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马良山攻防作战详解
抗美援朝战争作为敌我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此间不仅涌现出大量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还极大推动了我军现代化进程,使我军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大幅提升。本文解读的马良山攻防作战便是志愿军组织的一场非常精彩的多兵种协同作战。
运动防御
1951年10月3日,为在谈判桌上给我方施压,“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中段全线发动了秋季攻势。美1军主打西线(从临津江口至铁原一线),由美骑1师与英联邦师并肩从中央实施突破。美骑1师在朔宁东南及驿谷川以南地域遭志愿军47军的顽强阻击,苦战17天仅前进数公里。
相较之下,英联邦师“顺利”得多。英联邦师位于美骑1师之左翼,当面为志愿军64军191师防御的马良山地域。与兵强马壮的47军不同,64军全程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夏季防御战,战斗消耗甚大。如191师减员约40%,此时参战兵员仅6000余人,一线连队战斗兵员普遍不足。
不过,战线的收缩也为我军展开防御提供了一些有利因素。入朝以来,一直受制于道路条件、敌机空袭等因素追不上步兵步伐的炮兵、装甲兵,此次终于可以大量参战。在191师正面志愿军配属了空前强大的炮兵,包括炮31团(122毫米榴弹炮36门)、炮40团2个连、高炮29营及2个师的师属炮兵(191师炮团及加强的192师炮团2个连,共计山炮10门,苏式重炮9门)。
敌自占领涟川-铁原后,在西线一直保持谨慎乃至退避姿态(如在47军正面退出10余公里的缓冲区),故我西线部队对敌动向之判断,总体认为不会大打。如191师9月26日预定作战方案,对敌情的判断为:(临津)江北敌立足未稳,仅以小部队与我保持接触,掩护主力构筑工事。估计工事构筑完毕后,可能抽一两营向我进犯,以巩固其江湾阵地。但鉴敌在杨口、金化方面已大规模进犯,近期其西线海空车和前线部队也有所加强,故当面之故配合行动,“大举进犯亦有可能”。
基于上述判断,191师摆出一个“倒三角”阵型——571团在东(以临津江为与47军之分界线),572团在西(西与本军190师衔接),两团以鸡鸣里至隐谷公路、基谷、发英洞、佳川里、弩洞、南星洞、249.0高地、城旧洞、桃花洞、596.1高地、道藏洞、327高地、福高岱为分界线,分界线以东归571团,以西归572团。
191师以571团配属炮40团之2个连为左翼与47军相衔接,担任鸡鸣里(不含)、水郁市、辛梨洞、注乙洞地域防御任务,主力控制高旺山、马良山,团指挥所位于注乙洞。572团配属师属炮兵4个连、炮31团1个连为右翼与190师相衔接 担任青延里(不含)、鸡鸣里、上马洞、葛云里地域防御任务,主力控制黄鸡山、烽火山。团指挥所位于金伊洞。573团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支援一线战斗或向黄鸡山、高旺山、马良山方向实施反冲击。
朝鲜战争中的英联邦军队
全师整个防御正面宽约20公里,师防区划分为五道防线。166高地(下后洞北)、马良山、高旺山、187高地、黄鸡山为第一道防线;511高地、秀龙山、327高地、308.7高地、335高地、大盖山、305.9高地为第五道防线。其间,依据山脊丘陵制高点,还设有三道防线。
