线。父辈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发扬。
在“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铁道兵八团子女重走父辈路”的红旗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白岩寨隧道"前。那是父辈艰苦奋战留下的纪念,也是父辈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似乎又回到了童年,在沙滩上捡拾石头支援工程建设;似乎又觉得火车隆隆的汽笛声有我们的贡献在里面,使我们更感觉自豪与骄傲,激起我们对"铁道兵精神"传承和发扬的责任感。
邹智孝在医院陪护父亲
沿着父辈们战斗的足迹,我们感慨,我们赞叹,我们歌唱,父辈那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铁道兵精神”,永远是我们的动力和正能量。
在无限感慨和畅想中,我们结束了这次行程,坐在回程的火车上,铁道兵八团发小聚会的激情还在心中荡漾,那首《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声仍在耳边回响:“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作者简介
邹智孝,男,铁八团铁二代。
1975年3月一1976年12月为下乡知青;1976年12月一1978年10月为德州地区建筑公司二队工人;1978年10月一80年7月在德州师专上学;1980年7月一2002年9月历任德州市黄河涯中学、胜利油田第22中学、胜利油田第9中学、胜利油田笫29中学教师。
2002年9月任胜利油田胜东社区瑞达物业公司干部。2018年4月退休。
编辑:乐在其中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