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29军军长宋哲元,不顾劝阻砍杀5000俘虏,他:我宁可背上一世骂名

2025-02-19 最新 评论 阅读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28年秋,陕西地区某一山寨里,整整5000俘虏被绑着手跪在一旁,清冷的秋风刮过面庞,冻的他们瑟瑟发抖。

此刻他们所有人的命运,都掌握在眼前这个身着军官服饰男人的身上。

“杀,哪怕要我背负一世的罪名,这些俘虏也要杀。”

男人冰冷的语气,让这5000名俘虏的心瞬间跌落到了谷底,为秋天更添了一丝凉意。

众所周知,在近代的中国,将领们不说善待俘虏,但一般都是要改造后纳入军中的,像这样大规模坑杀的行为实属罕见。

更何况这样残忍的行为还可能会背负千古骂名,没有一位有名有姓的将领会蹚这趟浑水。

那么,这位军官究竟是谁?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又为什么不顾名誉也要杀这五千俘虏呢?

成为“五虎上将”

1885年宋哲元出生于山东,家境虽然贫寒,但他的父亲却是十里八乡少有的读书人。

在那个没几个人识字的年代,宋哲元相较同龄孩子有着天然的优势。

在其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小小年纪的宋哲元就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眼界开阔,思想开明。

不止如此,生性开朗的性格也让他在村里混得如鱼得水,经常带领着一帮小孩子,是名副其实的孩子王。

那时的宋哲元对未来的幻想就只是像父亲一样,在镇里开个私塾,教书育人,名满天下。

然而,1905年,伴随着父亲受北洋军邀请的离开,他那沉寂已久的心却逐渐躁动了起来。

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看着父亲的离去,原本打算做一个平凡读书人的宋哲元突发奇想,有了想要参军的念头。

努力学习两年过后,他成功考入了北洋军第六镇随营武备学堂,正式踏入了军旅生活。

在武备学堂的那段日子里,宋哲元不仅拼命恶补了他极度匮乏的军事理论知识,还争分夺秒的锻炼身体素质。

凭借出色的军事天赋和没日没夜的努力,很快就成为了武备学堂里一颗耀眼的新星。

在他即将毕业时,不少有名有姓的军阀都对其有着不错的评价,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最终,1911年,成功毕业的宋哲元深思熟虑后投入了冯玉祥的麾下,从一个小兵做起,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南征北战。

无数场战争的洗礼过后,宋哲元立下了赫赫战功,青涩的军事技能逐渐走向成熟,职位也一路上升。

他的指挥不仅灵活多变,还果断利落,治军也有一套独属于自己的理论,这些都让他的部队在军中享有盛名。

凭借能力的优秀和战绩的辉煌,宋哲元完全赢得了冯玉祥的信任,在1925年成功晋升为陆军中将,成为冯玉祥的“五虎上将”。

此时的宋哲元,身居高位,意气风发,浑身上下都散发这强烈的英雄气。

这正派的样子,让人怎么都无法想到,短短3年过后,他竟然会坑杀俘虏5000余人,背负“屠夫”骂名多年。

顾全大局,屠杀俘虏

1928年,从靖国军出来的党玉琨,带着残余的部队来到陕西这个匪患猖獗的地区安营扎寨。

凭借其军事化的管理和高超的盗墓技巧,他们的部队逐渐壮大了起来,很快就成为了陕西地区最大的匪帮。

杀人放火、欺男榨女、无恶不作,使得当地的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的生活,人人怨声载道。

作为国民政府任命的陕西省主席,宋哲元当然不能放任这帮土匪乱来,便有了武装剿匪的念头。

于是,5月份刚一来临,宋哲元就带领重兵走上了浩浩荡荡的剿匪路程,首当其冲的就是最大土匪头子党玉琨所在的凤翔城。

面对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的凤翔城,即使手握重兵,宋哲元也没有轻举妄动。

他先是派人去勘察地形,并打探了凤翔城内守军的数量和战力,在得到一份详细的情报后,才开始对情况进行分析。

在他看来,凤翔城内土匪人数多达7000多人,且都经历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周围其他的土匪完全不能一概而论。

再加上匪首党玉琨出色的指挥能力,如若强攻,必定在短时间内无法拿下,还会造成大量伤亡,得不偿失。

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掘坑道轰倒城墙后强攻拿下了。

在确立作战目标后,宋哲元很快就制订好了详细的作战计划,隔几天就偷偷派人去城墙底下挖地道埋炸药。

在高处地区宋哲元也早早派人架起了多门火炮,准备双管齐下。

几个月后,伴随着炸药包的炸裂引来的轰轰作响,高处的大炮也发起了进攻。

在一阵阵黑色的烟雾下,原本坚固的城墙此刻就像纸糊的一般轰然倒下。

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片黑压压的人群,伴随着枪炮声、怒吼声,凤翔城没坚持多久就全面告破。

包括党玉琨在内的2000多名土匪被击毙,剩下的5000多名土匪则全部被俘虏。

至此,战事大获成功,但剩余俘虏的处置则又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在军中其他将领看来,这些俘虏有着较强的作战能力,假以时日将其纳入军中,必定能成为一股不错的战斗力。

但宋哲元对此却大力反对,在他看来,这些土匪理应全部处死,不留后患。

而理由也正是因为这些土匪能力较强且鱼龙混杂,纳入军中今后指不定会有人当奸细或者引起叛乱。

更何况陕西地区的土匪还没有剿完,在这里杀了他们反而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让一些有自知之明的土匪自行解散。

在政治方面,坑杀这些土匪也能给外界传达出其手段强硬的信息,以便于在陕西地区各种政策的有力实行。

最终,在宋哲元的强硬的态度下,这些俘虏全部被坑杀,一个不留。

消息传出去后,外界传来的各种声音也是两极分化,有人认为宋哲元的这场屠杀是彻底的军事暴行,是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欲望。

但也有人认为宋哲元的行为是为了顾全大局,能够避免今后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而不管怎样,无论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或者事不关己的其他地区百姓是什么态度。

身处陕西地区的老百姓对此则是拍手称快,土匪的消失让他们的生活重回平静,短时间内能够稳定的生活。

结语

不管宋哲元在这次屠杀事件中是对是错,但在今后的抗日战争开始后,他绝对算的上是一名彻彻底底的英雄。

正是因为他们的身先士卒,拼力死战,喜峰口战役才能大获全胜。

而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在北方战场上的第一次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对抗战的自信心。

宋哲元带领的29军打响的这一枪,成为了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意义非凡。

参考资料

宋哲元血战喜峰口.人民网

宋哲元.辽宁省政府 [引用日期2015-08-1]

宋哲元将军的最后岁月.河北民革 [引用日期2015-08-3]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