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我的衡中记忆——老师篇

2025-02-19 最新 评论 阅读

 

衡水中学校园一角

衡中是衡水中学的简称,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滏阳河东区,整个学校绿树掩映,环境幽雅,交通方便,校园占地316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在全国范围内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衡水中学以其卓越的教育质量和显著的办学成果,成为衡水市的一张重要名片。

衡水中学创建于1951年,当初定名为衡水县初级中学,1956年是衡水县初级中学学校规模大扩展的一年,学校开始设立高中部,面向全专区和兄弟省临近衡水县的广大地区招生,首次招得高中生200人,初级中学发展成了完全中学,校名由此而改为河北衡水中学,同时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高中。

衡中有着辉煌的历史,1958年,河北衡水中学被河北省教育厅定为37所(含天津地区)重点中学之一,面向全专区招生。1959年,河北衡水中学第一届高中生毕业,除生病和因故不能参加高考的个别学生,几乎全部升入了高等院校。1962年,参加高考的四个高中毕业班,98%的学生升入大学, 其中升入全国重点大学的就有80名,高考综合成绩名列全省第二名,俄语学科成绩位列全省第一名,河北省教育厅当年确定河北衡水中学为全省十所重点中学之一。1963年,河北教育厅确定河北衡水中学为“小宝塔”中学,即重点中学中的重点。1978年被确定为河北省首批优先装备的12所重点中学之一。1980年被河北省确定1980年前首先办好的重点中学高中159所学校之一。1984年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首批办好的24所重点中学之一。2001年被河北省教育厅确定为河北省首批77所示范性高中之一。

我对于衡水中学的记忆,还得追溯到1981年。那时学生初中毕业,首要选择是要解决商品粮的问题,也就是城镇户口的问题,同时也解决就业上班的事,所以初中毕业就能考上小中专的,多是班里的尖子生,上高中是次要选择了。那时衡中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虽有一定实力,但还没有达到现在这样独树一帜的水平。那时小衡水市(桃城区)的学生当然是上本地的学校了,在小衡水市内,高中能考上衡水中学,当然是最好的了。

初次参加中考,我既没能考上小中专,也没能考上衡水中学,按当时的成绩还算不错,考上了市第三中学的尖子班。可就在开学后不久的一节物理课,改写了我的人生。记得当时是周一物理课,老师讲课时,我趴在课桌上做笔记,老师停下课,翻看着座位表,找到我的名字,然后点名让我站起来。老师的举动,当时我是看在眼里的,点名我也清楚,知道自己的坐姿不对,等着老师批评,但是老师先是直接问我是那个学校毕业的,当我回答是“胜利小学”时,老师话锋一转,着重说:“你没有胜利啊,要是胜利起码应该考上衡中啊”这一类的话,随即这个字眼便深深的烙在了心里,使我感到了刺痛。当日中午回家吃饭时,将老师的话告诉了母亲,母亲再次建议复习,我也就毅然决然地答应了。

1982年注定是衡水中学应载入史册的,这一年不仅仅是我入学的年份,主要是迎来了开创衡水中学新纪年的两位重量级老师,一位是李金池老师(男,1955年生,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全国优秀教师,1992-2004年任衡水中学校长,衡水教育模式的创造者),一位是张文茂老师(1954年出生,中共党员,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正高级政工师,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2004-2018年担任衡水中学校长)。在这一年,我如愿接到了衡水中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时衡中的校长是刘济彬。1982年8月27日开学报到,我在六十班,班主任是孙中胜老师,当年教室是平房,坐落在学校操场西侧。我们在教室前排队,因为个子不高,我的座位在班级前二排北侧。到了上高二时,学校新教学楼启用,我们也成为使用新楼的第一批学生。其实从1978年至1985年,学校已经翻新校舍100余间,建了3000平方米的教学楼,教学设备不断得到充实、更新,教师队伍也不断得到充实、提高,是我们赶上了学校发展的好时代,有幸成为衡水中学步入发展新时期的亲历者和践行者。这时我的座位已经移到最后一排中间位置了,那时课堂里课桌分三列,左右两列是一个课桌,中间是两个课桌,一共五排半,班级里的学生,来来去去的一直在四十一二人左右,高考前39名同学。

