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华传统家法浅探:孩子该不该“打”?

2025-02-20 最新 评论 阅读

 

拍摄于2024年9月15日的一则少年殴打亲生母亲的视频近日在网上疯传,视频中显示,这一少年至少踹了亲妈12脚,还不停叫骂。直到越来越多的人来阻止他的疯狂行为,之后派出所民警将其带走。

令人不解的是:在整个过程中,这位母亲不逃跑,不抵抗,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还说“别管他,别管他,让他揍,让他揍”。

唉!这有病的熊孩子!

什么是熊孩子?凭借年纪小,乱搞破坏、不守规矩,无法无天,往往家长包容、社会纵容,后来就是“大闹天宫”,家长老师无所适从,最后走向犯罪道路。

俗话说:好花都是浇死的,好鱼都是喂死的,好孩子都是爱死的,此言不虚。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曾指出:“我们没有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我们不断在让步,在为自己找理由,为孩子们开口子。”

教育里一定有痛苦的成分,对孩子要鼓励但不能过度,适当的惩戒是必须的。

我们很多人认为西方没有体罚,其实西方学校对于教学是很严格的。几乎所有的美国学校都有禁闭室,学校有权将违纪学生停课、关禁闭、周六返校禁闭、开除,直至送少年惩戒学校。英国《2006 年教育与督学法》规定,教师有惩罚不规矩学生的法定权利,包括:罚写作文、周末禁闭、校长惩戒、停学。体罚包括允许打手心,每双手不超过三次,允许鞭打男生的臀部不超过6下等。

韩国有《大韩民国教育处罚法》,包括允许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打男女学生的小腿。

距今有2500多年的《礼记•学记》记载: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意思是说:夏楚两物(教鞭)是用来警惕鞭策学生,以收到整肃威仪的效果的。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是当代作家毕淑敏的心血之作,文中讲道:“……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 这就是殴打。”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现在舍不得惩罚,孩子将毫无敬畏之心,将来社会的惩罚可能更为严重

那么,该如何教育熊孩子?让孩子有敬畏之心呢? 天下第一训《颜氏家训》给了我们启示。

《颜氏家训》记载:“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 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 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意思是: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只是不愿使他因受责骂而神色沮丧,不忍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应当用生病来做比喻,哪能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呢?又应该想想那常督促训诫子女的人,哪愿意刻薄虐待亲骨肉啊? 实在是不得已啊!父子间要严肃,不可以儿戏;骨肉之间的爱,不可以简慢。简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儿戏了怠慢就会产生。

这就告诉我们:孩子犯错应该惩罚,就像孩子生病需要喂药针灸一样。不可以生病了却不治疗。

可贵的是,《颜氏家训》不光用比喻警示后人如何正确家教,还用故事启示我们如何做。

《颜氏家训》中讲道:“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意思说: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夫人,品性很严谨方正;王僧辩在湓城时,是三千人的统帅,年纪已过四十岁,但稍微不称魏老夫人的意,老夫人就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辩才能成就功业。

《颜氏家训》的作者直接告诫颜家后人,孩 子可以“打”!这就是“家法”。 那么孩子“生病”了,什么时候该打?用什么打?打到什么程度?

不治已病治未病。《颜氏家训》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意思是说:早教及时恰当,等到孩子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 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

及时制止孩子犯错。当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犯错时,成年人不能把错误当成可爱。比如有的婴幼儿打父母、爷爷奶奶的脸,抓头发等,都要及时对婴幼儿表现出自己不高兴,或者以厉声呵斥表达不满,甚至可以用手势装作要打孩子的屁股或者手心的样子。如果孩子再进一步冒犯,那就真要打到屁股或者手心了。

《颜氏家训》是复圣颜子第三十五世孙、大学问家颜之推针对自家孩子的训诫,我们是不是要反思 一下呢?

划重点吧,关于如何惩戒孩子,本人认为稍微一提醒就认错并改正的孩子,确实不需要打骂;对于那些特别调皮、说教不起作用的熊孩子,适度的棍棒教育还是需要的。但是要关门教子,给孩子留有尊严。 邹韬奋先生在《我的母亲》一书中回忆少年时在父亲面前背“孟子见梁惠王”,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半本书背下来,右手掌被打得发肿,陪在一旁的母亲还要哭着 说“打得好”。这就是满怀爱意、满怀不忍的责打,而不是泄私愤。

小错不惩必将铸成大错。寿镜吾老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他是个博学而又严厉的人,在他的三味书屋里,有“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虽不常用,但对学生们时时刻刻都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所以,教育与引导必须方法得当,当奖之时不应吝啬,当惩之时不应手慈,如此方能让我们的孩子走正途、行正道,建立敬畏之心,明辨是非曲直。(作者:曲阜市实验小学 孔艳华 孔为峰)

编辑:周全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