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国之大器,从“国家名片”到“国之大器”——新中国试飞事业65周年发展巡礼

2025-02-18 最新 评论 阅读

 

1959年~2024年

履行国家使命,试飞铺就通天路

科技自立自强,又踏层峰辟新天

提升管理能力,击鼓催征稳驭舟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万山磅礴看主峰

1959年4月15日,按照毛主席“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的指示,新中国试飞事业在环境艰苦、条件简陋的阎良扎根萌芽。1960年1月26日,靠着用脸盆给飞机加油,试飞员王金生驾驶一架编号为0855的米格-19飞机在阎良机场完成新中国试飞事业的首飞。1962年1月5日,我国第一架进行全面国家鉴定的新机“红专502”(初教6)宣告定型。试飞中心昂首阔步,走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65年来,伴随着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航空工业试飞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几乎所有研制新机的试飞任务,经历了从脸盆加油的艰苦创业,到圆满完成“三机定型”“加油工程”“八三工程”“十号工程”等国家型号试飞任务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航空试飞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航空试飞人坚定报国初心、笃行强国使命的奋斗史,就是一部航空试飞人筑梦蓝天、为国试剑的奋斗史。

六十五载风雨兼程、薪火相传,试飞中心坚定听党指挥,向新而行、向高而攀,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找准时代方位、明确战略定位、落实任务到位,以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和深厚的实践基础,破茧成蝶,发展成为鼎力支撑航空强国建设的“国之大器”。

履行国家使命 试飞铺就通天路

65年来,试飞中心坚决履行国家使命,先后完成了100余型飞机/直升机、50余型发动机、3000余项机载设备的国家级鉴定试飞和适航审定试飞任务,在为国试剑的奋斗征程中铺就通天之路。

创建初期,试飞中心提出了“一边建设、一边研究、迅速发展、逐步建成”的方针,整修机场、解决设施、组建队伍、艰苦创业,日夜兼程为飞行创造条件,在白纸上开始描绘中国的试飞事业。1960年6月17日,国家正式下达了第一项科研任务,即WG-2高度表试验鉴定研究任务。试飞中心仅用80天就圆满完成了该高度表的试验鉴定研究等任务,迈出了科研第一步。在顺利完成航空试飞史上第一个项目后,试飞中心又先后承担并完成了红专502鉴定试飞,歼5、歼6、强5飞机的飞行试验研究等任务。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试飞中心不断探索,艰苦奋斗,在承担型号试飞的过程中,加快试飞技术研究,推进人员队伍建设,开展试飞设备研制和实验设施建设。期间,筹建了大型立式弹射台、校准风洞露天车台等多项重大设施,完成了歼教5、歼6系列等型号飞机和涡喷6甲、涡桨6等型号发动机的试飞,系统化、科学化建成了一百余个专业和相应的科研设施,形成了一支专业齐全的科研骨干队伍,切实提高了航空试飞的技术水平。

20世纪80年代中期,歼教7、歼7Ⅲ和歼8Ⅱ三种新机定型试飞立项,在历时3年的“三大战役”攻关过程中,试飞中心在试飞技术、试飞能力和管理水平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提高。随后,试飞中心先后完成了空中加受油工程空中对接试飞、“飞豹”设计定型试飞等重大军民用飞机的鉴定试飞,在型号试飞技术上取得了多项突破,实现了从二代机到三代机的技术储备和升级发展,综合试飞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迈入新世纪,歼10飞机定型试飞任务全面展开,这一阶段,试飞中心连续突破三代机人机闭环飞行品质等30多项试飞关键技术,完全掌握了三代机鉴定试飞技术。歼10飞机的定型试飞创造了一系列纪录,使我国试飞技术实现了由第二代向第三代的全面跨越。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歼10飞机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进入新时代,航空工业党组关于加强试飞行业建设的决定,为试飞事业的发展壮大确定了新方向。试飞中心积极破局谋局,全面开展新型号鉴定试飞,圆满完成了一批新型歼击机、运输机、直升机以及发动机等型号定型和鉴定试飞。试飞事业实现了从性能验证向基于能力、贴近实战试飞的跨越,从单机装备验证向以装备为核心支点的体系作战试验的跨越,从分阶段多型号、变批量多峰值架次分布到全谱系、全周期敏捷精益、均衡试飞的跨越。