当年82级的学生,从58班到63班,其中58、59班是各科成绩均衡的优秀生,63班是文科预留班,60、61班是英语成绩最差的生源班。这是我毕业多年后才知道的事情,已无伤大雅了。记得自己考上衡中时的英语分数是“8分”!说来当然惭愧,高中三年主要就是弥补英语的差距了。清楚记得,高中一年级英语老师佟广田老师,在英语课上就让我读了一段英语课文,听了我的汉语言版的英语口语,从此再没有“打扰”过我。自己欠的“债”只能自己还,没想到这一还就用了三年的高中时光,直到预选和高考时,英语考试成绩才达到及格分数,在此提一句,到了大学我的英语成绩没有低于95分的,也算扬眉吐气一回。

回想高中三年,即是曲折的,又是幸福的,其中既有悲伤的经历,也有幸运的缘分在其中。说曲折,是我们的班主任历经转换;说悲伤,是在高二时遭遇父亲突然离世;说幸福,是结交了一生的老师和同学;说幸运,是通过不懈努力,考上了如意的大学。

我们的第一任班主任孙中胜老师,矮矮胖胖的,说话声音响亮,是物理老师,授课经验丰富,因为身体原因,教了不到一年。第二任数学老师李建章老师,李建章老师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身材偏瘦,个子不高,眼睛不大,丹凤眼中常常闪过一丝羞涩的目光,让我们觉得年轻的李老师和我们之间心理差距不大。第一次讲课时,他从裤子口袋中拿出一个邹邹巴巴的烟卷盒,从中抽出一支白色的东西,当时99%的同学会误以为老师上课要吸烟啊,直到李老师转过身在黑板上划出印记时,才恍然知道那是粉笔,那一次大家不约而同的发出一声惊叹。

李建章老师当了我们的班主任后,尽心尽力。同学们认可他,主要原因就是李老师在衡水中学的教学中开创性地使用了自制的试卷,至少我们是这样认为的。就是他每天利用晚上的时间,自己查找资料编排数学题目、自己在蜡纸上刻写、自己再用油墨印刷出全班的数学试卷,在每天晚自习时发给全班答题,晚上精心批改后,第二天早上再发下来,同时进行讲解。这一通操作,十分不简单,可李老师一坚持就是一年多啊!每天起早贪黑,按照讲课进程,翻书本找题目,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既没有教辅更没有网络,编写一张试卷仅查找资料就需要耗费很大精力,加上刻板、印刷、批改等等,这是怎样的一种动力啊!至今和李建章老师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还是感慨万千。

在李建章老师的带动下,同学们学习热情慢慢上来了,整体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接下来,虽然中间有些小插曲,但李建章老师一直带到了我们1985年毕业。

接下来我一一细数我们的生物老师、化学老师、语文老师、物理老师吧。

当时衡水中学的生物课,那可是全省有名。当年邵曰礼、贾凤兰贤伉俪同为衡中的生物老师,邵老师身材高大,仪表不俗,贾老师美丽大方,气质高雅,他们谈吐不凡,讲起话来条理清晰,口齿清楚,听他们教授生物课简直就是艺术的享受。这门课枯涩难懂,不易记忆,但是在这两位老师的讲述下,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记忆深刻,每年高考时衡中的生物平均分数均能达到47.5分以上(那时生物课的满分是50分),那时的我们如果没有考到满分,就觉得对不起老师的教导,很自责的那种。同时在他们的领导下,衡中生物教研组的老师们都是一样得到真传,老师们的讲课水平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平。后来学校领导想安排两人都担任副校长,因为论能力论水平都当之无愧,但是两位老师从学校全面发展考虑,还是一人请辞了,只有贾凤兰老师担任了副校长,他们高风亮节的做法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

记忆中和蔼可亲的是我们的化学老师魏珍素老师,她身材圆润,讲课声音清脆,语速很快,重点清楚条理清晰,即便这样,还总是怕同学们对知识点没有听清楚,在下课铃响了以后,还会快速重复一遍重点,所以魏老师的课我们爱听,化学成绩也都不错。其实魏老师最深得学生喜爱的是她时时刻刻给与我们尊重,她总是用其独特的方式提醒上课走神的学生,比如她发现我在课堂上有困倦的神情时,一是点一下我的名字提问问题,如果在讲课中不能停下话语时会用手中的粉笔头抛向我,她会告诉我们用深呼吸来赶跑困倦等等。一来二去,同学们对魏老师的尊敬转化为学习的成绩,那些什么分子式、化学反应、元素周期表等等在同学面前的试卷中都不是问题啦。

