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构筑国际传播“文化长城” 塑造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

2025-02-19 最新 评论 阅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文化霸权主义暗流涌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需要构筑一个全面、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时代“文化长城”,向世界展现一个兼具历史厚度、时代温度和创新锐度的中国形象。这座长城不是物理疆域的防御工事,而是以五千年文明基因为内核、以创新传播为路径、以价值共鸣为目标的全球文化国际传播体系。它既是对中华文明生命力的当代诠释,更是为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

一、文明根脉:筑牢“文化长城”的价值根基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雨仍生生不息,其核心密码在于“多元一体”的文化包容性与“守正创新”的演进逻辑。从殷商甲骨文到敦煌写卷,从《四库全书》到“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外来文化养分。这种生命力源于“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体现在“海纳百川”的包容实践中——佛教与中国哲学交融催生禅宗智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发展新路,数字技术赋能故宫文物“活起来”。这种文明韧性,为“文化长城”建设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思想资源。

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更在于其对全球性难题的启示意义。“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与“双碳”目标实践形成呼应,“义利相兼"的价值观重塑全球经济伦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指明方向。这些文化基因通过《儒藏》工程等系统性整理、杭州G20峰会“和”文化主题演绎、云南大象北迁的国际传播等创新转化,正升华为具有普适意义的文明对话。

二、重构传播范式:突破文化折扣的创新路径

国际传播“文化长城”的建设,需突破“文化折扣”“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需要构建“传统与现代交织、技术与人文共振”的“四维融合”传播体系:

1.技术赋能:文化破壁促进文明对话

短视频平台让京剧“唱”进非洲部落,数字敦煌让千年壁画“走”向全球课堂,吸引全球190国家用户虚拟参访。元宇宙技术复现《清明上河图》市井风情,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新场景。TikTok上#Chinese Culture话题播放量超580亿次,青年群体自发成为中华文化传播者。技术不仅打破文化传播的时空界限,更创造“Z世代”喜闻乐见的对话方式。

2.产业融合:构建文化价值出海矩阵

从《哪吒》的科幻出海到网文平台“起点国际”的海外崛起,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突破30亿元,《诡秘之主》等作品跻身全球畅销榜。国产手游《原神》融入山水画意境,在56个国家登顶下载榜。汉服产业规模超百亿,带动“东方美学”成为全球时尚新势力。文化产业正成为文明对话的“柔性基础设施”。

3.叙事革新:建立共情传播机制

告别宏大的宣教式话语,《中国诗词大会》以竞技之美传递文化精髓,《国家宝藏》以“文物自述”打破文化隔阂,被BBC誉为“最富诗意的文明解码”。《无穷之路》纪录片通过外国主持人视角讲述脱贫故事,获亚广联大奖。《这就是中国》用青年视角解构理论话语,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叙事体系。

4. 平台联动:织密全球传播网络

“中国联合展台”推动《山海情》、《幸福草》等剧集在非洲掀起追剧热潮。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建成覆盖160个国家的全媒体传播链。孔子学院升级2.0版,推出“中文+电商”“中文+高铁”等特色课程。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联盟,联动62国400余家文化机构。

平台联动的本质是构建全球文化传播的“神经系统”,通过官方与民间、实体与虚拟、区域与全球的多维连接,让中华文化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世界文明肌理之中。这种系统性、生态化的平台网络建设,正是国际传播“文化长城”抵御文化霸权、促进文明共生的结构性支撑。

三、全球共振:“文化长城”的价值实现

“文化长城”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生态:

机制化平台建设: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等58个多边平台,覆盖文化遗产、演艺交流等12个领域。它破除“文明等级论”的思维窠臼,通过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平台,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型文明观。

本土化融合创新:非洲版《媳妇的美好时代》实现本土化改编,收视覆盖48个非洲国家。肯尼亚蒙内铁路纪录片《我的铁路我的梦》实现中非叙事共情,埃及“鲁班工坊”将非遗技艺与职业培训结合。“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行动计划覆盖149国,孔子学院"中文+职业技能"模式助力发展中国家人才培养,影视合拍项目促成中非《狮魂》等文化混血作品诞生。

价值化理念共鸣:中国“精准扶贫”经验写入联合国决议,“生态文明”主张纳入G20峰会宣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多次载入国际文件。从脱贫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引发国际共鸣,到“双碳”目标实践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方案,中国故事日益成为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注脚。

四、未来进路:从文化长城到文明虹桥

“文化长城”的构筑需要战略定力与创新智慧。需构建“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民间参与”的协同机制,建设文化数字化全球供应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化IP矩阵,更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共鸣点。唯有让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转向“价值共享”,从“文化展示”升级为“文明对话”,方能真正筑就一座突破认知藩篱、连接人类情感、激发文明创新的精神长城。

1.深度挖掘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建立中华文化基因库,开发“戏曲+电音”、“节气+元宇宙”等跨界产品。

2.培育跨文化传播“先锋力量”:实施“国际中文传播新长城计划”,利用“中文视觉输入法”快速学汉语技术,培养万名精通双文化的青年学者。支持民间文化学者,打造“李子柒式”国际传播IP矩阵,培养百万级海外“文化体验官”。

3.构建全球文化供应链:建设文化数字化全球供应链,依托“文化长城”深化文化产能合作,在数字内容、文创设计等领域形成标准输出。

4.创新文明对话“元语言体系”:开发“全球年轻人文化共识指数”,精准定位传播触点。创建“文明互鉴云论坛”,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跨文化内容共创。

这座新时代“文化长城”,不是树立文化边界,而是搭建理解之桥;不是复刻历史荣光,而是共创未来图景;不是文明对抗的城墙,而是连接历史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文明虹桥”。当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冬奥开幕式,当“和合共生”理念闪耀达沃斯论坛,当《只此青绿》舞动伦敦西区——世界正在见证:一个古老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如何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新的活力。这既是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生动诠释,更是中国为全球文明生态贡献的东方智慧。

(作者:吕晓光 系文化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任)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