从洼地到高地,每一次跃升都是崛起;从白纸到画卷,每一笔描画都展示着航空科技由战术层面向战略层面、由单点突破向体系能力的重大跨越。试飞中心集航空预先研究、军机设计定型/鉴定和民机适航审定试飞等多重职能于一身,以“国之大器”承载“国之重器”。

科技自立自强 又踏层峰辟新天

“先行”意味着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试验”代表着做过去没有做过的事。一次次地面攻坚,一次次蓝天破险,试飞中心在无数未知领域动真碰硬、深挖细剖,于时代的浪潮中积力所举、行而不辍,不断填补技术空白。

试飞事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史。回顾发展历程,试飞中心不断加强顶层科技体系规划,系统梳理飞行试验领域关键技术谱系,全面开展技术研究,突破一大批关键技术;加强基础技术研究,切实提升高质量技术供给能力;通过重大预研项目攻克关键技术,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固化研究成果,构建了契合国防发展需求的型号试飞技术体系。在不断融入航空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和效能提升的历史进程中,试飞中心着力推动建设模式由任务能力型向体系效能型转变,有效提升了多机种、混场次、大强度、昼夜起降的飞行组织和指挥能力;试飞测试技术实现由PCM架构向网络化架构的跨代发展,单机参数测试能力增幅巨大;成功构建多种试验机,“空中实验室”种类不断丰富,种类齐全的试飞仿真试验设施有力支撑飞行性能、武器火控等试验的仿真推演和评估。

千帆一道带风轻,奋楫逐浪天地宽。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试飞中心始终坚持自力更生,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积极落实航空工业党组打造“领先创新力”的决定,面向装备试验鉴定与试验科学发展需求,制定了科技创新“十四五”及2035年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入贯彻实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近年来,试飞中心贯彻落实试验鉴定新要求,不断扩展试验内容和改进试验方法,深入开展基于能力的试验试飞,组织贴近实战环境考核,具备了以结冰试飞、夜航试飞、低能见度试飞为代表的复杂气象环境试飞能力,以及以实战为牵引的探边摸底和极限科目试飞能力;飞行试验技术全面溢出,演示验证、试飞员培训及科研配套产品研发等取得长足进步,任务体量、试飞质效均创历史新高。在“试为战”试验理念指引下,实现了以鉴定为主向“鉴定+使用”的转变、由执行单一任务向遂行多元化任务的转变、由完成型号任务向能力提升和能力拓展转变、由单一科研体系管理向多体系协调管理转变。

为进一步着眼长远提升核心能力,试飞中心着力布局验证评估创新工作站、工程应用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工作室、科技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不断加强高端创新要素聚集。深挖飞行试验科学内涵,编制与新试验鉴定理念和试验鉴定模式相适应的《飞行试验鉴定技术体系框架》,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推动试验技术体系的发展,支撑基于能力的装备试验鉴定需求。面向新域新质,试飞中心不断在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及试验基础技术上取得重点突破,孵育了一大批显性成果,实现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融通发展。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六十五载风雨征程硕果累累,试飞中心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5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奖特等奖7项、一等奖1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航空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7项。

提升管理能力 击鼓催征稳驭舟

在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征程上,试飞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为底线,在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中不断加压奋进、自我革命,努力实现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不断以管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综合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能力。

在顶层规划方面,试飞中心按照“一体两翼、开放共赢、改革创新、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深入落实“一流两步走、三力三平台、四个全方位”的新时代发展规划,立足试验专业技术能力,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深挖内部潜力,盘活存量资源,不断开辟发展增长极。

