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1962年中印战争,尼赫鲁的最大误判:中国不敢跟印度打!

2025-02-18 最新 评论 阅读

 

#对印反击战#

作者:海风

声明:兵说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搬运必究

20世纪,英国殖民者入侵西藏,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1913年,英印当局精心策划西姆拉会议,英方代表麦克马洪在强迫中方代表签订协议遭拒后,秘密与西藏地方代表达成协议,在中印之间画了一条线,印度非法占据我9万多平方公里。

50年代,中印关系友好是主旋律,但中印边界问题一直是两国间最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印度总理尼赫鲁虽然在外交上与中国友好,但在边界问题上拒绝与中国商谈,双方的分歧不断加深。

1951年,印军越过色拉,侵占达旺,强迫一直在此实施行政管辖的西藏地方当局撤出。1954年,印度基本控制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广大地区。这条来路不明、完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最终点燃了中印之间的战火。

从1961年底开始,有一小队武装的印度军队出现在中印边界的高山深谷中,他们全副武装,沿着高山、河谷向东边或北边的中国境内行进。每到山口、河谷等重要支撑地点,就修筑工事,建立几个哨所,并派兵驻守。至1961年8月底,印军在我境内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开赴到边境地区的印军越来越多。

1962年9月初的一天,在喀什昆仑山的中国哨所,战士桑多与他的几个战友巡逻,经过印军的一个哨所。印军从哨所出来,拿着枪对着我军的巡逻队员,要求他们马上撤离。一位懂印语的战士说:“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巡逻,请你们不要干涉!”

印军蛮横地说:“马上撤退,否则开枪。”

桑多大声道:“你们抢占我们的领土,还阻止我们巡逻……”他的话未说完,印军开枪了,桑多和几名战士没有防备,中弹倒地。

从9月份开始,在克节朗河一带,印军不断扩张,挑衅驻守在此的中国军队。到1962年10月,印度在边界部署了16000余兵力,不断向我境推进。印度的步步紧逼,引起了我军的愤怒。中方提出严重警告:如果印度方面以武力逼迫中国边防部队,一切后果由印方承担。

然而,印度对于中国的警告置之不理。10月初,印度总理尼赫鲁说:“我们相信中国不会对我们采取强烈的行动。”随后,尼赫鲁、印度国防部长梅农组建番号为第4军的新军团,任命亲信考尔为第4军的总指挥。

考尔一上任,就决定实施“来克亨”计划,企图先占领塔格拉山脊,在中国军队背后建立阵地,打击中国军队,然后将塔格拉山脊的中国军队清理掉。

【尼赫鲁】

考尔部署行动计划时说:“为了慎重起见,在大规模行军之前,先派侦察队找到最适合的渡河点,占领僧崇,以掩护整个营的行动。”

10月9日,约50名印军侦察兵抵达,他们爬上僧崇山头驻扎了下来。中国前沿哨所早就发现了这一伙印军。10月10日上午,我军向山头的印军猛烈开火,印军抵挡不住,慌忙撤退。

同时,隐藏在山上的另一个阵地的印军士兵也被我军发现了,我军果断击毙了7个印度士兵,活捉了7个。我军以实际行动向印军提出警告,但考尔执迷不悟,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脖子已经在刀下。

他乘飞机到新德里参加会议,向尼赫鲁和当政的要员报告了战斗的经过。他夸张地讲述了印军“勇敢顽强地与中国军人作战”的场景,并提出由总理向美国请求给予大量军事援助。

【左起:考尔中将,印度总统拉金德拉•普拉沙德,莱•普森中将】

尼赫鲁却很生气,说:“印度是不结盟国家,不接受任何军事援助。”会议决定继续组织兵力发动进攻,印军加紧地面部署,越过麦克马洪线,又越过克节朗河,甚至叫嚷着要“解决西藏”。此后,印军的飞机持续轰炸我东西两线的阵地。

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军决定要给敌人一个教训。1962年10月,我军各攻击部队陆续到位,等待发起攻击的命令。10月20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巍巍雪山屹立在克节朗河周围,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和副司令员邓少东站在塔格拉山脊上,等待进攻那一刻的到来。

7时30分,副司令员赵文进发出指令“射击”。信号兵发出2颗红色的信号弹,顿时我军阵地万炮齐发,一团团火光冲天,一阵阵轰隆声响彻天空,克节朗河西岸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期间,担任前敌总指挥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在前线指挥作战,左起:石伴樵、张国华、顾草萍、邓少东】

炮弹呼啸着落在印军阵地上,印军构筑的防御墙一片一片倒了下来。2连已冲锋到敌阵地山脚下,战士们迅速抢占有利地形,投出成群的手榴弹,避开敌军的火力,冲到了制高点,阻击壕沟里的印军。