衡中语文老师中有一位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生,是刘士林老师,1983年担任小衡水市民革主委,小衡水市政协副主席(不驻会)。他瘦瘦高高的,长长脸,印象中留有微须,讲起课来慢慢悠悠,颇有老学究的味道。记得是在夏天酷热难耐时候布置同学们写一篇关于“雪”的作文,当时我们都不理解反季节写景对提高写作能力的意义,但又不得不写。我也搜肠刮肚的认真写了一篇关于“雪”的作文,大概是描述了雪后大地的清静和清洁吧,现在回想起来有一点类似“红楼梦”结尾的意境。没想到在我休完病假返校时,同学们告诉我,刘老师十分赞赏我的写作,将我的作文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诵了。唉,回想起来这高光时刻里却没有我,这也是衡中记忆中的小小遗憾,同时也算对初中时英语课上学语文的一种补偿吧。

衡中的物理教研组里人才济济,尤其是后来成为衡中名片式人物的张文茂老师就来自物理教研组。张老师身材高大魁梧,声音宏亮,透过眼镜洒向我们的目光坚毅又热切,讲起课来神采飞扬,当年他担任六十一班班主任,因为替孙中胜老师代课的原因,对我们班同学也很熟悉。记得那时张老师在教我们物理课时,由于爱之深、恨之切,在我们不能理解他教课的重点时,常常以责备的口吻对全班的同学讲,“我看你们中间,没有一个大学的苗子”,在我们的理解中,张老师用的是激将法,在逼迫那些有潜力却不知道如何学习的同学,以及有聪明的头脑却不努力学习的同学的,是“恨铁不成钢”啊。在这种反面激励下,确实有几名同学的成绩在高考前发生了质的飞跃,其中彭国玉就是其中代表,最后关头冲刺考上的本科院校。那时高考的院校不似现在分什么985、211,还有什么一本、二本的,只有本科院校、大专院校和中专院校,所以考上本科院校就是最好的了。

我们那时的高考,要先参加预选考试,如果你没有通过预选考试,那么恭喜你就可以提前毕业回家了,但是会留有一生的遗憾,读了三年高中,没有参加高考,不知道高考的试卷是什么样子的。通过预选的同学,也不要高兴的太早,未来的高考考试,在一个月后来临,命运的走向,就像是张老师所说的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了能看到高考试卷,我在预选前的学习可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有幸成为班里通过预选的23名考生之一。最后的冲刺是艰苦的、紧张的,学校领导和各科老师们也是最为看重的,虽然当时我们以自由复习为主,但是各科老师的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决定考生最后冲刺成绩的决定性因素。例如这时老师们会反复提示我们,做试卷时的注意事项,尤其是交卷前要好好看看,千万别漏下一面试卷没有答题,因为高考的试卷是正反面的,不像平时的卷子只有一面有题,这样的失误在那时常常发生,在老师们心中留下了很深的阴影。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老师的引导,如何才能成功。古语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衡中老师的辛勤培育下,作为衡中的学子,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六十班的同学们,取得了九人考上大学,一人考上大专,七人考上中专的成绩,需要着重提一下的是,那一年的理科状元李磊也出自六十班,目前在南开大学物理学院任副教授呢。这样的高考成绩在当时是非常不错的了,代表着衡水中学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也开创了衡水中学高考历史的一个新篇章。

回想起来衡中三年,还有很多老师教过我们,例如许耀池、龚秀娟、肖志忠、李树旺、赵海潮、张振兴、焦美丽、何明会、胡双柱、薛春美、缴兰朋、李朝山、谢会芳老师等等,他们一样给与了我们知识和教导,因为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列举了,在心中一样师恩难忘,有的老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有的老师也已经离开衡中,但他们教导学生的音容笑貌,早已烙印在我们心中。

谨以此文,向所有教育者致敬!(沈卫东)

来源:衡水经济网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