在基础管理方面,试飞中心深入推进AOS管理体系建设、持续完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有序推动风险管控体系和合规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全力推动体系运行实践和持续优化,逐步实现“业务架构、合规管理、治理规范”三统一,协同推进流程优化和信息化建设,系统提升运行效率和质量,实现向管理要效益。

在人才管理方面,试飞中心不断完善人才制度机制改革,爱才、育才、聚才、用才,更好地释放人才内生动力。持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创新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构建试飞领军人才梯队,形成了六级技术带头人梯队和四级技能带头人梯队,进一步拓展完善骨干人才发展通道;积极拓展各类专家选拔推荐渠道,专业领军人才数量取得了较大突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在科研管理方面,试飞中心全面推动科研试飞提质增效。明确“以提高试飞组织管理能力实现试飞体量突破,以提高试飞综合设计能力实现试飞效率突破”的“双提升、双突破”思路,发挥试飞“链长”作用,重构科研试飞管控体系、标准体系、专业技术体系,改革型号组织管理模式和单一的课题制模式,施行“小外场、大内场”的维修保障模式变革,使用“激增式”试验组织模式,科研试飞供给能力取得历史性突破。

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试飞中心有力承接航空工业党组“质量决定50条”,推进全面质量提升工程,构建预防性质量管控模式,建立科研样机体检、质量问题敏捷处置等长效机制,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完成顶层架构设计。全面落实集团大安全体系建设要求,17个安全域联动形成责任网,试飞安全管理体系要素不断完善、过程管控能力不断增强。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万山磅礴看主峰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一心跟党走、始终听党话,是试飞中心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是试飞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

试飞中心党委严格落实“第一议题”,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扎实主题教育,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政治统领,心怀“国之大者”,聚力“兴装强军”,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回信精神,坚决落实集团党组重大决策部署。坚决贯彻“两个一以贯之”,坚定不移深化党建引领,坚持民主、科学、高效决策,坚强统揽试飞事业全局,努力发挥党委“把、管、保”领导作用,引领试飞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勇毅前行。

试飞中心党委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航空工业高质量党建工程“1122”工作体系,对正集团党的建设六方面体系性工作,构建“6161”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体系、“1253”大党建工作格局,全面提升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成效。深化党建考核和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评考”,常态化交叉检查“全覆盖”,实现党建责任、质量、实效有机统一,“以考促建”成效明显。

试飞中心党委深入推进党建业务“双融双促”,加强型号试飞全线党的建设,规范外场临时党组织建设,深挖“党建+”平台创造潜能,激发联建共建组织活力,激活岗位建功劳动竞赛势能,一支支“党员先锋队”在重点任务中蓄力图强,一名名党员立足岗位攻坚克难,不断把试飞事业推向前进。

试飞中心党委深入贯彻落实航空工业党组“加强先进文化力建设”决定,不断探索文化软实力推动发展硬作为的方法途径,提升文化领航、助航、护航的成果效益,切实让文化力成为助推高速稳定发展的生产力、创新力和驱动力。让“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内化为推动各项任务完成的奋斗共识,凝聚起鼎力兴装强军的前进动力。

山河日月,镌刻璀璨初心。一路走来,无先例可借、无前车可鉴、无经验可循,新中国试飞事业不断跨越发展,挺起航空报国的雄心。一次次冲破阻碍,一次次化危为机,新中国试飞事业逆风飞扬,不断把自己推向极限,在突破中获得新生。从“国家名片”到“国之大器”,试飞中心充分发挥“链长”作用,不断提升体系对抗能力、先进制造能力、稳定供给能力、服务保障能力,一段段故事闪耀着荣光。试飞中心将牢记“国之大者”,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航空工业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化为聚力首责主责主业高质量发展、广泛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投身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

(航空工业试飞中心供稿)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