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金砖与骗局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摘自莎士比亚名剧《雅典的泰门》
日 历,倒数到1992年 10月,一个夕阳西下的秋日黄昏。喧嚣了一天的大地开始沉寂下来,浓浓的暮霭慢慢地笼罩了广西柳州市某部营区。
就在这白昼与黑夜、清晰与朦胧更替的时刻,营区的绿荫大道上走来两位身着乔琪纱套裙的年轻姑娘。她们踏着皎洁的月光,迈着轻盈的步子走进某部招待所。日光灯下,她们那美如桃花的面容,婷婷玉立的身材,以及衣着入时的打扮,加上脖子上那两条金光闪烁的“重量级”金项链,有如仙女下凡,令人惊叹不已。
招待员小黄站起身来很有礼貌地询问:“同志,你们要住招待所?”
“是的,我们姐妹俩来找 X处的甘处长。”年龄稍大一点的女青年樱口微开,嫣然一笑。
见此情景,小黄心旌一阵摇动,赶忙热情地说:“x处的处长姓杨,不姓甘。”
“哦!听说他在一年前就调走了,谁知竟是真的!那我们另找X处李参谋和王参谋办点事,想在招待所住几天。”
小黄绝对没有把这两位仙女般的姑娘同“骗子”这两个字眼连在一起,更巧的是x处正好有一位姓李的参谋。很快,这两位自称唐芳、唐兰的姐妹,在小黄的热情关照下住进了招待所。
次日上午,姐妹俩吃完早饭,又刻意打扮了一番,摇动着婀娜的腰肢,来到与招待所一墙之隔的部队修理所。见该所助理工程师占某迎面走来,她们便上前问道:“同志,请问你认识甘处长吗?”
“我刚来不久,不认识甘处长,你们是他什么人,找他有什么事?”占某见是两位如花似玉的姑娘相询,便热情作答。
“我们和甘处长是亲戚,听说他调走了,想来打听一下他调到哪个单位,好去找他。”
占某见是机关处长的客人,便把她们让进自己的宿舍,又是搬凳,又是沏茶,尔后准备打电话到机关查询。唐芳赶忙站起身阻止说:“既然你不认识甘处长,就不用麻烦了。”接着,唐芳向热心的占某介绍了她家与甘处长的特殊关系:“我们是从浙江奉化来的,我叔叔和甘处长是少年好友,一起读书,一起当兵,同在一个营当干部。没想到,我叔叔在1979年牺牲了。我们这次来部队是为了金银珠宝的事。父亲在一次施工中,挖出了两罐金银珠宝,现在家里急需钱用,所以来部队找叔叔的老战友帮忙找个销路。不过,你千万别把这件事传出去,现在谋财害命的事多得很,给坏人知道了会招来麻烦的。”说完,唐芳从小提包中拿出一块火柴盒大小的“金砖”给占看。
占某拿着“金砖”掂了掂,心想:婚后妻子说要买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可因为手头拮据,一直无法满足妻子的心愿。如今,金砖就在眼前,如果价格便宜,何不买上一块。于是占某赶忙问道:“多少钱一块?”
“咱们有缘分,如你要就便宜一点,800元一块吧。”
某占一听这么便宜,心里乐坏了,便毫不犹豫地打开皮箱,从里面取出800元钱,买下了一块“金砖”。
第一次行骗就这么轻易得手,唐氏姐妹心里暗暗高兴。10月5日,她们又窜到后勤部,以同样的方法骗取了某机关干部的爱人李某的信任。李某摆出“行家”的样子,当即对唐芳的“金砖”以看成色、听声音、用牙咬等一系列的方法进行了“检验”,颇为自得地认为是真金无疑。
“大姐呀,一块金砖至少可以做成5条项链,除加工费外,起码可赚3条项链哩!”唐氏姐妹俩的如簧巧舌,使李某动了心;但苦于手头只有600 元现金,怎么办?金砖 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再说,两位如花似玉的女人哪会使坏!她毫不犹豫地作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相信而自认为是聪明的决定:摘下身上佩带的真金项链、耳环,连同那600元现金,从唐氏姐妹手中换取一块“金砖”和一个“金元宝”
骗局竟能一再成功,这使唐氏姐妹认为军营这个与外界复杂环境联系较少的地方,人们的警惕性和识别能力可能比较低,完全可以放手行骗。于是,一个更大胆的行骗计划在她们的头脑中形成。
