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15年康熙帝南巡莅临上海青龙镇
青龙镇隆平寺遗址塔地宫出土的贴金阿育王塔
很多人都以为上海是1842年后开埠才发展的,但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港口商贸已经开始繁荣,只不过这之间沿江港口变迁兴废不定,给人以似乎近代才开始发展的错觉而已。1832年,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到达还未开埠的上海,当时的船员胡夏米通过观察,发现在短短七天就有四百余艘船只进出港口。因此,他建议“英国人如能获准在此自由贸易,所获利益将难以估量”。阿美士德号的考察报告成为英国政府最终制定对华政策的重要参考资料。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上海开埠后的发达全是西方殖民者的功劳,他们更多的是来摘桃子的。
1853年上海港口的进出口贸易超过广州成为全国第一,此后上海的港口贸易地位160多年无人能撼动,能做到这点除了世界经济变化、国家政策、地理环境等因素外,上海是有自己悠久的港口贸易历史的,至少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唐宋时期的青龙镇(现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同时青龙镇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甚至是日本遣唐使的归国出发地。
历史上和孙权、孙恩、米芾、韩世忠、康熙都有渊源
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青龙镇,历史悠久,与孙权、孙恩、韩世忠、康熙等历史人物关系密切。在地面上最显著的古迹为青龙寺塔。青龙镇的名称源自孙权,据崇祯《松江府志》卷三记载:“青龙镇,亦称龙江,孙权在此建造青龙战舰,因而得名。”
青龙镇历来为海防要地。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青龙镇位于青龙江之上,天宝五年(746年)设立。除昆山、常熟、海盐、吴江仅设有县镇外,华亭县之外又有青龙,此处为旧时江海要害之地。”
《松江府治》 有关青龙镇记载
东晋时期,青龙镇所在地被称为“沪渎”,意为海防要塞。当时,浙江爆发孙恩、卢循起义,时任吴郡太守的袁山松强化沿海防御工事,重修沪渎垒。隆安五年(401年),孙恩从海上登陆,攻击海盐,进而进攻沪渎,袁山松率军迎敌,但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虞谭、袁山松防守的位置约在青龙镇附近。孙恩也据此扩大战果向东晋都城建康推进,最后被刘裕击败。
北宋年间,大书法家米芾曾经做过青龙镇的监镇。青龙镇也从军事向经济转型,从军事主管变为文官治理。因为这时候需要会理财的人。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抗金名将韩世忠为抵御南下的金兵,曾在青龙镇设立前军营地,中军驻扎江湾,后军驻海口,大败金兵于黄天荡。在青龙镇内的今白鹤镇陈岳村,有一处名为酒瓶山的遗址,原占地2700平方米,内有许多陶瓶,亦称“韩瓶”。有关韩世忠为抗击南下的金兵,“以酒犒劳军队,瓶积成山,今遗址尚存”的传说。
上海历史上皇帝唯一莅临的地方—青龙古寺
原先青龙镇内有两座有名的寺庙一座隆平寺又称北寺因在镇的北部另一座青龙寺又称南寺,现在只存有青龙寺。青龙寺始建于唐天宝二年(743年),初名报德寺,宋代更名隆福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皇帝南巡,途经青龙镇,亲书“精严寿相先”额,并赐寺名“吉云禅寺”。
如今修缮一新的青龙古寺
寺内殿宇 好似皇帝的行宫一般
青龙寺内有一座青龙塔,始建于唐长庆年间(821-824年),原名隆福寺塔、吉云禅寺塔,俗称青龙塔。该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现残高29.50米。据南宋《云间志》记载:“隆福寺,位于青龙镇,原为报德寺,唐长庆元年创建。”
仅存塔身的青龙寺塔 1954年台风刮落塔尖的宝瓶
青龙寺、青龙塔先后于宋、元、明、清多次修缮和扩建,为青龙镇内最重要的寺宇
公元1299年,元代画家、水利专家任仁发祖孙三代相继出资修葺寺塔。这次规模宏大的修葺,竟长达44年。300年后,到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寺塔再度重建。直至公元1715年,清康熙皇帝南巡江南,慕名游寺,亲书“精严寿相”匾额,御赐寺名“吉增禅寺”,并御赐水晶观音一尊、紫衣袈裟一袭、鎏金书画扇一柄为镇寺之宝。当时青龙古寺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华丽,享有“佛塔为天下之雄”美誉,为当时江南著名佛教丛林之一。
年久失修 但是依旧保留古色的塔身
然而,青龙古寺历经战火灾害,曾一度化为废墟。直至公元1834年(清道光十年),古寺得以重建。如今的青龙寺是1993年上海市政府出资修缮和扩建,经过多年艰苦不懈地努力,终于使青龙古寺修建工程坚持至今。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等相继落成。如今寺庙香火繁盛,尤其在节假日,众多佛教信徒慕名而来,寺庙梵音缭绕,似有再现当年青龙古镇繁盛的场景。