师制定的各条战线作战预案如下:第一线作战时,部队按现部署不变。第二线作战(180.2高地、204.6高地、烽火山、206.0高地、154.7高地)时,573团、师指、师后勤均不动。炮40团位于弩洞、注乙洞,炮31团1个营位于布云洞,支援571 团。炮31团另一个营及高炮29营位于九尾坪、仙桥洞,支援572团。师炮团及192师炮团支援572团,伴随步兵行动作战。其他炮兵单位置于古寺洞,由师直接掌握,视情机动火力支援571、572团。第三、四线作战时573团位于金寺洞、自石洞、芹洞、碑峙洞。炮31团榴弹炮营位于注罗洞、鱼逾洞、德岱洞纵深,以远程火力支援571、572团。高炮营位于银杏洞控制我后勤要道,以保证供给畅顺。第五线作战时,573团位于星落山、花田洞、月屯洞、古人亭、月田里、文峰新岱,附属572团之榴弹炮营归建。高炮29营归炮31团指挥,部署于殿座洞、美堂里、弥勒洞、长阳洞。
师对前沿作战指导较为灵活:各阶段中,位于一线的571、572团,可根据战情自行预定,尔后上报。团作战部队分为一、二线。一线防御部队担任白昼作战任务,同时抓紧一切空隙时间加强工事,熟悉前沿地形,标定射距;二线部队担任夜间作战任务,以伏击袭击疲劳敌人,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允许渗透至敌惯走道路上在白昼伏击歼敌。
若敌以1个营向我重点进攻,我先凭坚固工事杀伤一定敌人后,适时放弃局部阵地诱敌,再组织充足火力、兵力反击歼灭之。若敌以1至2个团进攻,则采取运动防御。争取于一、二线防御2至3天,三、四线防御6至7天。
总体看,这是一个以运动防御逐次消耗敌人的布局。就如师作战命令所指出的那样——“不是人地两亡,亦不是虚放两三枪回头就跑”“每一阵地都要让敌付出一定代价,然后才能放弃”。
在敌发起攻击前,191师虽已构筑较好之工事,但因基于运动防御思想制订的作战计划,故在工事构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各部工事未充分衔接,仅重点设防于马良山、高旺山;工事多无掩盖或仅一般性掩盖,射击掩体既不够隐蔽,也不够坚固。尽管师强调“要学习47军构通石山作隐蔽部的精神”,工事坚固强度要求能抵御105毫米以上榴弹的侵彻,但凡不属长期坚守的要点,工事仍比较简单,准备坚守的相对要强一些,如防御要点马良山上就筑有一些坑道,指挥所都设在坑道内。
志愿军战士构筑防御工事
顽强抗击
马良山,是临津江湾以西地域内的制高点,无论敌我谁占据此山都可俯瞰对方阵地纵深。对缺乏空中校射机这类远程炮兵侦察装备的我军而言,在山顶设立炮兵观察所,即可有效引导我远程炮兵精准射击敌纵深目标,具有极重要的战术价值。对握有绝对炮空优势的“联合国军”而言,控制此山即可剥夺我军的远程炮侦手段,屏蔽其纵深要害,所以其利甚大,也势在必争。
英联邦师(该师由英28旅、29旅及加拿大25旅于7月28日合编组成)受领的任务为,由青延里至桂湖洞(西岸)一线向前推进15公里(即敌所谓的“詹姆斯敦线”)。该师在攻击正面投入2个加强旅——加拿大25旅附阿尔斯特来复枪营,英28旅附诺森伯兰营。
用于加强一线的2个营,均属英29旅建制。阿营在三次战役的高阳战斗中被我50军149师2个营重创,代理营长被俘;诺营在第五次战役的篁芳里伏击战中被我188师563团打垮,营长被击毙。再加上在雪马里被围歼的格洛斯特营(第五次战役),29旅这个英军“王牌,旅麾下的3个建制营,半年不到就被全歼或重创了一遍,且主官全灭,此时尚未恢复元气,故只能退居二线舔伤,让25、28这2个“杂牌”旅顶在一线。
开战前,英国人就准确判定了志愿军的防御重点为317(马良山)和355高地(高旺山)——空中侦察显示,这两座高地上都有大量土木工事、战壕和地堡、观察所、交通壕,甚至还发现了“可能是弹药库的地下建筑”。
10月3日,战斗全线打响。在美1军所属的203毫米和155毫米重炮支援下,英联邦师一线各部以第8爱尔兰游骑兵队(坦克团)的坦克为引导,跟随弹幕缓缓前进。
关于步兵的战术运用,英国人一惯瞧不起美国人。在《布雷德利回忆录》中,随处可见“英国佬担心我们不会打仗”之类的表述。站在志愿军角度看,入朝以来与英军交手数次并未吃过亏,故一般认为英国人除步兵基本技能强于美军外(参加过二战的预备役老兵多,如英29旅高达40%),其他也差不多,论装备还不如美国人!
