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一九三六:震动中外的红军东征

2025-02-20 最新 评论 阅读

 

相比于世人皆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的红军东征则不为国人熟知,但其却是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战略行动,是中华民族解放的历史画卷上灿烂辉煌的一页,拉开了抗日救国的序幕。

东征红军将领

发布《东征宣言》

1935年10月,毛泽东等率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先期结束长征。然而此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日本积极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国民党政府却继续推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妄图继续围剿陕北的红军。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提出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口号。因红一方面军经过长征减员极大,装备极差,亟需扩兵筹款,休整补充,但陕北地区贫困落后,根本无法满足红军的需要,这也是红军东征的客观条件。

1936年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签署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命令》。后为了贯彻上述战略方针和行动部署,并以实际行动表示红军抗日的决心,中共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实行东征,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抗日先锋军首先向山西、绥远进军,并逐步向接近抗日前线的华北广大地区发展,以便与日军作战。新组建的红二十八、红二十九军和地方游击队留守陕甘根据地。为保证东征主力的军需供给,由周恩来兼任后方办事处主任。他对东征部队的编制、干部配备、兵站和医院的设置、被服军鞋的供给及渡河舟船和民工征调都作了周密的安排。2月7日,在红军东渡黄河以前,部队行进中遇大雪,毛泽东目睹大雪中的祖国壮丽山河,诗兴大发,写下了名篇《沁园春·雪》。

1936年2月17日,中华苏维埃政府和中央军委联合发布《东征宣言》,发出“为实现抗日,渡河东征”的战斗号令。2月18日,东征红军在毛泽东等率领下开到陕北延川,举行了东征誓师大会,各路东征部队迅速隐蔽地集结到黄河岸边,进行渡河准备,准备进行东征抗日。当时,黄河天险为晋军严密封锁,设置三道防线,修筑高碉、暗堡一千余个。为弥补主力部队之兵力不足,震慑当地民众,又在沿河各县成立“防共保卫团”,严厉镇压当地民众和同情抗日的革命人士。在山西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不少民众冒着生命危险,侦察敌情,传递情报,运送枪支弹药,张贴标语、传单。一些热血青年还偷偷渡过黄河,参加了红军。2月20日晚,抗日先锋军所辖的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冲破阎锡山部队的防线,渡过黄河,正式拉开东征序幕。红军宣布,此次东征是为了实行各项抗日政策,争取迅速对日作战,表示愿意停止一切内战,联合抗日。

陈诚坐镇太原

红军突破黄河天险后,即分兵数路,长驱东进:一路进占义牒,围攻石楼;一路攻克留誉,进逼中阳;一路沿河北上,进袭柳林。阎锡山为阻止红军的进攻,进而驱逐红军至黄河以西,急调部队防堵和反击。两个军团在接连取得关上、蓬门大捷后,于3月上旬会师于孝义县兑九峪以西的大麦郊地区。毛泽东、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也随同到达,指挥红军主力,准备东进兑九峪,穿过同蒲路,开赴河北抗日前线。

3月10日清晨,红军主力突然从左、中、右三面兑九峪的晋军发起攻击,晋军各部仓促应战,负隅顽抗,十余架轰炸机也飞临兑九峪上空,狂轰滥炸,轮番助战。两军从日出打到午后,一直处于对峙状态,几十里长的山沟里,到处硝烟弥漫,杀声震天,战况十分激烈。由于红军过河不久,没有根据地依托,加之地形不利,武器装备较弱,于是毛泽东和彭德怀当机立断,命令红军撤出战斗。

兑九峪之战后,阎锡山深深感到红军作战的力量强大,急电蒋介石派兵增援。3月中旬,蒋派15万大军陆续由同蒲路向北,正太路向西,分两路入晋,并在太原成立了晋陕绥宁四省“剿共总指挥部”,由总指挥陈诚坐镇太原,协同阎锡山指挥。同时蒋介石还强令驻陕西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向陕甘苏区进攻,袭击红军战略后方。