如今寺庙内殿宇众多
寺庙内龙的造型无处不在
唐宋时期的青龙镇之繁华是上海作为贸易大港崛起的开端
在唐宋时期,吴淞江的广阔江面、海外贸易的繁荣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推动了青龙镇的崛起。青龙镇位于吴淞江南岸,凭借其地处南北海路交通要冲的地理优势,以及与吴淞江、长江相连的内陆水系,逐渐发展成为“海商辐凑之所”,甚至吸引了日本、新罗、安南等国的海船每年到此进行贸易。贸易的昌盛促进了市镇文化的建设,使青龙镇成为当时的“东南巨镇”。
自安史之乱后,国家经济重心南移,海上贸易愈发繁荣,至北宋时期,青龙镇的经济地位已十分显著。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青龙镇的商税额为15879贯403文,在全国州府一级中也属中上水平。若加上华亭县的10618贯671文,上海地区的商税额已超过泉州、温州、明州等地,仅次于广州和福州、杭州,由此可见,上海地区的经济繁荣初现端倪。
北宋时期 青龙镇的商税上缴已经不低了
青龙镇经济地位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与海上贸易的兴盛密切相关。唐宋时期,战乱频繁,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加之中国经济中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青龙镇地处南北海路交通要冲,且有吴淞江、长江沟通内陆,因而成为海船的必经之地。
唐宋时期国内各大瓷器汇集青龙镇后对外贸易路线
唐代的浙江越窑、湖南长沙窑等窑口的瓷器,经湘江、长江、吴淞江进入青龙镇,部分销往上海境内,绝大部分作为外销瓷运往日本、非洲等国家。青龙镇发现了大量越窑、景德镇窑、龙泉窑、义窑、长沙窑瓷器的碎片,证明了其作为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的昌盛。
出土的越窑瓷器
出土的长沙窑瓷器
据木官泰彦的《日中文化交流史》记载,中唐时期,日本遣使来华,新开辟了南路海上交通线,从日本九州直趋长江口。当时苏州附近的港口,只有常熟福山和华亭青龙二港,日本使者极有可能是从青龙港返航的。唐大中年间(847-859年),日本僧人圆仁搭乘回国的海船,就是从当时“苏州松江口”启航的。这个“苏州松江口”很可能就是青龙镇所在地。
河道淤塞 繁华不再 经济传承依旧
历经岁月变迁,吴淞江的淤塞导致青龙镇港口职能转向东部,从而使青龙镇走向衰落。尽管明代政府曾将青浦县治所设立在青龙镇,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不久便被遗弃。直至万历五年,青浦县令屠隆参观青龙镇,目睹昔日辉煌变为今日破败,感慨万分,留下了“昔号鸣驺里,今为牧豕场;田夫耕旧县,山鼠过颓墙”的诗句(清《青浦县志》)。
1980年,邹逸麟先生和谯枢铭先生依据文献论述了青龙镇的历史价值,并认为青龙镇为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然而,当时与青龙镇相关的实物证据稀少。据邹逸麟先生回忆,他曾亲自调查青龙镇旧址,所见地面遗迹仅余青龙塔,甚至连当地村民都对这座曾经的繁华古镇知之甚少。
古代青龙镇在如今的地理位置
然而,岁月流转,青龙镇的历史价值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对于青龙镇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据考古学家研究,青龙镇遗址范围内发现了大量的宋元时期遗物,如瓷器、铜钱、建筑材料等,这些实物证据充分证明了青龙镇在宋元时期曾是一个繁荣的商业重镇。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佛教造像和寺庙遗址,反映了当时宗教文化的盛行。
在青龙镇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不少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遗迹。如宋元时期的瓷器、香料等贸易物品,以及来自东南亚、波斯等地的舶来品。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青龙镇在上海地区对外贸易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使得青龙镇成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
参考资料
《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精粹》
《考古古港:上海青龙镇的发掘和发现》
《城市与文明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通史 古代卷》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