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宣讲家文稿:【强国讲堂】新时代的中国海洋强国建设

2025-02-19 最新 评论 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从以上三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可以看出,建设海洋强国是多维度的,包括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权益等。

一、中国的海洋概况

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这其中包括了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从历史来看,中华民族是最早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但是受农耕文明影响,我们对海洋的利用主要集中在渔业和盐业,而没有深入发掘海洋文化的潜力。

从地缘条件看,我国海洋地缘条件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措施,以及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合作与对话,我们能够应对这些挑战,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已明确公布的内水和领海面积38万平方公里,是海洋开发活动的核心区域,也是坚持陆海统筹、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区域。

什么是领海?领海是沿海国主权管辖下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的一定宽度的海域,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领海的上空、海床和底土,均属沿海国主权管辖。领海的无害通过权是一项国际习惯法规则,允许外国船舶在遵守特定条件下通过他国领海。

什么是毗连区?毗连区是指沿海国领海以外毗邻领海,由沿海国对其海关、财政、卫生和移民等类事项行使管辖权的一定宽度的海洋区域。

什么是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是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确立的一项新制度。专属经济区是指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200海里、在领海之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专属经济区的设立旨在保障沿海国家的海洋权益,包括但不限于资源的开发利用、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当前,中日在东海存在钓鱼岛问题和海域划界问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有着充足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中日两国对钓鱼岛问题的处理,应该以《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日联合声明》以及1972年达成的“搁置争议”共识这条主线为法理根据,而不应以“旧金山和约”、“归还冲绳协定”为依据。

2016年,为重申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加强与各国在南海的合作,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中国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中国一向坚决反对一些国家对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非法侵占及在中国相关管辖海域的侵权行为。中国愿继续与直接有关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南海有关争议。中国愿同有关直接当事国尽一切努力作出实际性的临时安排,包括在相关海域进行共同开发,实现互利共赢,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声明》中,我国明确指出:基于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的长期历史实践及历届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根据中国国内法以及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包括:

(一)中国对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拥有主权;

(二)中国南海诸岛拥有内水、领海和毗连区;

(三)中国南海诸岛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四)中国在南海拥有历史性权利。

二、中国在海洋治理上的软实力与硬实力

对海洋规则的解释和利用,是确保国家海洋活动权利和利益的关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长期被排除在国际海洋规则的制定权利之外,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才逐步参与到国际海洋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来。此后,中国的参与意愿和能力不断加强,并通过不同渠道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国际海洋事务。

加强自身硬实力和软实力是我们提高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能力的前提,也是我们在当前全球治理存在严重赤字的背景下承担治理责任的基础。从地理大发现到20世纪初,世界曾先后出现过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海洋强国。毫无疑问的是,国家的硬实力是其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物质基础。

从硬实力来讲,海洋科技创新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根本动力,是贯穿全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加快海洋开发进程,振兴海洋经济,关键在海洋科技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比如,“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号、“潜龙”号、“海龙”号等潜水器为代表的海洋探测运载作业技术实现质的飞跃,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大幅提升;自主建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雪龙2”号破冰船,填补我国在极地科考重大装备领域的空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实现从水深300米到3000米的跨越,“海洋石油981”在南海首钻成功,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平台“蓝鲸1号”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等等。

在海洋经济方面,2023年10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远洋渔业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水产养殖产量连续32年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和出口国,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航运业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2023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新闻发布会指出,我国船东拥有的船队规模达到2.492亿总吨,从总吨上成为世界最大船东国。

在军事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发出“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的号召,作出一系列事关人民海军建设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擘画。今天的人民海军,已基本完成各型装备的更新换代,远海防卫作战装备力量体系发展加快步伐,近海防御作战装备力量体系优化提高,两栖攻击装备力量体系不断建强。

海洋强国软实力主要指的是海洋文化、海洋教育、海洋意识等非物质层面的力量,这些软实力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海洋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国家在海洋领域的全面发展。海洋软实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加强海洋文化教育,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还需要通过国际传播提升国家的海洋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国际海洋政治的三大趋势

国际海洋政治有三大趋势:第一,海洋政治内容更加丰富。各国除了强调海洋控制外,海洋公共产品和海洋环境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二,海上军事力量的主要作用在于威慑而非实战。军事改变现状的难度与日俱增、国际机制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正使海上力量运用重点从军事转向外交及警察职能,从远洋转向近海。

第三,国际海洋政治格局将逐渐走向多极化是当前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趋势。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时空条件的变化、海上军事力量的角色转变,以及国际机制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四、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作为成长中的海洋强国,中国只有在深海国际政治中有足够的话语权,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在深海的利益,更好地塑造国际海洋秩序,并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随着海洋政治议程的日益多元均衡,海洋强国的内涵也正在发生变迁。作为海洋大国,中国必须同时兼顾海洋控制、海洋发展与海洋治理三大议题,唯海权论、唯发展论、唯责任论都既不现实,也不可行。

第二,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第三,海洋强国的基础是海洋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2023年海洋经济复苏强劲,量质齐升,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9097亿元。

五、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

第一,推动农业文明思维向海洋文明思维转变。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有明显的区别:一是农业文明的特点是依赖自然、自给自足,在外交策略上以保守和防御为主。二是海洋文明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和进攻性。

清朝末年,英法等国要在北京建立使馆,但是在清政府看来,这种事情是不可理解的。因为,在封建社会中,如果在别国设立长期办事机构,就是对这个国家的监视。

农耕文明可以通过政治协商和让利来解决争端。海洋文明在面对争端时,更多地是通过武力决出胜负,然后双方签订个条约,通常这种条约都是不平等条约。

当前,中国要参与到全球治理中,就必须加强海洋文明思维,同时,我们要把农业文明思维中爱好和平的优点代入海洋文明思维。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1973年至1982年举行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产生的国际协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界定了各国在利用世界海洋方面的权利和责任,为企业、环境和海洋自然资源管理制定了准则。

美国反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的国际海底区域制度是其拒绝加入的直接理由。

第二,中国如何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一是合理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捍卫自己的利益。目前,我国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海底区域开发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在,从法律上来讲,如果不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就不可能进行海底区域开发的申请。

二是塑造规则彰显中国的话语权。今天,中国已经是一个海洋大国,并且要建设海洋强国。所以,我们需要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如果没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就当不了海洋强国。现在,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细化、完善。所以,我们要积极参与完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工作中,发出中国声音,扩大我们的影响力。

三是积极发展海洋经济。近十年,我们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比如,2018年3月,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家海洋局的职责整合,组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这说明,我们在海洋建设方面加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关于海洋经济活动,我们还出台了诸多法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这些法律让我们的海洋经济活动更加有法可依。

四是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我们要“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五是加强与其他海洋国家的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我们要“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深度参与国际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制定与实施,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秩序,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六是以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当今,在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如果没有科技支撑将寸步难行。所以,海洋活动往往代表着先进生产力。

七是发展海上力量,维护国家安全。人民海军自1949年4月23日从江苏泰州白马庙启航,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逐步发展成为一支能够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海上武装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军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标志,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海洋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广阔的生存空间,而且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我们“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考察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成为海洋强国是重要一环。

建设海洋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地投入资源、发展技术、培养人才,以及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保持连贯性和稳定性。这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海洋领域的全面发展和强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谢谢大家。

作者:胡波 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