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生产性服务业 赋能高质量发展
□ 胡立彪
春节过后,多地部署今年经济工作,都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广东出台《关于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7年建成180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形成100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江苏印发《江苏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5亿元。浙江杭州、青海西宁、山东济宁等地近期也发布相关文件或召开会议,部署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工农业生产活动有序进行的服务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研发设计、信息数据、人力资源、现代物流等多个种类服务行业,渗透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社会再生产过程,通过自身作用以及与其他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融合,孕育技术革命性突破、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进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赋能。
生产性服务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产品的转化,却是生产制造不可或缺的产业活动。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在支撑和壮大实体经济方面的作用正在不断增强,各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贡献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品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数据显示,越是发达的经济体,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越高。欧盟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40%以上,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更是高达50%以上。
我国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占GDP比重稳步提升。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运用,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动能加快集聚,在电子商务、智慧物流、金融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领军企业,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也要看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总体实力相对较弱,规模偏小,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够高;内部结构不合理,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比重较小;贸易竞争力不强,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对外依赖大,创新能力不足,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程度不高等。
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是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破除跨地区经营行政壁垒,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这为进一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投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支持补齐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短板弱项。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提升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的匹配性;加快研发设计、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交通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效能。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强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体系;建立更为协调、完善的分工体系,培育一批专业性强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企业;搭建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先进制造企业交流平台,推动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实现产品、技术、设计、管理协同创新。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做大做强,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国际知名品牌;推进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服务业开放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国服务”的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观象台)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