为此,红一、十五军团根据东征总指挥部的命令,又兵分三路,实行新的战略展开,宣传发动群众,大力筹款扩军。17日,红军乘国民党军南北后方空虚之机,左、右两路部队迅速北上和南下,少量兵力为中路军,巩固渡口,维护后方交通。26日,军团长林彪率右路部队红1军团南下已攻占临汾、洪洞、曲沃等县,大力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积极筹款扩红,组织地方游击队20多支,创立了20多个乡、村苏维埃政权,播下了抗日的革命火种。

左路部队红15军团在徐海东带领下北上逼近太原晋祠,占领了岚县、兴县,发动群众打土豪,斗地主,开粮仓,分官盐,扩红筹款,创立苏维埃政权,把一向号称“白地”的晋西北地区闹了个天翻地覆。3月31日夜,由刘志丹、宋任穷率领的红二十八军奉中央军委命令,在兴县罗峪口渡口登岸进入山西,参加了东征。

 红军抗日先锋军攻占祁县

赵家沟军事会议

3月底,国民党军占领原由红军控制的全部晋西黄河各渡口。蒋介石又调兵遣将,企图封锁黄河,进击陕北根据地,围歼进至黄河以东之红军。鉴于这一情况,东征军决定左、右路军向中路军靠拢,避免被分别围歼。4月4日,右路军红一军团开始北移,15日攻克吉县,全歼守军,俘敌三百余人,接着占领平渡关至清水关各渡口,主力进至大宁、蒲县间,阻止国民党军北进。

左路军红十五军团同渡河的红二十八军在白文镇附近会合后,共同行动,挥师北上。4月14日,红二十八军在进攻战略要地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军长刘志丹冒着枪林弹雨,进至距国民党军阵地不足300米处直接指挥,不幸被枪弹击中,壮烈牺牲。4月下旬,东征军胜利实现了集中的计划,打破了国民党军分别围歼东征左右两路军于南北两线的企图。

东征红军集中后,国民党军队从北起三交,东经孝义、灵石、临汾、南迄新绛、河津之线,分三面包围过来,企图围歼红军于黄河东岸的狭窄地区。为了避免内战,保存抗日力量,并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中共中央于4月13日至15日在永和县赵家沟召开军事会议,作出了“逼蒋抗日、回师西渡”的战略决策。遵照赵家沟会议的决议,红军主力从4月下旬逐步转移到黄河岸边。

4月28日,毛泽东、彭德怀致电周恩来和各军团首长,决定西渡黄河,回师陕北后再图发展。5月2日,为避免与国民党军优势兵力作战,东征红军相继撤回河西,至5月5日全部渡完,进至陕北地区休整,正式结束东征,国民党煞费苦心制定的围歼红军于黄河东岸的计划完全落空。5月5日,毛泽东、朱德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和中国人民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向南京政府及其海陆空军队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号召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红军东征从1936年2月20日渡河入晋到同年5月回师陕北,历时75天,先后转战50余县,横扫了大半个山西。虽然由于国民党20多万重兵的前堵后截,东征红军暂时未能实现创建山西抗日根据地、东出河北直接对日作战的目的,但其所取得的战果及由此而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却是极其重大而又深远的。

毛泽东对东征胜利的意义作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筹备了财物,扩大了红军。”东征期间,英勇的红军将士歼敌13000多人,俘敌40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4000多支、火炮20余门,扩大红军8000余名,筹款30余万元,使红军在兵员、物资及战斗力方面均得到提高补充。

经过两个多月的东征,不仅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影响,宣传了中共的抗日主张,重新燃起了中华儿女抗日救亡的希望之火,而且巩固和保卫了陕甘苏区,壮大了红军队伍,建立起一些抗日游击队和游击区,为后来开辟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其础。特别是红军东征为在全中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创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