我军采取中央突破的打法,指挥部在三、四号桥之间布置3个团的兵力,其中一个团正面攻击,其他2个团从两侧进攻。战斗进展顺利,我军1个小时打败了拉加普特联队2营。接下来我军继续向前进攻,经过一番激战,又攻下了廓尔喀联队1营。

10月21日清晨,我军另一支部队攻下了色基姆。22日,印度第4师第7旅全军覆没。3天后,我军占领达旺。

克节朗河的惨败和达旺的陷落,使第4军军长考尔灰头土脸,颜面尽失。为了挽回声誉,他将目光投向东北边境特区的察隅。察隅地区离达旺一线有200英里,不是中国军队的主攻方向。

11月14日,印军第11旅偷袭我军,偷袭失败后发起强攻。密集的炮火向我军阵地倾泻,破坏了我军桥头的阵地。我军退回主阵地,对冲锋过来的敌军进行扫射和近距离肉搏,将印军击溃。

11月16日,我军发动反攻,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印军的阵地,击毙大批印度士兵。考尔下令让11旅撤退,11旅残部在撤退时遭到我军伏击,伤亡很大。接下来,我军没有追击败退的残敌。

达旺被我军收复后,原驻守达旺的印军撤到了色拉,色拉是重要的军事地区,有牢固的军事防御。如果我军拿下色拉,印军将无险可守。

我军采取突袭方式出现在登班,切断了色拉与邦迪拉的联系,色拉成为一个孤立的地区。

11月18日,我军发起进攻,驻扎在邦迪拉的第48旅开始撤出。到11月20日清晨3时左右,48旅已经瓦解。印军遭到我军三个方面的进攻溃败,已经无险可守。为了挽回一败涂地的局面,印度当局免去了考尔将军的职务,改由马勒克肖担任第4军军长。印军随即开始纠集残兵,组织防御。

11月21日,中国方面单方面宣布停战。周公向尼赫鲁发了声明:从1962年11月2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从1962年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将从1959年11月7日存在于中印双方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

中国在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主动提出退兵,并且没提任何条件,令尼赫鲁和他的要员们大感意外,也让全世界大吃一惊:既然我军在战争中占了绝对优势,为什么不趁机解决中印边境的问题,特别是收复藏南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印度为何会输得这么快、这么惨?其实印度军队也不至于那样一触即溃,而是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

首先,尼赫鲁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中国不敢和印度打。

从50年代开始,印度一直在试探中国的底线,抵近甚至越过边境设立哨所,与中国军队发生小规模冲突。当时中国正忙于解决国内残留的蒋军势力和解放西藏,没空搭理印度。尼赫鲁认为中国不敢与印度打,于是在几次占到便宜后,决定一举拿下藏南。尼赫鲁如果是个头脑清醒的人,会研究一下新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就应当会有一点自知之明,不会贸然挑衅中国。当时印军高层中有人不同意尼赫鲁的做法,但尼赫鲁与军方关系不好,并没有听他们的劝告。

其次,尼赫鲁用人失败。

印度独立后,陆军大部分是英国人留下的。尼赫鲁搞运动上台,在军队中安插自己的嫡系,实际掌控了军队。但是他的嫡系绝大部分是文官,没有作战的经验。典型代表考尔虽然是军人,但没有实际带兵打仗,只是擅长搞人际关系,所以与尼赫鲁关系极好。尼赫鲁派考尔到前线,当正式开战时,考尔这样的外行指挥一群不想打仗的士兵,当然必败。

第三,虽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倾向于支持印度,但没有出兵支援。

中美阵营不同,美国希望中印开战自己可以渔翁得利。苏联方面,赫鲁晓夫上台后,与中国在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公开指责中国,偏袒印度。两个大国在经济上、武器装备上对印度实施了援助,都想把印度作为战略棋子。他们怂恿印度与中国开战,一定程度上使印度陷入战争的狂热。

三个致命的错误,导致印军的惨败。那么,中国为何不趁机解决由来已久的中印边境问题呢?实际上,中国当时并没有做好全面收复失地的战争准备,反击印度是由于印度一再突破边界,出于自卫而出兵惩戒印军。我军彻底击退印度的武装进攻,打破了印度用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想法,为边界打出了几十年的和平。

【我军抓获印军俘虏】

印度的军事实力并不算弱,何况背后还有美苏支持。如果我军追击占领印度腹地,那么就极大可能陷入战争泥潭,在国际上也会很被动。我军在完胜印军后主动撤军,展现了以和为贵的大国气度,获得了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印度在战争中颜面扫地,国际声誉大大受损,尼赫鲁的影响和地位也一落千丈。

参考资料:《1962:中印大战纪实》,师博主编,中国大地出版社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