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内战之察里津战役
察里津战役是苏俄内战时期工农红军与白军为争夺察里津而爆发的一系列战役,一般是指在1918年7月至1919年2月期间,由克拉斯诺夫将军的顿河哥萨克白军发动的3次攻击。而1919年6月间在“邓尼金攻势”中,弗兰格尔指挥南俄白军高加索集团军对察里津的进攻则被视为另一场单独的战役。我们所熟知的《保卫察里津》讲的是白军对察里津的第一次攻击。
第一次察里津战役
察里津位于伏尔加河畔,人口密集、产业发达,是俄罗斯东南地区重要的经济和军事中心。十月革命之后,布尔什维克很快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察里津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它是俄罗斯中央地区连接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北高加索地区和中亚的交通枢纽。对于克拉斯诺夫的顿河哥萨克白军来说,占领察里津即可打通与奥伦堡哥萨克的联系,确保顿河哥萨克白军右翼的安全,从而可以在支援顿巴斯白卫军时没有后顾之忧。
1918年7月底至8月初,克拉斯诺夫将军的哥萨克白卫军首次进攻察里津,以便能与叛乱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以及在乌拉尔斯克和奥伦堡的白卫军会合。克拉斯诺夫拥有一支由4.5万名步、骑兵组成的部队,装备火炮150余门、机枪610挺。他将这些部队分为三路,第一路约1万人,从维利科尼亚热斯卡亚(今普罗列塔尔斯克)至萨雷普塔以南进行攻击;第二路是由К•К•马蒙托夫指挥的约1.2万人马,他们从维利科尼斯卡亚至卡拉奇一线进攻;第3路由2万人组成,在А•П•菲茨赫拉乌罗夫指挥下从克列缅斯卡亚-乌斯季梅德韦杰茨基-恰普利任斯卡亚一线北上,进攻波沃里诺-卡梅申-巴拉绍夫等地。
顿河哥萨克白军首领克拉斯诺夫将军
而察里津地区的红军部队共有约4.2万步、骑兵,配有火炮120余门,主力是根据《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乌克兰后,由顿巴斯撤至察里津的乌克兰红军第3、第5集团军。5月14日,原沙俄中将安•叶•斯涅萨列夫被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列•达•托洛茨基任命为察里津一带的最高军事领导人。
6月6日,被托洛茨基蔑称为“军需官”的斯大林抵达了察里津,他是受苏俄人民委员会委派前来负责南俄粮食征收的,但他一到就开始插手军事指挥,并与斯涅萨列夫爆发冲突。斯大林在取得了察里津当地领导人С•К•米宁的支持之后,将察里津所有的红军部队交给自己的铁杆支持者伏罗希洛夫指挥,并且逮捕了斯涅舍列夫。虽然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干预下,斯涅舍列夫得以释放,但斯大林也牢固掌握了北高加索和察里津地区的军事领导权。
7月22日,北高加索军区军事委员会成立,И•В•斯大林担任主席,К•Е•伏罗希洛夫和С•К•米宁担任委员。在该委员会的领导下,为组织城市防御而新组建了几个师并建立了一些工人支队以巩固后方。从7月24日起将察里津地区的军队划分为三个地段(乌斯季梅德韦杰茨基、察里津和萨利斯克),并建立了相应的预备队。工农红军在察里津近接近地构筑了纵深两三道掩体的野战工事,并在长约40公里的环城铁路支线外围架设了铁丝网。伏尔加区舰队也被调来确保察里津的防御。
察里津保卫战中的斯大林
克拉斯诺夫依仗自己军队在骑兵上的优势,于7月底攻占了托尔戈瓦亚和大克尼热斯卡亚两镇,从而切断了察里津与北高加索的联系。8月初,А•П•菲茨赫拉乌罗夫将军指挥的集群向北进攻,一路夺取了叶尔佐夫卡和皮丘任斯卡亚等地,红军被击退了150公里,白军从察里津北面抵达伏尔加河畔,切断了察里津与莫斯科之间的交通线。8月18日,中路攻击的马蒙托夫将军的骑兵集群也前出到了察里津的近接近地,在城外与守城的红军发生了交战。而南路的白军也沿着季霍列茨克-察里津铁路向北攻击,推进至察里津南郊。至8月20日,白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对察里津形成了三面夹击之势。
察里津的红军各部队依托筑垒阵地,运用炮兵、尤其是装甲列车的炮火,以突然的突击打破了白军合围的正面,8月22日,红军重夺叶尔佐夫卡和皮丘任斯卡亚。23日,红军预备队抵达战场,对马蒙托夫部侧翼发动了突击,26日,红军全线反击,至9月6日克拉斯诺夫将军的顿河哥萨克白军被赶到了顿河右岸,红军取得了第1次察里津战役的胜利,顿河白军在这次战役中伤亡被俘约1.2万人。
