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内在机制和实现路径

2025-02-18 最新 评论 阅读

 

长安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高天智

美好生活是人类世代相续的梦想与追寻,也是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应有之意,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迈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立足新时代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美好生活是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的必然追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新的生活样态。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以发展思维看待补民生短板问题,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美好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愿景和向往。自古以来,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充盈着追求美好生活图景的思想勾画,从《诗经》中的“乐土”到《礼记》中的“大同”社会,从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美好向往,到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伟大理想;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的不懈追求,表达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价值依托和永恒追求,为新时代“美好生活”提供思想遵循和实践指引。同样,在西方精神谱系中也不乏充斥着美好生活的因子。从古希腊的“幸福岛”、苏格拉底的“至善生活”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从亚里士多德的“沉思生活”到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从康德的“理性生活”到海德格尔“诗意生活”“栖居生活”,从空想社会主义莫尔的“乌托邦”到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尽管大多都缺乏实践基础和人民的响应而陷入空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古代智者先贤们对美好生活追寻和向往从未放弃。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构想和蓝图,立足于时代主题和人民诉求,是对古人关于“美好生活”图景的批判和超越。

美好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马克思强调:“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让人自由生活、美好生活是人创造历史活动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取向。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美好生活”意指人人都能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活状态。为了实现这一历史重任和生活图景,马克思一生胸怀理想、不畏艰险,为人类解放事业不息战斗,为创造美好生活不懈奋斗。青年时期,他就立下“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远大志向,并且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通过革命、改革的方式不断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马克思追求的“美好生活”图景存在于人类梦寐以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中。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也是人自主支配自由时间进行自觉劳动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即是美好生活的理想形态和最终目标,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然选择和价值旨趣。然而,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美好生活”图景是一个长期、艰难的历史过程,需要经历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才能最终实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美好生活与共产主义美好生活具有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其价值诉求和追求目标具有高度的逻辑契合。在新时代航道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蓝图,需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摆脱各种限制与束缚,使每个人的需要尽可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尊严能够得到尊重,每个人的幸福得到守护,每个人的自由获得进一步发展。

美好生活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百年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寻。从党带领人民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从开展民族救亡的抗日战争到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奋进新时代,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从挨打挨饿、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自信自强,从一部分先富起来到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到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百年史诗一般的奋斗,书写在家给民足、物阜民丰、万家灯火、人民安乐、国强民富,书写在每个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深深向往之中,也标注着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答卷的满意度,为时代写下温暖注脚。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幸福安康、心情舒畅,充满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今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初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我们要不断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坚持共同奋斗、共同创造,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站稳人民立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放在什么位置,不仅是一个感情问题,还是一个立场问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始终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人民的奋斗智慧和力量,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甘于奉献、敢于牺牲、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胸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时刻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视角思考问题,想人民群众之所想、帮人民群众之所需、解人民群众之所困,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谋民生之利,多办民生之事,多解民生之忧,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共同奋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奋斗出来的。奋斗是新时代最靓丽的底色。实践证明,新时代1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共同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宏伟图景,继续要保持共同奋斗、团结奋斗的精神品格。只有共同奋斗、团结奋斗,才能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多方面需要。习近平总书记也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通往美好生活的阶梯。无奋斗,不青春;唯奋斗,方幸福。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但是,奋斗是艰辛的、长期的、曲折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勠力同心、共同奋斗、团结奋斗,每个平凡个体在参与创造伟大时代的同时,也在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也在实现奋斗而来的幸福。

发扬实干精神,创造更加美好生活。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美好生活不是镜中月、水中花,而是通过实干、苦干创造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时代,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创造更加美好生活,没有捷径,唯有实干。实干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要牢牢锚定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坚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勤于劳动,锲而不舍,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的干劲创造美好生活。要踔厉笃行,实事求是,尊重实际,精准施策,依据中国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目标任务,谋划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具体行动蓝图,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去创造美好生活。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注重实效,注重过程,干就干成,干就干好,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拳绣腿。遇到热点、难点问题,敢于尝试新的工作方法,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去创造美好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只要发扬实干精神,方能兴邦、强国、富民,美好生活的愿景进一步实现。

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也是人民幸福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202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职责,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让劳动者端稳饭碗,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筑牢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精神,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总之,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更稳定工作、更可靠社会保障、更优美环境等方面的期盼,让人民幸福生活水平更高、成色更足、品质更优。

来源:长安大学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