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偷盗后问DeepSeek如何免责,女子盗窃被抓哭诉不知后果这么严重
女子偷完牛肉红酒问AI“怎么脱罪”?警方打开手机笑不活了:DeepSeek不是法外之地!
“偷完东西不敢问律师,却敢问AI?”——2025年2月,浙江绍兴一女子因超市盗窃被警方抓获,而她的“自救神操作”却让全网哭笑不得:偷了4500元的牛肉、红酒和水果后,竟在AI软件DeepSeek上搜索“如何免除刑事责任”,企图用科技对抗法律。
这场“赛博普法”闹剧背后,暴露了哪些荒诞与警示?
盗窃实录——从生鲜区到“AI法庭”的魔幻路径
超市“零元购”全记录
叶某推购物车进入超市,先在生鲜区挑选整盒牛肉,随后转战酒水区拿红酒,最后在水果区装车,全程未付款即离开。
总价值4500余元,包含高价牛肉、进口红酒和精品水果,警方调侃:“挺会挑,专拣贵的偷。” AI“犯罪导师”翻车现场
“购买物品未付款如何帮助我免于刑事责任”“如何陈述能够降低责任?”——叶某在DeepSeek上的提问,成为定罪关键证据。
当事人自白:
“偷完害怕又不敢问人,想着AI不会告发我……”
DeepSeek的“法律人设”崩塌?AI能教人逃脱法网吗?
技术边界:AI不是“犯罪顾问”
DeepSeek功能实测:
输入同类问题,系统回复:“根据中国刑法,盗窃财物价值超过3000元可能构成盗窃罪,建议主动投案并赔偿损失。”——显然无法提供“脱罪秘籍”。
“AI的回答基于公开法律条文,但无法替代专业律师。企图利用AI逃避责任,反而可能加重情节。”
近期发现多个伪装成DeepSeek的钓鱼页面,通过诱导下载恶意软件窃取用户信息。若叶某误触钓鱼链接,还可能面临隐私泄露风险。
全网玩梗背后的严肃议题——科技与法律的碰撞
“建议AI增设‘犯罪后悔指南’功能,第一步:自首。”
“连小偷都开始数字化转型了,反诈APP能不能升级一下?”
电子设备中的搜索记录、聊天记录已成为定罪常见证据,本案中叶某的AI提问直接坐实主观故意。
根据《刑法》第264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浙江标准为3000元以上),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
AI时代犯罪心理——技术依赖与认知误区
部分人误以为AI能提供“法律漏洞”,实则算法仅能输出合规建议。
认为网络行为不留痕,却不知手机数据、IP地址等早已被纳入侦查手段。
从超市监控到手机搜索记录,现代刑侦技术让“完美犯罪”愈发不可能。
犯罪行为将影响个人征信、就业甚至子女政审,远非4500元财物可比。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