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问:新中国首都定在哪里合适?王稼祥的一番话,敲定了北京
如今的共和国首都是北京,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事情,其实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前,以毛主席为核心的老一代领导人,在关于把首都定在哪里的问题上,还有过其他可能的选项。
除了北京,备选的地方包括洛阳、西安等历史上的古都,也包括哈尔滨这些相对年轻的城市,但后来的新中国的首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北京。
是什么原因让北京在这些城市中脱颖而出,毛主席又为何没有中意像洛阳、西安这样历史更加悠久的古都呢?
今天就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一下,新中国首都为何定在北京。
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所以也有一批历史积淀非常厚重的城市,像洛阳自从周代就成为都城,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这里定都。
从洛阳向西,是另一座古都西安,历史上也有十三个朝代把西安作为都城。
在洛阳至西安这条线的北边有北京,南边有南京。南京从三国时期成为东吴的都城,此后断断续续也有不少朝代在这里建都,北京虽然崛起较晚,但从金朝成为首都到明清,也有将近千年的历史。
当然还有开封、成都、杭州等这些也当过都城的地方,所以到了新中国成立前,首都要定在哪里,可供选择的地方很多,但历史毕竟不同于现实,当时有的城市已经没落,有的城市尚未回到人民手中,新生的人民政权必须要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最初,毛主席曾中意过远在东北的哈尔滨。
把首都定在哈尔滨,在今天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却是非常值得考虑的。哈尔滨是共产党所掌握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城市之一,而且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并且靠近苏联,便于得到苏联的支援和帮助,但形势的变化让这一计划中断。
后来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得到解放或是即将解放,可供选择的城市也越来越多了,但北京受到的关注似乎更大一些。
1948年9月初,中央在当时的驻地河北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九月会议”。
毛主席与时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讨论了解放山西的问题。这时的山西差不多只剩下太原一座孤城,但阎锡山把这里修成了巨大的堡垒,准备负隅顽抗。
在听完徐向前的汇报后,毛主席说:太原不打是不行了,最好北平不要打。“北平最好不要打”这句话,说明当时毛主席已经在考虑保留一个完整的北平,并有意向把这里作为未来的首都,当时党内其他人也有类似的看法。
随着接下来辽沈战役胜利,入关的东北野战军与华北的解放军部队,又一同发起了平津战役,决定北平命运的时候到来了。
1948年11月末,平津战役打响。
解放军发起新保安与张家口之战,切断了国民党军队向西逃窜的可能,接着又包围了北平与天津。对于北平这座千年古都,到底打还是不打,指挥平津战役的聂荣臻、林彪、罗荣桓等人有了不同意见。
早在此前西柏坡与毛主席的谈话中,聂荣臻就意识到北平将来可能会成为首都,而且作为历史古都,应当尽量减少战争给这里带来的破坏。
加上在平津战役中,主动权掌握在解放军手中,而当时国民党方面负责华北军事的将领傅作义,他的女儿傅冬菊是中共地下党成员,争取北平和平解放的前景很大。
所以聂荣臻不赞成打,他说道: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应尽力把这个文化古都保全下来,因为枪炮一响,准得把北平打个稀巴烂,何况对胜利以后建都的问题,党中央已经初步选定了北平。
聂荣臻先把自己的想法同罗荣桓讲了讲,罗荣桓表示同意,不过林彪却不赞同,他说道:你的想法很好,但这只是幻想,不可能实现,还是要靠打来解决问题。聂荣臻多次解释无果后,只好以个人名义向毛主席发去电报,建议打下天津后,争取和平解放北平。
这一建议得到了毛主席的同意,毛主席指出,今后我军的主要作战是夺取大城市,能和平解决最好和平解决。
毛主席拍板后,围绕北平出路问题的谈判也正式启动。
与北平和谈同时进行的,还有一项新的任务。1948年12月,党中央任命彭真为北平市委书记,叶剑英为北平军管会主任兼北平市长,毛主席对两人说道:接管北平意义重大,一定要做出一番成绩,避免出现错误的做法。随后叶剑英与彭真带领从各地抽调的上千名干部,来到位于北平西南的良乡,趁着北平和谈的时间,对接管干部进行紧张的教育训练工作。
尽管毛主席没有明说北平将成为首都,但叶剑英等人都预感到,北平将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叶剑英对接管干部们说道:北平是历史文化古都,将来还有可能是新中国的首都,这关系到党和军队的声望,关系到其他尚未解放的城市,我们一定要做好接管北平的工作!