在取得了第一次察里津防御战役的胜利之后,南部方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将察里津和卡梅申方向的所有红军整编成一个集团军——红军第10集团军,由К•Е•伏罗希洛夫担任司令员,集团军拥有步骑兵约4万名,装备有火炮152门、机枪200挺、装甲列车13列。
而失败后的顿河白卫军哥萨克决定对察里津发动新的攻势,为此克拉斯诺夫在顿河草原上开始了大规模的征兵。9月22日,集结了步骑兵6万余名并装备有200门火炮、400挺机枪和装甲列车的克拉斯诺夫军队开始了对察里津的第二次进攻。
第二次察里津战役
白军从第10集团军的南北两翼实施了突击,对南翼实施的是主要突击,企图再次切断察里津和北高加索之间的联系,而对北翼则实施引诱突击。10月2日,顿河哥萨克白卫军攻占了格尼洛阿克萨伊斯卡亚镇,8日又夺取了京古塔镇,从而在南北两个方向都失时到了伏尔加河畔,并渡过了伏尔加河到达左岸地区,切断了察里津-季霍列茨克铁路,形成了对察里津的包围圈,对苏维埃政权的后方造成了威胁。
到10月15日为止白军接连占领了察里津近郊的萨列普塔、别克托夫卡、奥特拉德诺耶等地,前锋推进到了察里津城下的最后一道防线之前。为了守住城市,第10集团军在环城铁路沿线集中了所有的装甲列车和由21个炮兵连(共有约100门火炮)组成的强大炮兵群,以密集的火力给进攻的白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正当顿河哥萨克白卫军计划在10月17日对察里津发起总攻时,由Д•П•日洛巴率领的红军高加索铁师长途赴援突然出现在了白军后方,在伏尔加河区舰队的配合下突然对白军阿拉斯拉罕师发动攻击,并几乎全歼了这个师,从而对白军马蒙托夫部侧翼形成了包夹的态势。斯大林当时欣喜地说“苏维埃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日洛巴这一功绩”,但时移势迁,20年后日洛巴却成为了“人民的敌人”,在大清洗中惨遭杀害。
在日洛巴发起攻击的同时,守城的红军第10集团军也转入了反攻,一举收复了斯韦特雷亚尔、阿布加内罗沃、恰普尔尼基、通杜托沃和切尔夫莱诺等地。北面的第8、第9两个集团军也沿波沃里诺、巴拉绍夫方向发起突击。21日,萨利斯克的红军部队从南面杀出,与察里津的部队会师。最终,在红军第10集团军、日洛巴师和红军第8、第9集团军的夹攻下,克拉斯诺夫将军的白军损失惨重而全面撤退,红军最终将白军再一次驱逐到了顿河西岸。
第三次察里津战役
1919年1月1日,不甘失败的顿河哥萨克白军发动了对察里津的第三次进攻,此时守城的红军第10集团军的司令员为А•И•叶戈罗夫。白军以戈卢宾采夫骑兵部队为先导,进攻中于1月中旬突破了红军的防线,再次对察里津形成了半包围。1月12日,白军骑兵在察里津以北发起突击,夺取了杜博夫卡,突入了伏尔加河沿岸地区。
为了消除这一威胁,叶戈罗夫从南部防御地段抽调了Б•М•杜缅科抗击突入的白军骑兵,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斗。顿河哥萨克白军马蒙托夫部趁着南段防御空虚之机,于1月16日击败了红军骑兵部队占领萨列普塔,但这也是白军进攻的顶点了。
1月14日,杜缅科师终将突入的白军逐出了杜博夫卡,随后该师在接任杜缅科的布琼尼指挥下,对顿河白军后方实施了深远的袭击。同时,红军第8、第9两个集团军从察里津北部转入了进攻,对顿河哥萨克白卫军的后方造成了威胁。
2月初,守城的红军第10集团军发动了反攻,击退了正面攻击的白军,2月中旬,克拉斯诺夫被迫命令退却,红军取得了第三次察里津战役的胜利。2月15日,屡战屡败的克拉斯诺夫被迫辞职,顿河白军被并入了邓尼金的南俄白卫军。
察里津保卫战让工农红军获得了保卫在城市的宝贵经验,丰富了苏联军事学术,比如:在城市接近地建立防御地区;大量集中使用炮兵和装甲列车,在防御战斗中各兵种(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列车及内河区舰队)密切协同作战。为了达到反攻的目的,工农红军指挥部巧妙地将各部队在主要方向上对敌翼侧和后方的突击与在各次要方向上固守筑垒阵地相结合。
察里津战役还让红军意识到了大规模骑兵兵团在作战中的重要作用,杜缅科(后来是布琼尼)的骑兵混成师的建立,是国内战争中有效地使用大量骑兵的开端。在此之后的1919年5月,尝到了甜头的红军将分散在各个部队里的骑兵集中组建了第1骑兵军,后来又扩编成为了骑兵第1集团军,成为了国内战争中屡建功勋的一支王牌部队。
“因百折不挠地、胜利地抗击了革命的敌人”,1919年5月14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授予了察里津革命荣誉红旗。1924年4月14日,在纪念察里津战役5周年之际,察里津再次被授予了红旗勋章。
1925年4月10日,察里津更名为斯大林格勒。1961年11月10日,斯大林格勒更名为伏尔加格勒,与此同时,城中所有的斯大林纪念碑都被拆除。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