战斗甫一开始,英联邦师首先在西侧的加拿大旅方向对我发起了猛攻。
马良山加拿大旅之帕特丽夏公主轻步兵营,向我前沿187、159高地发起猛扑,皇家加拿大团第2营则突击另一个标高为187的前沿高地(我方资料标称为187高地和187.4高地,英方战史资料则均称为187高地),配属该旅的阿尔斯特来复枪营,则于当天下午夺取了我前沿的永同和店村。
志愿军战士阵地防御战斗
该旅的猛烈突击,使我方造成误判。191师参谋长李树清战后回忆称,“当时也估计到敌人肯定要打马良山,敌向572团进攻的目的也是要包抄马良山,我们把主要方向选在右翼也正是要防止敌人包抄”“敌人对572团前沿攻得既早又猛,主攻方向似在572团正面”。
正当志愿军注意力集中于右翼572团前沿之际,真正的危险却在右翼突现。英28旅所属之澳大利亚营,于早间从马智里西北侧的集结地隐蔽出发,趁我不备从临津江下游浅水滩强行徒涉至江西,借助茂密的植被掩护穿越一大片散布地雷的开阔地,翻越数道山脊和丘陵,于当日下午袭取了我马良山南端的199高地与高栈下里新村一带。该营旋即对我马良山主阵地发起猛攻,但遭我顽强抵抗未能得手,遂于日落后18时许,在199高地-中高栈一带构筑防御与我形成对峙。
英28旅之苏格兰边民团1营则从斗日里出发,沿途驱逐我警戒分队后突至高旺山东麓,亦于18时许在南侧上高旺山一带占领阵地。另一个希罗普郡轻步兵团1营,则由坦克队开路,经鹊洞里新村直抵高旺山东端的釜谷,与我对战未果后亦于18时许,在东侧鹊洞里新村一带占领高地。
高旺山位于马良山西南,英28旅的3个营虽未能于当日夺取我阵地,但其站住脚后,即已对我马良山、高旺山两阵地形成两面乃至三面包夹之势。
次日拂晓(4时45分),英28旅即以澳大利亚营从东侧对马良山阵地发起主攻,该营苦战一天损失惨重。作为对澳大利亚营的配合,诺营亦同时向马良山西南侧的217高地(我军称216.8高地)发动进攻。
被俘的英军士兵
诺营的助攻造成很大威胁,志愿军于16时5分对其发动一次猛烈反击,经一个半小时激战,将该营撵至高栈上里以北高地。但这次反击分散了马良山的防御力量,却让澳大利亚营占了个大便宜,该营于16时乘虚而入占领了马良山。“联合国军”方面战史将此次战斗几乎吹上了天:“马良山之战将成为澳大利亚营战史上光荣的一页。它也是澳大利亚军事史上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一仗。”同时,苏格兰边民团1营亦攻占了高旺山。
这一阶段,我军对敌从临津江东徒涉进攻的可能性估计不足,造成了被动。就如李树清参谋长坦承的那样:“但是,没想到敌人从水郁市方向迂回得那样厉害”。此后数日,双方围绕马良山及 217高地展开反复的拉锯争夺。
协同反攻
马良山、高旺山作为第一线据点,我军本无死守之必要,但若过快失陷,将造成临津江东仍在一线坚持的47军右侧翼暴露突出。鉴于马良山在战术上的重要意义,64军于10月6日下达补充作战命令拟在炮兵、坦克配合下,以歼敌1个营为目标发起反击。其实,64军最初计划的反击时间为9日,但因后勤运输困难,最终决定推迟反击时间。
鉴于反击推迟,已苦战6日的191师遂于10月8日撤出马良山一线战斗,按原计划退守二线,据烽火山与敌继续对峙拉锯。
