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灭亡的时刻,美国做了什么?
二战结束以后,法国成了一个多党议会制的国家。在当时就有人说:“这片土地上诞生的将会是一座华而不实的宫殿,以及宫殿之下无数充当柱子的党派。”果不其然,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法国政府竟然更换了22届内阁。老百姓对新的政治情况也明显不满,1946年11月10日,第四共和国的第一届国民议会选举,弃权者就占了选民的21.9%。
在对内政治软弱的情况下,法国对外又还要维持二战之前的殖民国家地位,军费连年上涨。十几年的惨淡经营,让政府的财政危机逐渐加深,即使最后一届政府加亚尔政府上台后马上出台了增发货币的措施,法国也再难维持现有的体制了。不过,促使它倒下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外部因素。
从1954年开始,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打响。不久以后,突尼斯也宣布独立,并开始支援阿尔及利亚军队。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反殖民浪潮中,作为宗主国的法国并不愿意承认这些国家的主权,于是战争一触即发。几年的战争让法国军队疲惫不堪,不仅根本不能消灭新生的革命军,也开始反省是不是法国本身的国家政策存在系统性的问题。于是在1958年,法国内部爆发叛乱,救国委员会成立,并在一个多月的无政府状态后结束了第四共和国。
那么,在这样的时刻,作为二战之后欧洲扶持者、北约重要盟国的美国采取了什么政策呢?美国并不愿意和法国过于紧密地绑定在一起,毕竟反对殖民地独立,在政治上是非常不正确的行为。但另一方面,美国也不愿意过分得罪法国这个盟友,于是采取的主要是谨慎斡旋的政策。
然而,法国在北非的种种作为很快受到了全世界的谴责,于是充当调停者角色的美国一方面联合英国,组成斡旋使团;另一方面,也暗中偏袒了突尼斯。在谈判中,美国并不向突尼斯代表施加压力,只要求法国做出让步。美国使团甚至明确表示,他们不愿意只做传达消息的“通信员”,而要“保留做肯定性建议的权力”。
但是,法国政府当时正处在内外交困的时刻,他们能否承受得了这份压力呢?当时的北约事务特别助理霍姆斯认为,确实有法国内部情况有变的风险,也可能影响到法美之间的关系,但是总比目前恶化的北非局势更加值得冒险一点。
于是,美国国务院指示使团选择适当的“心理时刻”,表明美国在相关问题上的“严重后果”的关切。而在斡旋协定被批准后一天之内,法国国民议会就拒绝了协定,并推翻了加亚尔政府。尽管这次危机爆发,但之后戴高乐迅速执政,并建立起政治制度更为合理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还是让法国摆脱了困境。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