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建筑的亭-亭的构造
亭的构造
一、亭的柱子
亭的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扇形、海棠等多种形式,并有单檐与重檐之分。亭之柱的多少,随平面布置而异。若是单檐亭,方亭通常为四柱或十二柱。八角亭为八柱,六角亭为六柱。圆亭多为五柱或六柱。而重檐亭,方亭多至十六柱,而八角、六角亭之柱数,则以单檐柱数倍之。
柱之用材,以木柱为主,是为了取材方便,且易于加工;但有时也用石柱,是为了石材坚固,抗风耐雨、不易损坏,故多用于地处山高林密的山亭。柱的断面,除方亭可用方柱外,其余均用圆柱。
柱之高度(指室内地坪至檐桁底的高度),一般方亭,柱高为2.8~3米,柱径为18~20公分。六角亭、八角亭之柱高一般为2.8~3.2米,柱径为18~22公分。一般可在此范围内,按实际情况作适当选用。但是以上数据,仅是针对普通亭子而言,并非普遍适用之模式。对于其中体量过大或过小者,则须酌情而定,务使其造型美观、比例得当、坚实耐用。
对于柱高与柱径的规定,在《营造法原》一书中有如下叙述:“方亭柱高,按面阔十分之八。柱径按高十分之一。六角、八角亭柱高按每面尺寸十分之十五,八角亭可酌高,占十分之十六。柱径同方亭。圆亭柱高可按八角亭做法。”
但经计算,以上规定明显与工程实例不符,以方亭面阔3米为例,其柱高若按面阔的十分之八计,为2.4米,明显偏低,而柱径按高的十分之一,则达24公分,显然过大。又如六角亭每面尺寸为1.5米(亭之对径3米),柱高按每面尺寸的十分之十五计,仅为2.25米,相同尺寸之八角亭,若按每面尺寸的十分之十六计,其柱高也仅为2.4米。该二例之柱高,明显过低,,而柱径按高的十分之一计,仍然偏大。
由此可见,单是根据亭之面宽或边宽乘以相应的固定系数来确定柱高与柱径的方法,并不完全科学,还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为好。
以下是有关各式亭子面宽(边宽)与柱高关系的工程实例,详见《图一~四》。
图一 面宽与柱高之图例(方亭)
图二 面宽与柱高之图例(六角亭)
图三 面宽与柱高之图例(八角亭)
图四 面宽与柱高之图例(圆亭)
二、亭的外檐
檐柱上端,架设檐桁,相交之檐桁须按敲交做法,以便架设戗角。桁下承以连机、夹堂板及枋子。若桁下不设连机与夹堂板,而直接承以枋子,则该枋称拍口枋。
枋下悬挂落,柱间下部设半墙或半栏,半墙一般高约高50~55公分,其上铺设砖细坐槛面砖,用以坐憩。除构造简单的亭子外,坐槛外缘一般均设置吴王靠。
吴王靠,北方称鹅颈椅,因靠背弯曲似鹅颈而得名,多用于临水的亭榭、楼阁中。吴王靠之构造与栏杆相似,高约45~50公分,为便于凭坐时倚靠,吴王靠之心仔部分须作成双曲线之弧形,并向外作倾斜,倾斜度为其高度的三分之一。
亭之较具规模者,则用四六式桁间牌科作为装饰,多为一斗三升。
亭的几种外檐做法,详见《图五~七》。
图五 外檐做法一
图六 外檐做法二
图七 外檐做法三
三、亭的提栈
提栈,北方谓之举架。是将相邻两桁之高差自下而上逐层增加,使屋面斜坡形成曲面的一种方法。
界深与相邻两桁高差之比例,称为算,是确定屋面斜坡的一种计量单位。如界深为100公分,两桁之高差为30公分,即称该界提栈为三算。又如界深为100公分,两桁之高差为35公分,即称该界提栈为三算半。以此类推,四算、四算半、五算、五算半……以至九算、十算(又称对算)。
亭之提栈也有规定,歇山亭之提栈自五算起,以六算、七算之式递加之。攒尖亭之提栈自六算起,椽及老戗之上须设糙椽或糙戗,以铺钉鳖壳板。所设糙椽或糙戗之提栈自八算、九算起,多至十算,视屋面斜势而决定。攒尖亭须先绘侧样,以定灯心木之高低。
来源:苏州侯氏古建工作室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