10月16日,彭德怀等致电19兵团,指出敌之秋季攻势已遭沉重打击,趁敌疲惫出击是最有利的,“但目前无法克服运输困难,战役出击暂拟推迟至11月中旬”。当前任务是“尽可能进行局部反攻,集中4至5个炮兵团及适当坦克,充分准备,每次消灭美、英军1个营为目标”,尤其强调“如能在10月和11月中旬以前,举行两三次这样胜利的战斗,对谈判的促进会发生影响”。
志愿军步坦炮协同进攻
为支援停战谈判,64军决定于11月4日15时反击夺回马良山。此时,距英军占领马良山已逾一月,当前山上守军有英28旅的多个单位,包括苏格兰边民团1营、希罗普郡轻步兵团1营等各一部。经一个月的经营,英军已在马良山及217高地上构建起坚固的工事,仅前沿铁丝网纵深即达40余米,且遍布地雷。
为拿下这个坚固的据点,64军的作战部署为——191师指挥炮31团、炮43团2个连、炮40团1个连、坦克2个连、高炮30营,以及本师及192师炮团担任马良山主攻任务。
其中,573团指挥2个坦克连、炮40团1个连、师炮团重迫击炮1个连,在炮31团1营、炮43团2个连的重榴弹炮支援下,攻歼317高地(马良山主峰)、280高地之敌;572团指挥192师炮团、本师炮团山炮营,由炮31团2营重榴弹炮支援,攻歼217高地之敌;571团并指挥师侦察队为预备队,以1个步兵连及师侦察队佯攻高阳岱钳制敌人,确保573团侧翼安全。为防敌再次自临津江以东徒涉来援扰乱我作战,571团主力亦有阻击可能自水郁市西犯之援敌的任务。
190师担任助攻,主打227高地,并佯攻高旺山,钳制敌人不使增援马良山方向。64军军部则直接指挥火箭炮201团,拟待敌反击时,以突然奇袭打敌一个营以上的集结地等密集目标。
英军也察觉到志愿军的反击苗头。大量的中国士兵在英车眼皮子底下构筑进攻出发阵地,无论英军炮火摧毁了多少工事,“第二天天亮的时候,他们总会将其修复”,时任英军重迫击炮观测员的吉姆·雅各布斯回忆道,一些明显是高级干部的志愿军频繁出现在火线上,如一天下午英军用25磅榴弹炮射击了5名“可能是高级军官”的志愿军但战果不详。
志愿军大规模炮火准备
11月4日15时,暴风骤雨般的炮弹终于掉落到英国人头上。亲历当日战斗的吉姆·雅各布斯回忆:“此前还没有谁在朝鲜见过中国军队有过如此规模的炮火准备。”1小时零5分的炮火准备后,志愿军步兵发起冲击。英国人目瞪口呆地看着中国士兵,用被他们称为“班加罗尔撑杆雷”的爆破筒和绑在长杆上的炸药包,把纵深40多米的铁丝网摧枯拉朽般破坏掉,然后蜂拥而入,很快217高地和317高地正斜面“到处都是中国士兵了”。短短10分钟后,志愿军即拿下 217高地,苏格兰边民团1营在一片混乱中与志愿军展开白刃战,但毫无悬念地被撵出了阵地。317高地也很快被志愿军收复。
战至19时许,志愿军打垮英28旅守军5个连,彻底拿下整个马良山地域。11月5至7日间,英军以2至3个营在坦克10余辆和飞机配合下,连续发起多次反扑,但均被我击退。尤其是在5日的反突击作战中,志愿军以24门“喀秋莎”火箭炮对敌反扑部队实施两轮齐射,给予其重大杀伤。
马良山攻防作战,是志愿军夏秋季防御战中一场非常漂亮的战斗。此战中,志愿军步、炮、坦等多兵种密切配合,共毙伤俘敌军4400余人,得到志愿军总部高度评价。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