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战斗捷报传来,马良山的这一仗荡气回肠

2025-02-19 最新 评论 阅读

 

编者按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解放军报微信将陆续推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文章,一起回顾那段英雄岁月。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上甘岭被称作美军的“伤心岭”。同为“联合国军”组成部分的英军也有一个“伤心岭”,那就是西线战场的马良山。

1951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出色完成了马良山防御任务。如今,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就有立功部队攻克马良山的战斗捷报,上面写着“再接再厉、痛歼敌人”等,那么马良山何以成为了敌人的“伤心岭”呢?

马良山位于临津江西岸,是保障开城侧后安全的一个要点。

1951年9月底,“联合国军”开始发动秋季攻势。10月初,集中美骑兵第1师全部、美第3师两个团和英联邦第1师等,在200余辆坦克、300余门火炮和大量航空兵支援下,又向我第64军、第47军防守的防内洞、高旺山、马良山、高作洞等正面发动了猛烈进攻。

在第64军防御正面,英联邦第1师和美骑兵第1师第5团,对我第191师防御的高旺山、马良山阵地发起重点进攻。在火炮、坦克及飞机支援下,敌人采取分割侧击战术,每天以1至2个团的兵力向我猛攻。第191师先后加强2个坦克连、15个炮兵连和3个高射炮兵营,依托重型掩蔽部和野战工事,采取阻、打、藏、反相结合的战法、控制前沿阵地,扼守纵深要点,顽强抗击其进攻。

立功部攻克马良山的战斗捷报。(图片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0月5日,敌以4个营的兵力分三路向我571团防守的马良山阵地进攻。三连激战一整天,连长、指导员身负重伤。 副连长阎志刚在万分危急时刻指挥连队在黄昏时反冲击,硬是把阵地夺了回来。敌进攻不成,第二天凌晨,开始炮击我阵地,3小时内马良山一个高地就落弹两万余发,山头被削去1米多,树丛被打着燃烧,一片火海。

10月5日以后,英、美军将进攻重点指向马良山及其西南216.8高地,采用集中兵力、火力逐点进行攻击的战术。每天以一个多团兵力在猛烈炮火支援下,进行多梯队连番攻击。

马良山阵地曾五次失而复得。防守216.8高地的一个连,依托坑道式隐蔽部,曾在一天内连续击退敌21次冲击,毙伤敌700余人,而该连仅伤亡26人。

美国人这样叙述马良山坑道战:“中国人会定期从山洞中拉出一门炮,把 20多发炮弹十分精准地发射到我方阵地,然后立即把炮拉回山洞。等我方炮兵确定其方位的时候,其大炮已经撤退到山洞深处了,炮兵也躲在深洞里吃饭了。他们的战壕就挖掘在地道的周围,沿着地道可以回到战壕的后方20公里的地下屯兵洞中。所以我方的大炮、炸弹、低空轰炸对其无影响,甚至是毫发无损。”

激战至8日,第191师主动撤至黄鸡山、基谷里、白石洞、伍碳里一线,继续进行防御。此时,英联邦第1师因伤亡过大被迫停止进攻,以伤亡2600余人的代价仅前进3公里,随即转入防御。由英军第28旅苏格兰皇家边防团率第1营防守,加修了工事,组成了以地堡群为骨干,交通壕、散兵坑相连接的支撑点式环形防御阵地,企图巩固既得阵地,伺机北犯。

为打击“联合国军”的嚣张气焰,志愿军首长决定在稳定防御的基础上,组织局部地区的反击作战。第64军决心以第191师为主,在第190师一部兵力配合下,集中优势兵力向马良山地区实施反击,攻歼该地区之英军,恢复马良山阵地。

11月4日,第191师集中了3个营的兵力,在60门火炮支援下,出敌不意地在白天向马良山实施反击。15时开始进行炮火准备,经多次破坏射击和火力急袭,摧毁了英军大部工事和设施。

之后,炮兵假装转移,将英军引出工事予以大量杀伤。在炮兵射击掩护下,坦克隐蔽占领直瞄射击阵地,摧毁英军前沿残存工事。配置在炮兵和坦克阵地附近的高射火炮实施对空射击。

随后,炮火延伸,步兵发起冲击,采取正面牵制、翼侧攻击、分割包围、断敌退路的战法,经数小时激战,终于在19时夺回马良山阵地。5日至7日,又连续击退敌人多次反扑,共毙伤敌1740余人,巩固了这一阵地。

荡气回肠的马良山之战胜利了,此战给敌人带来了沉重打击,对加快和平谈判的进程、稳定西线战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特别鸣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来源解放军报微信;参考文献:《志愿军第64军马良山防御和反击作战》《荡气回肠的马良山之战,为何被誉为英军的“伤心岭”》《抗美援朝战史》《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马良山争夺战:志愿军重型坦克痛击英军皇家边防团》《英雄阵地马良山》(张炳新)《昔抢日寇遗弃坦克起家,今成铁甲雄师》《让美军束手无策的马良山坑道战》等)

来源:解放军报微信

编辑:霍雨佳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