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评:下调主权评级 唱空论吓不倒中国

2025-02-19 最新 评论 阅读

 

海外网5月3日电据中评社报道,近期,唱空中国经济的声音此起彼伏。尤其是最近一个多月以来,全球两大评级机构穆迪和标准普尔不约而同地先后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明确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悲观态度,更是将“中国经济唱衰”论推至高潮。但与以往有别的是,此次金融市场没有任何反应,显然评级公司既误判了形势,也高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

所谓主权信用评级(Sovereign Rating),就是信用评级机构对主权国家或地区(一般具有独立货币)的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债务责任能力的评估,评级越高,偿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就越强,而展望则是对评级前景的预判。展望稳定,意味着该国经济运行平稳,其在国际市场的融资成本也就越低;展望调至负面,说明该国金融风险隐现,投资者要谨慎购买或持有该国债券。全球资本市场长期由穆迪、标普和惠誉这三家评级机构把持,它们的评级结论作为国际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向来被认为是经济界的指南针、资本界的引路人,足以翻云覆雨。

3月2日,穆迪率先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由“稳定”调整为“负面”,3月31日,标普也给出了相同判断。中国政府债务上升、外汇储备下降,以及推进改革的不确定性成为它们得出下调结论的主要原因。而另外一家评级巨头惠誉在4月6日发布报告,宣布维持中国主权评级展望为“稳定”,并认为经济放缓不太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机构早在2013年4月就将中国长期本币信用评级从AA-降至A+,主要是因为“影子银行”问题。

的确,当前中国正处于结构转型阵痛、新旧动能转换、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期,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不可避免,但是,中国经济运行质量提升、结构改善、增长方式转变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穆迪和标普的报告直言不讳地点明了中国经济存在的一些困难,但是,评估中国不能被风险一叶障目,更要关注中国克服困难的政策和意志。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情况之复杂,其主权信用评定绝非仅凭表面上的经济数据就能管窥蠡测,而且两家评级机构的报告也未能反映出中国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及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的最新进展。

更何况,15日中国一季度GDP数据出炉,虽然是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新低,但已经远远超过了“唱空中国论”的预期。舆论认为,中国经济运行“开门红”,呈现企稳向好态势。

外界注意到,穆迪和标普相继下调评级展望,市场对此并不“感冒”,境内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人民币汇率走势表现平稳,境外主权债券收益率、离岸人民币汇率也未掀起波澜,足以说明市场投资者还是保持了较强的信心和良好的预期,也更加印证了评级机构对于中国经济的担忧无此必要。

事实上,有评论指出,几乎大部分主权国家都非常清楚,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误差甚至“有失公允”。而穆迪、标普等评级机构看似中立,暗地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知情者表示,信用评级机构收入来源于金融产品发行方所负担的评级费用,在利益驱动下,评级机构很容易被发行方“利益绑架”,失去评级原本应当具备的客观性,这种“你要评级、你来付费”的模式使得评级机构出具的评级报告信誉早已破产。

甚至有评论认为,穆迪和标普调低中国评级展望,夸大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已经伤害到了中国的金融安全,故此不能排除呼应国际炒家做空人民币、发动金融战争之嫌。虽然蓄意“阴谋论”未必符合事实,但至少也反映了它们对中国经济的习惯性看空、看衰心态。

据知,穆迪和标普调降中国评级展望并不等于降级,只是意味着在未来6至12个月内,这两家评级机构还将对中国主权评级进行最终评估。但中国媒体指出,如果他们像3年前的惠誉一样最终还是下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话,直接后果就是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成本的升高,间接的后果则可能是跨境资本的外流,进而对于人民币汇率、股票和债券等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穆迪和标普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不看好”,中国有着足够的底气,予以强硬回击:外交部表示,希望标普能有客观的判断;财政部认为,穆迪与标普的评级,高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低估了中国推进改革、应对风险的能力;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更是声称,“我们并不Care它的评级”,也不用到它们“拜码头”。不过,仅仅喊话,显然不够,中国接下来要做的是,切实解决穆迪标普指出的问题,扎实推进改革,增强外界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