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1852年上海发生了什么 这本中国内地最早年鉴透露这些讯息……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0月29日报道:上海是片“大海”,可以挖掘的东西太多。在《上海年鉴(1852)》中记载了十九世纪中期上海的风貌,年鉴中保留了上海开埠初期许多重要信息,如上海的气象观测数据、中国通商五口岸外侨名录等,对当时上海的民俗风情有丰富介绍。
《上海年鉴(1852)》选自北华捷报,是由外国人编撰,内容涉及生物、植物、天文地理、工艺等各方面。1852年的上海开埠已有10年,大量外侨涌入,累计有千余名外侨来到上海。1850年,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北华捷报》。1851年12月,北华捷报社刊印了《上海年鉴(1852)》(英文版)。这是上海历史上的第一本年鉴,也是已知中国内地的第一本年鉴。
近日,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书店出版社主办,上海市年鉴学会承办的《上海年鉴(1852)》出版座谈会在徐家汇藏书楼举行。
“现在上海很多马路是在小路基础上发展来的,以前的小路我们都不清楚。”著名历史学者、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说,比如在如今的内环线以内,哪个地方是村庄,哪个地方有水塘,甚至市中心还有一块9亩地的大操场。年鉴中有张西方人绘制的上海地图,可谓内容翔实,北至吴淞江虹口到曹家渡一线,南至白莲泾到龙华一线,东至黄浦江陆家嘴,西至徐家汇、法华镇,包括了境内重要的河道、步道、桥梁、寺庙以及其他地理信息,地名均分别用中英文标注,对了解上海的自然地理信息很有价值。
记载上海开埠初期重要信息
有趣的是,这份年鉴还涉及上海地区的黄历、婚俗、灯会,甚至有上海人物的长篇文章。《关于中国内地的通信》和《南京的旅行》是两篇游记。前篇介绍由上海到苏州的路线和景点,后篇介绍由苏州到南京的路线和景点。作者记录下沿路许多村庄、城镇中的人们生活、生产、运输、交易和民情风俗。《中国的婚俗》和《元宵灯会》是两篇有关中国民情风俗的介绍。前篇记载从媒人提亲、算双方生辰八字,到下聘礼、迎娶新娘的整个男女双方缔结婚姻的过程。后篇介绍元宵灯的各种样式、灯会的起源、元宵吃糯米圆子的习俗。
《上海年鉴1852》还保留了上海开埠初期的许多重要信息。它所提供的《上海口岸1840—1850年气候观测均值一览表》和《气象测量记录摘要》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份连续的、系统的气象统计史料。年鉴还提供了开埠以来外国侨民在上海租界的人口统计、机构行号等资料。在这些资料中,外国侨民在上海的职业、身份和地位清晰可辨。
老照片来源网络
有关上海港区的水文资料,主要是为便利外国船只进港、出港使用。“扬子江航行须知”一文,清晰地提示了外国船只如何由嵊泗列岛进入长江口,然后进入黄浦江的操作要点。《徐光启记略》一文的主要价值在于,它记载了作者亲自考察过的一些遗迹,包括城内徐光启的故居与祠堂、晚年居住过的“双园”以及徐家汇徐家老宅的情况。通过文献中各篇文章对中国的介绍,可以窥见开埠初期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初步认识。
早期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初步认识
在《略述中国人的科学——算术》一文中,作者驳斥了一些西方人贬低中国人在算学方面的能力,认为中国人比西方人早五个世纪运用多项式方程运算,开方术也是由中国人独立发明的,并指出“如果中国人以更大的自由与西方交流,将会促进双方的取长补短,激发他们的科学研究精神”。在“江南乡试”中,作者认为“中国已立于文明和文化国家之列”,“大批人从早年就花精力学习丰富而广泛的著作,在某些方面与欧洲人学习经典语言是相同的”,以致于“使我们不能轻看他们,把他们视为只是一批过着粗俗肮脏生活的群氓”。在《论在北京的耶稣会士对欧洲天文学的推介》中,作者认为中国人“在学习写作诗赋和八股文方面花去了太多精力,无心关心科学”。在《扬子江航行须知》中,作者认为当地测量官员的航行须知是模糊不清的,建议每艘前往上海的船只应配备1843年英国海军部的航海图。
近年来,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致力于一手抓修志编鉴著史,一手抓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此次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上海年鉴(1852)》的翻译整理出版,是继2016年《上海年鉴(1854)》影印出版后,又一次对历史文献的开发利用,其意义深远。该书为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整理研究”成果之一,得到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规划资助。
最近,作为上海对外宣传的文化品牌——《上海年鉴(2019)》英文版已出版,并被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列为上海城市形象外宣品之一,将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新闻中心向中外记者展现上海的城市形象。
条留言