北平和谈在进行,接管干部的训练也在进行,很快时间就来到了1949年年初。
在东北做城市工作的王稼祥,来到西柏坡准备参加七届二中全会,同时向毛主席汇报有关东北的情况。毛主席得知王稼祥到西柏坡后,马上让人把自己的这位老朋友给找来,打算好好促膝长谈一番。
也正是这次谈话,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中国的首都所在。
王稼祥与毛主席见了面,在一间简陋的土房里,两人开始谈论起未来新中国的首都问题。
毛主席说道:我今天有一件大事想要请教你,我们历史上的都城有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你城市工作经验丰富,依你看,我们将来的首都定在哪里合适呢?
王稼祥见毛主席开门见山,便也说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首都应当考虑北京。毛主席要他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王稼祥认为北京比较适合作为新中国的首都,这里靠近苏联与蒙古,国界线长却不用担心战争,山东半岛和辽宁半岛还能防卫来自海上的威胁。最近的几百年,明清两朝也都是把首都定在北京,从老百姓的心理上,也乐于接受。
对其他几个地方,王稼祥则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说道:黄河沿岸的洛阳、开封,因为中原经济落后,短期内无法改变,再考虑到水患、交通等问题,不适合把首都定在这里。
关于西安和南京,王稼祥说道: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秦汉了,东部沿海和南方的经济优势更大一些,西安位置太靠西边,地理位置上也不再具有优势。
至于南京是国民党蒋介石的老巢,这里虽然地理险要,又离东海太近,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我们的首都不适合放在这里。
听完王稼祥的一番话,毛主席点了点头,表示完全同意他的看法。
1949年1月末,北平和谈经过反复博弈,最终成功落幕,千年古都回到了人民手中。
3月份,毛主席和其他同志开完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共中央驻地也从西柏坡向北平转移,毛主席称这次进北平是“进京赶考”,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明确提出了要在四月或五月,占领南京,然后在北平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
这也是许多民主人士的共同想法,两个月前的北平和谈过程中,原北平市长何思源,就希望新的中央政权能把首都定在北京,这同样也是当时两百万北平人民的一致心声。
所以到了这时,北平成为新中国的首都,已经是众望所归了。大约在3月末,毛主席等人便来到了北平,除了继续指挥解放战争,筹建新中国也已经摆上了日程。
1949年9月的一次座谈会上,毛主席同民主人士谈及了首都问题,张奚若说道:首都定在北京,大家不会有意见,但就是南京是否要改名,有人说南京要改名。
一旁的黄炎培说:为了省事,我的意见是北平、南京都可以不用改。不过当时更主流的声音是,南京不用改名,而把北平改为以前的称呼“北京”,(注:1928年蒋介石完成北伐后,把北京改叫北平;朱元璋建都南京时,这里也被叫做北平)
毛主席出于政治和历史的考虑,也同意把北平改为北京。于是在9月27日的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上,有关议案获得通过,新中国的首都定在了北平,同时改称北京。
几天后的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顺利举行,这座古都重新焕发了生机,新中国的历史也由此开始。
内容来源:
周彬:《王稼祥建议定都北京》,《湖南文史》2002年
王聚英 等:《定都北京是人民与历史抉择》,《文史精华》2009年
辛向阳 倪建中:《新中国何以定都北京》,《党政论坛》2008年第20期等等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