10月6日上午,唐氏姐妹大摇大摆地来到某部军人服务社寻找“猎物”,不一会儿,便和女售货员黄某搭上了话茬儿,谈得甚是投机。中午下班的铃声响了。在黄某的主动邀请下,唐氏姐妹双双来到了她的家。她又是沏茶,又是端水果,谈起她们的“黄货”,更是眉飞色舞,就像是迎来了多年未见的亲人一般。
“大姐,你是不是也想要金砖?”唐芳小心试探。
“只怕我买不起。”
“大姐喲,我们一见如故,如你想要,表示个意思就行了。这样吧,一块金砖、一个金元宝、一个金菩萨,4000元,我们让给您算了。”唐芳装着慷慨大方的样子。
黄某暗中盘算:三件金器,少说也要几万元,这千载难逢的良机可不能错过。她来不及等出差的丈夫回来商量,果断地取出3000元积蓄和折价500元的三套连衣裙,一起交给了唐氏姐妹,余欠的500元,黄某准备出门向邻居借。唐氏姐妹赶忙拦住说:“大姐,别那么急,过两天再说吧。不过,请你千万不要把这事传出去哟!”黄某把她们送出门,心里还在感激这两姐妹对自己如此的信任和慷慨大方。
离开黄某家,唐氏姐妹又来到临近一个部队的家属院,以同样的手法骗孙某、丁某、周某每人买了一块“金砖”,大把大把的钞票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流进了唐氏姐妹的腰包。
再说那军人服务社的黄某早已借到 500元钱,只等唐氏姐妹来取。但一连几天过去了,还未见人来,黄某预感不妙,也就顾不得唐氏姐妹临别时的“忠告”,便四处打听她们的行踪。于是“金砖”事件便在营区流传开来。
事情传到了保卫处同志的耳朵里,高度的职业敏感,使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必定有诈,速派人从黄某手中取来“金砖”,送到柳州市金银手饰店鉴定,检验结果:金砖全是假的,系黄铜加工而成。保卫处的同志急速来到招待所,准备抓捕唐氏姐妹,但为时已晚,她们已于四天前悄然离去。
根据黄某等人提供的情况,保卫部门估计:唐氏姐妹还有返回营区找黄某取钱的可能,便一面在营区内设卡潜伏,一面与当地公安机关组成联合侦破组,在部队驻地附近开展侦破。
10月19日下午,一辆豪华“的士”一溜烟驶进了部队营区,在军人服务社门前戛然停下,来人正是唐芳。正当她从出租车上下来,欲找黄某索取欠款时,被早已守候在这里的保卫干部和公安干警当场抓获。
经突击审讯,唐芳交待了同案犯——她妹妹唐兰的住宿地点。部队保卫干部和地方公安干警连夜赶到柳城县沙埔乡,在一家个体户旅店将唐兰抓获,并从她们携带的行李中搜出假金砖15块,假金元宝和假金菩萨各4个。
在看守所里,唐氏姐妹交待了犯罪事实:唐芳,真名谭亚芳,24岁;同案犯唐兰,真名谭亚兰,16岁,俩人为同胞姐妹,系湖南省宜章县无业人员。谭亚芳走上行骗之路,是在一年前。当时,中学毕业的她听说某镇劳改释放人员钟某用铜制作的假金器可以乱真,便产生了用假金器去骗钱的罪恶念头。她急急忙忙去找钟某,凭自己的色相轻易地迫使钟某重操旧业。看着一大堆钟某制成的“金器”,谭亚芳笑了。她对钟某说:“有了这些,有了我长的这模样,加我这张能把死人吹活的嘴,怕搞不到钱?”
为了骗取善良人的信任,她特意编造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当她第一次在株洲行骗得手之后,她已完全相信自己的“这一招数”绝对“聪明”,并说动了16岁的妹妹亚兰,跟着她一起干起了罪恶的行骗勾当。
从1991年10月开始,姐女俩跑江浙,下两广,闯海南出入于高级宾馆、豪华餐厅足迹遍及8省、市、自治区总共骗取了64人的钱财,售假金砖45块,假金元宝8个,假金菩萨11个,共骗得人民93000余元。
俗话说,纸总是包不住火。狐狸的尾巴终究是要露出来的。骗子固然狡猾,但骗子的“成功”,却反映出被骗者贪小便宜的心态。两个小姑娘之所以能屡屡得手,正是抓住了一些人的这种心态。(摘自1993年4月16日《法制日报》笔者有删改。)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